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拜水都江堰     
伍振 《少年月刊》2014,(12):41-41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成功地驯服了奔腾咆哮的岷江水,成就了一段"膏泽千古"的佳话。它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之国",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史记》记载: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相似文献   

2.
都江堰地处成都平原西北,水系极为发育。岷江进入都江堰流域后,通过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城区如指掌般分为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金马河等多条分支水系,流人并灌溉成都平原。发育的水系使得桥梁在城市交通乃至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极其典型,具有重要研究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条大河裹挟着历史的风尘穿越成都平原。公元前256年,都江堰令岷江两岸从洪水滔天变为千里沃野。  相似文献   

4.
《甘肃教育》2009,(8):F0004-F0004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建于公元前256年,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是一个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相似文献   

5.
碑文精品     
[导语]《都江堰实灌一千万亩记》是一篇碑文佳作,读之,如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丰富的内涵,恢弘的气势,壮美的辞采,铿锵的音韵,令人震撼和陶醉。都江堰实灌一千万亩记古蜀多水患,成都平原尤甚。历代治蜀者均以治水为重。爰及秦时,李冰守蜀,慧眼独具,乃于岷江出山口凿离堆以建堰。设鱼嘴分其江,筑  相似文献   

6.
<正>前言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它担负着四川盆地1130余万亩农田的灌溉、城市生活供水等功能。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公元前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其中妙绝天下的飞沙堰工程修建于唐代。  相似文献   

7.
小词典     
李冰战国时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泰惠文王时他任蜀郡太守,曾和他的儿子组织蜀地(四川)人民共同治理岷江水患.经他正确设计,在四川灌县附近修建了都江堰,使江水可以灌溉成都平原十四个县的三百多万亩田地.从此水患变成水利,农业繁盛,四川遂成了"天府之国".他的治水方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A4):33-34
坐落在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工程赋予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美誉,它跨越两千多年的历史尘烟,至今仍在向人们昭示着秦帝国及那个时代伟大的创造力。都江堰工程不仅在秦帝国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的物质基础作用巨大,而且对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秦帝国对都江堰工程决策、治水意义和历史定位等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9.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灌县(今更名为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是世界上目前惟一存留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古代水利工程。战国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借鉴前人的治水经验,与其子率众人兴建都江堰。他们巧妙地利用岷江出山口的特殊水文和地形特点,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  相似文献   

10.
《史记·河渠书》中“凿离堆,辟沫水之害”一语,在都江堰创建史上布下了疑云。因为“沫水”常被人指为大渡河,而都江堰却位于岷江。在这一矛盾面前,说者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以为岷江古时也有“沫水”之称,所以离堆当是今都江堰宝瓶口;另一  相似文献   

11.
根据考古成果和文献记载,古蜀人至少来自三个方向:嘉陵江上游的人皇族,向西迁徙;岷江上游的黄帝族和蚕丛族,向西南及南边迁徙;川江与荆江交界处的古荆族,向西、向北迁徙;他们在成都平原优越的环境条件下和平共处,融合在一起, 建立了古蜀国。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史料考证结合考古资料论证,阐述了成都平原西部的岷山即古史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圣山——“成都山”。作为岷山南首的青城山被古人视为昆仑“成都山”的代表,在宋代仍有“成都山”之名。都江堰所在的“都江”,其得名源于江出天庭圣山“成都山”,为圣河“成都江”的省称。青城山、都江为圣山、圣河,对于进一步提升青城山、都江堰及都江堰市的文化形象,促进文化、旅游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福州市境内闽江水的水温、水质和水位等重要参数开展测试工作,建立了福州市闽江水源热泵技术应用基础数据库。测试数据显示闽江水温在纵向断面上基本保持一致,相对气温变化稳定,适合作为冷热源。多项水质测试结果显示,主要水质指标均满足水源热泵机组的要求,闽江水存在浊度大和铁离子含量偏高的问题。闽江水位每日变化幅度受潮汐的影响较大,潮差自闽江口向闽江上游逐渐减少,其中马尾段每日最大水位差在2.58~5.34 m之间波动,水位年变化幅度为5.51 m。本研究旨在为福州市闽江水源热泵技术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后期辽东地区水旱灾害频繁出现,许多水旱重灾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严重的饥荒。饥荒推高粮价,使辽东灾民陷入生活困境,并进而引发饥民的逃亡。依据《明实录》的相关记载,对辽东地区水旱灾害进行量化分析,阐述水旱灾害给辽东带来的饥荒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活在岷江流域的古羌人与大山共生存,其羌寨民居的生态环境,景观布局、建筑风格、神灵“供奉”等都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黄河文化与宁夏农业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意义上的黄河,奠定了黄河文化在宁夏的表现形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北部为宁夏平原。南部清水河、泾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也是黄河文化的滋生地。北部平原,黄河孕育了宁夏历代农业文明。秦代,黄河东岸的秦渠诞生;汉代已成为著名的灌区;北魏时黄河水利再兴;隋唐时灌区得到了大力开发,宁夏平原已是一片美丽富饶的绿洲;西夏时开发利用了汉唐以来的重要渠道,农业生产有力支撑着西夏政治生命的延续;元明清时期黄河水利更是得以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呈现出的是阡陌纵横、繁荣富庶的景象。  相似文献   

17.
从近年来对岷江上游地区考古调查及其对营盘山遗址的勘探和试掘中,发现了84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遗物采集点,并在营盘山遗址中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类遗物近万件。此次考古工作使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的内涵得以基本明确,并以此建立起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初前序列,为进一步探讨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内涵及古蜀文明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北魏前期,拓跋鲜卑从以游牧为主转向农耕为主,原因之一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饥荒不断,需要发展农耕业以解决粮食供应问题。此外,游牧民族南下后,不得不改变其散居的生活方式,难以继续以畜牧为主业,向农耕业转变是客观需要。不过,当时畜牧业始终在社会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与军事需要和饮食习惯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岷江上游为羌族祖居地,营盘山遗址的发现证明这支羌人至少在距今5000年前就入驻这里。但这一地区自古亦有浓郁的大禹崇拜,说明有两支羌人在不同时期进驻了岷江上游。一支为此地古羌,一支来自中原夏后氏。  相似文献   

20.
鱼崇拜是傍水而居的部落—部族民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渭河流域都可以找到其遗存。当成都平原还是一片水域之时,羌一蜀部落中的一支从茂汶盆地东南下,进入成都盆地来捕鱼,形成传说中的鱼凫。在维持旧业的基础上,渔人部落开始在丘陇上试行耕种,逐步拓展,终至于开辟了成都平原。建成国家。成都平原当时乃是食盐匮乏之地,蜀国建立后得以发展、昌盛以及延续一两千年,直接得益于巫戴国和巴人的食盐供给。而二者之同的矛盾和摩擦在客观上促进了蜀国的进一步东进。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蜀人练就了善刺弓弩、造船、驾航、熟水性的本领,形成了兼容并包、广采博取的人文特质以及独立不羁的创新意识与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