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移模写"命题早在魏晋时期就已提出.但人们往往把."传移模写"看作画家的"末事"而不加重视.从.一超直入"的顿悟式审美体验出发,"传移模写"是艺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有其自身独特的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2.
写生对于每一位中国山水画学习者都是至关重要的,现代写生应注意生活性、艺术性、趣味性、创新性等多方面的探索。只有对中国传统山水画进行“传移模写”,并揣摩、领悟其中的意境之美,从中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才能使写生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推动中国山水画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绘画的发展,中国画论也在不断发展,无数画家的创作实践,丰富了传统画论的内容。南北朝南齐谢赫受东晋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置阵布势”的影响,在他的著作《古画品录》序内提出“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建立了画论基础,不仅作为评画标准,同时  相似文献   

4.
临摹古代绘画,在我国画史上是一件重要的艺术活动。东晋时代的名画家顾恺之已有“摹拓妙法”,南齐谢赫在他的《六法论》里将“传移模写”列为六法之一;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里讲得更详细:“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足从);亦有御府拓本,谓之官拓。国朝内库,翰林、集贤、秘阁,拓写不辍……。”  相似文献   

5.
简单回顾了中国画的历史,着重介绍了谢赫所归纳的美术创作的“六法”,即“应物象形”、“传移摹写”、“随类赋彩”、“骨法用笔”、“经营位置”、“气韵生动”,给中国画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写生对于每一位中国山水画学习者都是至关重要的,现代写生应注意生活性、艺术性、趣味性、创新性等多方面的探索。只有对中国传统山水画进行"传移模写",并揣摩、领悟其中的意境之美,从中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才能使写生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推动中国山水画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美术教育因为它特殊的专业性,往往会陷入单纯的技能训练中。在过去的中国美术教育中一直延续着师徒相授的教学方式,强调“传移模写”、“师迹”等基本的技能训练,这种教育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扶着走路”的过程,其结果是“千人一画”,学生在其今后的作品制作中,“师授”的痕迹十分明显,而突破这种框框,开创自己独特的风格,往往是艰难的,不被人理解和接受的。这种教育方法是对个人主体意识的泯灭。因此,在现代的美术教育中,更多的应提倡创造教育。说起“创造教育”,我国古代也早已有之,《学记》中就曾提出了“开而弗达”的教育思想,“开而弗…  相似文献   

8.
模写,作为中国历代学习传统绘画技法,理解和体会传统美学思想的主要手段,在今天亦不例外.对于那些在历史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而导致脆弱不堪的古代壁画遗存,现状模写更是最具保护意义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古代壁画的技法,只有通过艺术与科学的研模,才能深层体会和掌握,才能“古为今用”,才能“推陈出新”.通过研模作品的陈列与巡回展览,可以使分布于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和文化情境、不同形式的古代壁画成为一座综合的可以移动的“美术馆”.  相似文献   

9.
“传”和“记”都属记叙文体。“传”以写人物为中心,“记”以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传”一般记载人的生平及主要事迹,侧重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如《童区寄传》、《大铁椎传》等。与“传”相类的还有“行状”,如《段太尉逸事状》的“逸事状”即为“行状”的变体。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与殷晋安别》一诗,前有小序: “殷先作晋安南府长史掾,因居浔阳,后作太尉参军,移家东下,作此以赠。” 殷景仁作太尉参军事,见《宋书殷景仁传》及《通鉴》晋纪三十七。其作晋安南府长史掾,史籍失载。丁福保《陶渊明诗笺注》引程移衡《陶诗程传》:“殷晋安,字景仁,名铁,以字行。晋安,东汉属会稽郡,置都尉。此为南郡,三国吴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析置晋安郡。刘宋改晋平。今为福州。”“《汉官仪》:‘每郡置太守一人,丞一人;郡当边戍者,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的“气韵”之说,始自六朝南齐人物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中的六法之论。六法为: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是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六是转移模写。  相似文献   

12.
根据康德人类“共通感”的原理,人类在判断、认识上具有“一致性”,判断、认识具有“普遍可传达性”,人类共通感具有“普遍有效性”。因此相异的语言表达是可以在不同语言之间通过异化翻译法传移的,异化法具有独特优势,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有其不可取代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3.
明末周容为“野老鄙夫”芋老人所作的《芋老人传》,是一篇字外见声,振聋发聩的政治寓言,所抒“时、位之移人”的无穷感慨,针砭时弊,耐人寻味。一介书生“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而与芋老人邂逅。芋老人“命妪煑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十余年后,“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再吃芋时则“辍箸”。访载芋老人夫妇至京,“妪煑芋进”,相国亦“辍箸”。相国之箸一“辍”再“辍”,由叹而疑,进而引出了芋老人“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  相似文献   

14.
“移觉”和“移情”分别属于修辞和美学两个范畴,它们都与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联系。研究“移觉”和“移情”及其相互关系,不仅有助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而且对于深入探讨修辞与美学的关系也是十分有益的。 (一) “移觉”是在“通感”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修辞格。六十年代钱钟书先生发表了《通感》(1962年第一期《文学评论》)一文,他从文学创作和修辞方面研究了文学作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五册有一篇《芋老人传》,借芋老人和相国之间有关食芋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时、位之移人”的道理,抨击了“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比比皆是”的现象,寓意深刻,颇具哲理。 但是,这个贯穿全文的“芋”究竟为何物,却并不为我们这里的语文教师所尽知。近日在听课与闲谈中,发现有的教师把“芋老人者”训为“种‘洋芋’的老头”,有的说“芋”是“红薯”,还有的说是“洋姜”,并以此教学生,不免贻误后人!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给孙绍祖画了一幅像:“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在《论林彪反党集团的社会基础》一文里,姚文元同志借此移赠林彪反党集团。这对于“应酬权变”“得志猖狂”的一小撮丑类,刻画得真是淋漓尽致,维妙维肖。“中山狼”何许物也?翻翻明朝人的《中山狼传》,便知端底。原来说的是春秋时期中山地方有只狼,被猎人追得走投无路时,恰逢一个讲“兼爱”的东郭先生。它便拜倒在东郭  相似文献   

17.
一曾见张之洞行书册页五开 ,上书“李成惜墨如金 ,王洽泼墨沈成画。夫学画者 ,每念惜墨泼墨四字 ,于六法三忌 ,思过半矣。香涛张之洞”三十九字 ,并钤白文“张之洞印”。李成为五代宋初北方山水画大师 ,作画好用淡墨 ,时人称其“惜墨如金”云。王洽为唐时画家 ,性格豪放疏野 ,好酒 ,史称每逢作画 ,必先饮 ,醺酣后 ,泼墨汁于绢上 ,或挥或扫 ,淡淡浓浓 ,随其形状 ,为山为石 ,为云为水 ,应手随意、生动自然。六法即南朝齐时谢赫《古画品录》所提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品评人物画的六项标准。三忌即指中…  相似文献   

18.
一、“木雅”部落的分布和语言 木雅(Mu Nia)一词,在《新唐书·党项传》中记为“弭药”。其书曰:“其后吐蕃强盛,拓跋氏渐为所逼,遂请内徙。始移其部于庆州,置静边等州以处之。其故地陷于吐蕃,其处者为其属,吐蕃谓之‘弭药’”。此外,其它历史文献记为:“木雅”,“木内”,“木纳”、“密纳”、“密纳克”、“母纳山”、“弥娥”等。这些都是木雅的不同音记。  相似文献   

19.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20.
摄取写作材料需要通过“横移”,融汇纵横活水,巧取八面来风。学科之内可以“横移”,不同学科之间也可以“横移”。获得信息最多、最快、最新的活动是学术交流会,它是“运载信息的特别快车”。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方法,是报取写作材料的重要渠道。调查研究是摄取写作材料的又一条重要途径。书籍是人类知识、智慧的结晶,是写作的重要材料源,阅读显得更为重要。个人日常通过“横移”摄取写作材料,是永远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