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适应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开展,根据实验室的开放模式,分析了实验室开放中存在的几个误区,指出实验室开放要以创新实验项目为主;提出了多种形式的高校创新实验项目建立机制;在解决实验室开放模式重点和创新实验项目建立机制后,就如何能够有效地保证资源全面开放和综合利用,对创新实验室的管理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现在大部分的大学体育院系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采用按理论科目设置实验室的模式,各实验室缺少交流融合,采用封闭式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为建设综合性、创新性和开放性三者结合的运动人体科学"三性"实验室,采用"运动人体科学模块化实验"模型为基础进行了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设立,并强调开放和创新,将实验项目的设置立足于运动实践的需要,并将运动实践做为新的项目设置的来源.运动人体科学"三性"实验室建设有助于加强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增加实验教学信息量,培养更适合体育运动实践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三级创新实验项目平台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旋律,建设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校级开放实验项目三级创新实验项目平台.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为原则,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创新.以创新实验项目建设引领实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旨在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成为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如何更好的开展开放性实验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共同思考的问题。高等学校应该结合自身办学环境和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探寻好的途径进行实验室开放建设。充分利用教学实验室,整合教学资源,鼓励大学生进行开放实验项目,是促进实验室开放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以开展大学生开放实验项目为举措,详细地讨论了这一举措实施的可行性与成效,最后针对需要改善之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学院工科类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贯彻国家学以致用的培养方针,满足社会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根据学院现有实验条件和学科建设的需要,组建一个涉及传感器技术、检测技术、虚拟仪器Labview技术为一体的新型虚拟传感器实验室。该实验室建设既能完成课内教学项目,又能实现课外开放项目,使学生在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专业创新性。其中课内教学项目主要目标为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质量、丰富实验实践教学和提高实验室利用率;课外开放项目主要能面向学生的兴趣小组项目、技能比赛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毕业论文和教师的科研。  相似文献   

6.
高校实验室开放是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实验室开放促进了实验教学内容的革新,是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度改革。本文对当前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和设置实验开放选课学分来保障实验室开放运行;通过增加综合设计性和创新型实验项目,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创新实验室建设,并以信息网络化平台为基础,促进实验室的开放管理。  相似文献   

7.
创新性实验要求我们现有的实验室对它开放使用,而且这种开放是一种完全的开放。本文结合工作实际阐述了实验室面向创新性实验开放的必要性,并进一步讨论了实验室开放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现代测控技术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效率,更好地为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将实验教学与学生课外研学紧密结合,开发创新性实验项目、资助完成SRTP项目、举办校级学科竞赛,并制订相关管理措施,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使之成为开放性的现代测控技术创新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9.
高校实验室通过整合实验资源、优化实验配置等手段,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实验室开放工作的逐步深入,我们发现开放实验室项目类型单一,缺乏合理布局,管理模式相对滞后,实验经费缺乏保障等问题.有鉴于此,我们应该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多元化的实验类型,挖掘实验室潜能,加强实验室开放的配套建设,建立网络化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实验项目开放式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结合近3年来建设开放性实验室的教学实践工作,探讨了构建实验项目开放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必要性.阐述了食品科技学院食品科学研究室近3年进行实验项目开放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