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中篇小说和电影改编之间的历史关系几历浮沉.20世纪80年代的“中篇小说热”引发的电影改编曾经创造了“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艺术辉煌.随着90年代以来小说世俗影响力的滑坡和中国电影商业性因素的增强,在散文热和长篇小说热的时代文化氛围中,执著于反思和先锋探索的中篇小说逐渐从文学的浪峰滑落.第五代导演的中篇小说情结逐渐淡化,而第六代导演反求诸己的自传情绪的表达又使得他们与当代小说保持了某种自觉的疏离;另一方面,小说家和电影之间的世俗妥协与精神对立共生共长,文学性、商业性、电影性三者的关系在中篇小说创作的困境与希望中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文化状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主旋转电影的迅速崛起与兴盛,构成了中国影坛特殊的化景观,透过90年代的主旋律电影,可以看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化发展变化的轨迹以及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和艺术品格。通过对这些电影的叙事策略与艺术风格的分析与探讨,可以揭示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影像艺术以有别于传统艺术的组织形式和体认方式,在表达生态危机和关切人类生存前景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生态电影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创作的新的生长点。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社会生态危机的加深,应和着世界性的生态电影思潮,中国电影分别从生命起源和生命的宇宙定位、非人类群体的生命活动及生存空间和表达生态关怀、展示人性冲突等不同角度显示了生态思想的初步觉醒。但是,由于电影创作的市场化导向和本土生态思考的缺位造成了电影中深层的生态意识的薄弱匮乏。  相似文献   

4.
电影和文学的中国式婚姻——当代电影改编的文化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和文学是互生的关系,由于文学自身、政治倾向、大众情趣、时代需要等方面的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改编表现出不同的范式和规律:建国后十七年,电影尽量地学习模仿文学;20世纪80年代,电影在自觉化的道路上借助文学这个拐杖,取长补短的同时又保有自己的独立;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俯下身来迁就电影而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电影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电影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非洲、南美洲等有色族裔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旨在批判欧美电影的新殖民主义功能;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有色族裔的文化解放运动中,主要批判了西方电影中模式化的"他者"形象;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全球化的后殖民批判浪潮中,主要揭露了西方电影中的"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权力话语"等。在三个发展阶段中,国内外的后殖民研究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国外起步早、发展快、成果多,而国内则起步晚、发展慢、成果少。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新浪潮主义电影与80年代中国的探索影片从产生背景到思想艺术取向都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当今“第五代”的意义已远大于探索电影的内涵,中国电影应在商品文化大潮中保持自己的艺术品位,寻求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杨爱红 《考试周刊》2013,(35):18-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家和电影的关系较之80年代有了很多微妙的变化,急于介入电影行业、成功踏稳影视和小说的两条船、试图抽身而出的小说家构成了电影改编领域的时代景观。以往研究者多关注作家"触电"所引发的小说家和电影创作的联姻,实际上,导演对当代知名小说家的疏离、小说家与电影的精神对立已经成为90年代以来重要的文化现象。分析这一文化现象,对于反思有着悠久文学传统的中国电影和当代小说、小说家之间存在怎样的共生与抵牾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建国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电影文学本体研究的理论史学及评价:(一)电影文学本体研究的三个时代是从“基础说”至“文学说”到“文学价值说”;(二)以异域理论研究为参照,对比同期中国研究现状,认为电影文学是受制于“技术与艺术合力”的新文体,其独特的电影思维在创作中以“外形式”的“框架”影响着电影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重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李陀等人提出的"电影语言现代化"论题,可以发现这其实是一场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国电影现代主义的核心是审美批判,但其批判的目标不是西方现代主义的科学与资本理性,而是为市场化改革开辟道路。因此,当市场化改革成为中国社会共识之后,现代主义也就随之落潮,通过1990年代的市场化进程,进入新世纪,"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审美批判命题已被消费主义的"电影语言奇观化"的论题所替代。  相似文献   

10.
电影观念是电影创作人员进行电影创作的潜在动力支撑,它从根本上决定了电影的艺术水准与制作层次。1920年代中国电影产量不菲,但1920年代的中国电影刚刚起步不久,且作为一种舶来品,被社会人士当作投机事业,在这种电影观念的引导之下,1920年代中国电影语言虽形成了一定的规范,但仍存在诸多伤饬之处。功利、低端电影观念引导下的电影语言决定了1920年代中国电影的通俗面貌。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战争电影是和新中国的成立、发展与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回眸上世纪半个多世纪中国战争电影所走过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化发展变化的轨迹。从五六十年代的信念神话,到八九十年代的战争史诗,再到90年代中后期的战争传奇,中国战争电影始终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从而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与艺术构建。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左翼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在中国出现的原因:20年代电影业畸形发展的反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形势的激发;左翼文学运动的催化。左翼电影在严格的审查制度、法西斯式的暴力侵扰以及来自其他阶层电影人的理论冲击的合力“围剿”中艰难前行,始终坚持反帝反封建的创作方向,同时也促进了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成就主要表现在:拓展了社会性的主题,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探索了民族化的表现风格,发展了有声电影的技术和技巧。  相似文献   

13.
"珠山八友",是民国时期在景德镇从事瓷上新粉彩文人画创作的10位大名家,分别是徐仲南、邓碧珊、何许人、王琦、汪野亭、毕伯涛、王大凡、田鹤仙、程意亭和刘雨岑.他们"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鼎盛于20世纪30年代."(邓白《珠山八友序》)他们的绘画,融古贯今、博采众长、自立家法,开瓷上新粉彩文人画装饰的一代新风,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瓷绘艺术流派,对当时与后世陶瓷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电影的成熟期。中国电影家对于电影本体的认识此时也走向深化。其突出标志是电影界普遍的电影意识的确立,以电影的表现方法来发挥电影艺术的特性。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追求镜头、画面的视觉化创造,注重蒙太奇的艺术表现功能,强调导演是电影创造的中心。中国电影家对于电影艺术特性的把握在渐趋深入。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9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学者以当代理论视野和当代学术话语 ,从不同方面讨论或涉及娱乐片 商业电影、电影叙事、后现代 后殖民等具有一定关联的几个命题 ,以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建树推动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从领导观念,到电影投资理念、创作观念都在发生激烈变革。面对中国电影全球化转型的历史契机,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以自己各自积累下的经验取长补短,展开深入合作。以合拍为合作方式的电影生产以及互动影响突破了产品横向交流的单一模式,构成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为什么"合拍"呈必然趋势、合拍对华语电影生产有什么意义与影响等等,这些问题的梳理与思考,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与当代文化建设不仅具有学术意义,同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芳 《高中生》2011,(13):45
利用电影塑造英雄,表达国家利益和民众主张,这是1949年以来中国电影一直承担的一项使命和任务。从1978年以来,中国电影先后参与了"揭批‘四人帮’""改革开放""反腐倡廉"等,并在其中塑造了诸多英雄。到20世纪90年代,平民化的英雄,或者说英雄的平民化成为潮流。这类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焦裕禄》《孔繁森》。这类影片没有阶级斗争、没有具体的反面人物、没有尖  相似文献   

18.
崔晶 《文教资料》2009,(11):63-66
新时期以来,书写"文革"的电影不断问世.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人时"文革"的描写角度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迁.20世纪90年代以来,描写"文革"的几部电影主要包括:<霸王别姬>、<蓝风筝>、<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芳香之旅>.因创作者代际差别,第五代导演对"文革"进行了史诗性的批判记忆,而新锐导演的作品则呈现出遐想式记忆风格.两种书写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不由地引发我们对其原因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9.
视电影为一类艺术,还是一类娱乐形式,取决于导演对电影功能、属性等的认识,而此类认识多与艺术家的创作道路和观念形成有密切关系。20世纪80年代至今,黄建新、冯小刚两位导演在其电影观念的形成中分别表现为更注重电影的艺术性和更注重电影的娱乐性,同时,在他们的电影观念中又从元素的角度给予娱乐和艺术以包容,从而促成两位导演不同电影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当代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与"性别政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初期由海外资金与海外市场驱动 ,以第五代为主的中国电影导演们不约而同地创作了一批类型化的“艺术电影” ,其中所呈现的“以女性自居”的东方主义倾向深刻地体现了东西方性别化的权力关系。当海外资金退潮 ,中国电影并没有摆脱这种令人尴尬的表述。 90年代中期以来 ,又出现新的东方主义变体 ,进一步演绎着以性别为象征的国家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