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在唐宋婉约词中,词人的主体意识经历了一个由缺席到潜入、到确立、再到深化的渐进过程。花间词所抒发的情思与词人自身的情感体验并无多少直接的联系,词人的主体意识缺席。南唐及北宋前期词暗暗融入词人的现实人生感受,词人的主体意识潜入其中。柳永的词由代女性言情转向抒写己情,由巧扮声口转向自我流露,词人的主体意识得以确立。北宋中后期到南宋后期的作品,不仅寄寓着词人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种种感受,而且还流露出超越个体的时代情绪,显示出词人主体意识的强化。  相似文献   

2.
生命意识是指人类个体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认识与反思。宋末遗民词人蒋捷一生经历坎坷,这对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独特的经历和性格决定了他的生命意识也是独特的,这种独特的生命意识给他的作品带来了一种别样的美。蒋词的成功也要归功于词人强烈的生命意识,这在他的《竹山词》中有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3.
陈维崧系清代初期重要词人,他在清初产生了重大影响。乾嘉以后,常州派对迦陵的接受呈现较复杂的局面。从尊体和词史观两方面,可以看出陈维崧对张惠言和周济的影响,而谭献和陈廷焯则从“沉郁”的角度对迦陵的创作进行了评判,迦陵的词史地位由此获得认可。  相似文献   

4.
宋朝是我国文学史上词的"巅峰时代"。这一时代,才人佳作频出,涌现了一批著名词人和流派,如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两派对峙争雄、相映生辉。虽然两派争雄对峙,但却有些词人兼顾两种风格的创作,其中苏轼的婉约词有些作品更甚于豪放词之作,细细赏读品尝,可与婉约词风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相媲美。两者虽同写婉约词,但由于两者生活的时代不同,生活经历和性格都不同,两者的婉约词风也有着较大差异,这造就两人的词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将通过两人女性形象塑造、创作手法、语言特色上的差异中进行比较,找出异同。  相似文献   

5.
陈维崧的《陈迦陵词全集》,作品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后人多把他与辛弃疾作比,尤其是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对陈维崧词的批评,尤为独到与深刻,即迦陵词与稼轩词最大的不同在于“能沉而不能郁”。  相似文献   

6.
宋代女性词的创作非常繁荣,留下了很多优美动人的词作。宋代女词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上层知识女性;一是歌妓姬妾。她们在词中以不同的方式写尽了内心的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同时,宋词中还有许多男性作家为女性代言的作品,这些作品与女词人的作品在表现方式和情感内涵上都有很大不同。比较而言,男性作家的作品是男性视角和感观中的女性形象,而女词人的作品则是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  相似文献   

7.
在被历代词人追和次韵的宋词经典名篇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以被115人次韵达258首的数量高居榜首,有力地凸出和印证了这一宋词经典第一名篇对历代词人的创作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作品统计和定量分析显示,南宋以13人22首为历代次韵"赤壁词"拉开了雄壮的序幕;金元二代7人10首,略显沉寂;至明代,48人共152首将次韵"赤壁词"的创作推向高潮;清代顺、康两朝,则以47人74首的数量继续保持着次韵"赤壁词"的良好发展态势。从参与创作的作者来看,既有大量仅作一两首次韵词的普通作者,也有不少像辛弃疾、刘辰翁、夏言、陆深、陈维崧、董元恺、曹亮武等次韵数量较多的著名词人。  相似文献   

8.
时间意识一直是中国古代词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构成,词人力图通过对时间这一变换无形的事物进行情感阐述从而达到抒发感情的目的。作为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其词中充满了相聚总要别离的无奈,对自然世界变幻莫测的感叹以及对于青春易逝和生命无常的惋惜,这些都构成了他作品中浓烈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少时的广读群书。家庭的宽松环境,夫妻的真挚感情以及后来辗转漂泊的凄苦经历都给李清照的词创作注入丰富的情感。她的词不尚华丽,务求朴实,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充分展示了一个古代知识女性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从她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可见其不同的情感经历,欣赏其词作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陈维崧一生经历贵介公子、江湖布衣、翰林词臣等社会身份的转变,但是他却始终保持世家子弟的身份意识。这种自觉而鲜明的身份意识成为陈维崧骈体文书写的基因、动力与精神。世家子弟的身份意识与陈维崧骈体文书写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家世声华的自豪与锦心绣口的才学、清狂肆志的自傲与神龙夭矫的气势、时命牴牾的自叹与独标兴会的精神三个方面。世家子弟的身份意识造就了陈维崧骈体文的"心手独得处",使陈维崧的骈体文成为清初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文化精神的宝贵结晶。  相似文献   

11.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雾都孤儿》对文学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作品多以英国真实社会现象为背景,通过不同种族人物形象的对比来呈现出当时犹太种族的遭遇,更从中体现出作者内心对犹太女性的怜悯。新历史主义可以更好的解读《雾都孤儿》中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与犹太人的关系,从而更好解析犹太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可以看作是他出走故乡湘西后给早期的全部生命体验以一种完整的文学归宿。作为一个有独特创作个性的作家,沈从文创作的基本情感取向、艺术风格与其独特的家世、湘西独特的自然风貌及历史文化传统,尤其是与其早年的人生经历都具有直接而深刻的联系,沈从文的创作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这些综合性因素的潜在影响。探寻沈从文的早期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可以发现沈从文创作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3.
茅盾与自然主义有一个较复杂的关系。一方面茅盾在理论和创作上都受着自然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茅盾本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本文主要通过理论和创作上的比较,说明茅盾接受自然主义并对之进行了新的改造。同时也阐释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两概念在新文学早期于接受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在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的惯例中,我们通常会研究古代作家们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生活境遇和在这些影响下所形成的性格.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外力影响下会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即便两位作家所写的题材相似,也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本文以贾岛与李商隐的各一诗作为例,通过对比分析来凸显同一题材在不同诗人的审美观照和艺术表现下所富有的非同质美.  相似文献   

15.
学艺术对人生、对生命的把握是以心灵的感悟来获得的,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作家,其创作心理的独特性,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观念意识。本选取影响郁达夫创作心理的成长期生活经历,讨论郁达夫成长期的贫困感、歧视感与潜意识心理的形成及其与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1912年,在蔡元培等人力主下教育部首设社会教育司,留日学生周树人在旧友许寿裳举荐下成为该司职员,8月被任命为教育部佥事兼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任职时间长达14年之久。从社会生活史角度,对鲁迅在社会教育司主要工作及社会活动进行历史梳理,结果发现:(一)社会教育司的超稳定人员格局为周树人营造了熟人社会,教育部的丰厚薪水为其及家人提供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保障,较为宽松的上班制度和省亲制度为其提供充裕的闲暇和创作情感基础;(二)社会教育司职掌范围为周树人提供长袖善舞的重要舞台,古迹善本收藏、美术展览会、京师图书馆以及小说改良等均相得益彰,并为其搭建了重要的社会关系网络;(三)社会教育司的独特设置,加深了他对国民品性的思考,促进他将丰富的创作素材转换为小说、杂文。该研究通过大量第一手史料分析,说明鲁迅正是借助社会教育司这个平台,使得故园绍兴的素材一点点演变成对整个社会现状的理解和期待,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成为中国民众的缩影、符号和表征,补充并修正之前学界对社会教育司这个历史存在及鲁迅官场的臆断和误读。  相似文献   

17.
司马文森自一九三六年开始从事创作直至一九六八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一共写出近三十部作品,包括长、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电影剧本等等。抗战期间他在桂林主编《文艺生活》,不仅影响华南、西南,而且风行海外。笔者就他早期创作进行评述。因为其一,司马文森早期创作大都以闽南社会为背景,较准确地表达了抗战前夕闽南社会现实,表现闽南人民的精神风貌,故事情节与日常生活相联结,对特定地区的地理风光、民俗风情都刻画得纤细入微、亲切动人。其二,司马文森一开始从事创作就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这就为他毕生创作奠定了基调。他早期某些艺术手法在其后创作实践中不断发展、提高,渐臻成熟,从而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探索司马文森早期作品,对于进一步研究他的创作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宋懋澄是明代后期杰出的文言小说作家,也是首位将稗说收入文集的文人。所作多篇都成为小说史、戏曲史上具有原创意义的佳作,这与他对稗官家言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宋懋澄小说的深层内涵与独特魅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情痴与情殇;好异与任侠;淑世与愤世。作者具有独特的创作观念,即选择典型题材抒写晚明社会各阶层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并将自己的批判意识贯穿其间,达到纪实性与创造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苏轼一生的主要经历来研究苏轼的文学创作过程,以代表性作品分析、探讨作者在人生观基础上所形成的艺术风格。苏轼的文学作品极富有艺术生命力,这与其内在情感和人格魅力有着紧密联系,作品反映出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佛老思想影响下的平和心态、豁达的人生态度等。苏轼作品真实地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界的思考,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超然物外的人文精神,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影响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20.
诗人梁平近年以《重庆书》、《巴与蜀:两个二重奏》、《三十年河东》等诗集为创作契机,转向"丰富"与"错杂"的历史文化抒写,地域性强,风格遒劲,节制凝练中透出机智与隽永,体现出一定的历史观与思力。自《重庆书》起,梁平诗寻求"大诗歌"理念在历史题材和日常生活叙事间的多重张力,以有意味的结构、语言开拓诗歌境界为"中年变法"的显例;如说《重庆书》是巴渝文化、历史沉淀及城市血性的彰显的话,那么《三星堆之门》则体现其追寻失落历史、反思文化困境、突破史书记载的限阈,展开想象与遐想的翅膀;《三十年河东》以宏大气魄,将历史嬗变和个人体验入诗,有"散文化"和"报章材料入诗"痕迹,体现了"大诗歌"理念的创作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