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清官闻名于世的包拯其法律思想也是极其丰富的,他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为了使法律对国家的长治久安起到保障作用,包拯认为必须注意法令的统一和稳定;法律的统一和稳定是法律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而要使法律发挥作用,最重要的还是法律的贯彻执行。在法律的具体贯彻上,包拯提出了任用良吏、止绝内降、务得慎刑以及明正赏罚的主张。包拯一生久任察官,经验丰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而具有一定特色的法律思想,显示了他的卓越见解。  相似文献   

2.
包拯的反贪理论与实践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官包拯 ,是中国古代在反贪理论与实践中的一面旗帜。其反贪理论包括 :主张有法必依 ,违法必纠 ,严惩贪污 ,以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其反贪实践 ,主要表现在上书反贪、定制治贪、履责劾贪、依法惩贪等多个方面。包拯的反贪理论与实践 ,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学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忠君爱国思想 ,以及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铁面无私、公正执法 ,自奉清正、崇尚廉洁的思想特色 ;并为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儒家的人才观、重礼治、仁“爱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等思想深深影响了包拯的法律思想,并被付诸他的法治实践。惟透视他的吏治实践和法律思想所表露出的博厚而又富于时代特色的懦学内蕴,我们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评价包拯其人。笔曾就“中正慎罚”是包拯法律思想的重要特征作了初步探讨,本则进一步从包拯法律思想与懦家学说的渊源和关连融合的层次上,对其深厚的思想内涵试作挖掘。  相似文献   

4.
[故事开路]包拯,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和敬佩的“清官”。他铁面无私,执法严峻,有许多佳话流传于世。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庐州合肥(今安徽省)。他十岁那年,有一天和姐姐一块儿到花园里游玩。游兴正浓时,姐姐问道:“你长大准备干什么事?”“做个为民办好事的清官。”包拯眼睛一眨  相似文献   

5.
两个鸡蛋     
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吹喇叭——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得不那么清楚,总想找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相似文献   

6.
包拯是著名清官,他重视调查,主张为官应深入基层,在知民事晓民情基础上谏言施政。包拯重调查表现在:民政方面,躬亲基层调研而后建言限时勘决;民族交往方面,实地勘查地形和施政实效,革除弊政;司法方面,实地走访调查,开门办案,改善诉讼程序。其朴实作风植根于儒家忠君爱民、法家公正无私和其本人清心直道的价值观。包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调查实情来解决问题的朴实作风和政治品格,符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借鉴包拯的智慧和历史实践,有助于推动包公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中华民族的丰富智慧注入马克思主义,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底色和特色。  相似文献   

7.
20.包拯铁面无私昭后人包拯,庐州合肥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28岁时考中进士,以后历任监察御史、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官职。他为官清廉刚毅,不畏权  相似文献   

8.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特征,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旋律.中国传统社会的清官正是在这个儒家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坚持"内圣外王"的政治诉求,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清官.  相似文献   

9.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重要的朝代,包拯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大臣,也是中国古代“清官”的典型。他对中国古代的官吏管理制度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和见解,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包拯在民间的香火很旺,在老百姓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大家对他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可以这样说,在咱们中国,人们可以不知道当今国际上的风云人物,但包拯却是一个不可能不知道的人物。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因为他用他的聪明才智屡破奇案,并秉公执法,使他成为公正、无私的化身,成了清官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1.
谏诤和监察相结合既是监察方式的创新 ,也是包拯的监察理念。这对于促进宋代监察制度的发展、改进监察机构、改善吏治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法制思想丰富精深,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加快立法工作,逐步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的思想;严格执法,保证宪法和各项法律的贯彻落实的思想;建设一支“执法公正、品德合格”的高素质的政法队伍的思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并存的法律思想;通过法制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商鞅是古代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以法为本”、“刑无等级”、“以法为教”、“严刑峻法”等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中,商鞅的法律思想对公民法律意识起到了内在驱动的作用,为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相似文献   

14.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有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华法系的风格与特征。通过对《唐律疏议》儒家伦理化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其中一些有益的法制及法律思想,为当今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的法制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作为西方法文化形而上层面的自然法体现着西方"因自然而人事"的一个重要思想传统,其悠久的"法则"意识浸透着整个西方文化。洛克、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也深刻地受到各自古典自然法思想的影响。自然法既是他们儿童教育观念相互联系的思想根脉,又是他们儿童观相互分歧的思想基础。如果从古典自然法这一角度来解读他们的儿童教育思想,我们将能够更深刻地感悟到西方儿童教育观念所赖以形成的语脉,以及认识到一种儿童教育思想的形成所需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江华法律思想是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涉及到宪法内容的多个方面,贯穿宪法教学的始终.宪法教学可以从概念、法条和制度三个层面充分运用江华法律思想,提高教学质量.重新梳理和正确看待无产阶级法律工作者的思想,是我国宪法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中的中华法系和大陆法系,分别代表了古代东西方法律文化的最高成就。东西方不同的社会条件孕育了不同的法律制度,其中的法律思想也不同。造成它们法律思想差异的因素很多,本文试从自然条件及生产方式、国家管理体制、文化三个方面阐述对法律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我国高校思想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和法律是支撑人类社会秩序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分别构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虽然这门课程从内容上确立了道德和法律的主题,但是这两大主题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以及这两大主题之间的深刻关联性,现行教材缺乏深层次的剖析。道德构成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印证着人在精神领域的超越性,虽然社会契约论的法律思想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重要补充;没有伦理支撑的法律是没有生命力的,法律的伦理诉求体现了道德和法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19.
法律实证主义是西方的重要法学流派,同时又是一个饱受误解的学派。本文首先探讨了法律实证主义的定义问题,认为,法律实证主义是一个家族相似的流派。接着.讨论了法律实证主义思想的中心地带——“分离理论”和“社会事实理论”.力图消除人们对它的误解。随后重点研究了对法律实证主义的批判,对这些批判分别加以驳斥和辩护。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的法制思想与中国近代的法制变革息息相关。李大钊的现代法制观念突出表现为争取法律主权、民族独立和平等。其法制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专制时代尚人治,立宪时代重法治。第二,宪政制度是国家最重要的法律制度,保障人民自由权利是宪政的基本内容。第三,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