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国家总理温家宝多次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过程中,不时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德新社记者关于工作作风的提  相似文献   

2.
林则徐是力禁鸦片和抵御帝国主义入侵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家国情怀是世人的典范. 林则徐留给世人和后代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和反对侵略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从他一生的为人行事,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一位好官。清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年)庚子,鸦片战争之役,由于清廷的昏庸和对外屈膝投降,反侵略的两广总督林则徐被撤职;次年五月初十日,又被“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五月二十五日,林则徐奉到遣戍的命令,第二天就从江苏镇海启程北上赴戍。据来新夏《林则徐年谱》第三五九页引郭柏苍《竹间十日话》卷六云:“大车七辆,载书二十箧曰: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余皆公卿求书绫绢宣纸也。”可见林则徐西行,带有大量书籍和帛纸,随在不忘读书,也随在挥毫不停。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年)壬寅,七月初六日,林则徐从西安出发,在登程时,他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诗句,表达了他的“浩荡襟怀”。七月二十九日,林则徐抵达兰州,在兰州小住八日,除了官场中的互相拜访、宴饮、游览名胜外,就是  相似文献   

4.
2003年3月1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薪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这里举行记者招待会,当温总理说到“在我当选总理以后,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的工作态度”时,会场里顿时响起了一片经久不息的掌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诗源于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全诗如下:“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  相似文献   

5.
“诗言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温家宝同志自担任国务院总理开始,在不同的场合引用过许多古诗文,充分体现了温家宝同志的丰富学识和深厚底蕴,使温总理在“平民总理”外又有了“儒雅总理”的称号。在此摘录几句,以飨读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同志在当选为国务院总理的第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德新社记者的提问时,引述中国晚清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诗句,表达了自己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愿将个人生死祸福置之度外的信念与决心。注解: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意思是,如果为…  相似文献   

6.
那座碑林     
《中学生百科》2024,(10):8-10
<正>探馆掠影林则徐手书于匾额上的“碑林”二字,其“碑”字上方竟少了一撇,细究此处缘由,有四种猜测,但我倾向于其中一个传说。相传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后被朝廷奸佞构陷贬官至西北地区,沿途曾在西安与夫人告别,并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这样慷慨激昂的诗句,而“碑林”这二字也是那时候由老爷子亲手书写,上面少写的这一撇,是因其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故意为之。汉字书法之美,不仅表形,也能传意。  相似文献   

7.
2003年3月18日上午,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里会见中外记者。当温总理说到“在我当总理以后,我心里总是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的工作态度”时,会场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8.
<正>【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2)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3)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  相似文献   

9.
读写新闻     
据香港《文汇报》等报刊称,温家宝总理处理事务的风格可用三句话概括:轻车简从而富有效率;坚持原则且谦逊真诚;不说外语善引中国经典诗文。不说英文的温家宝总理喜好引用中国经典诗文。上任之初的首场记者会,温总理先后引用了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于右任的《望大陆诗》。六月访港期间,他又引用了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礼记》的“上不忧天,下不忧人”。2003年中秋期间看望国务院参事室工2003年年底各方媒体普遍关注的曾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文学作品《尘埃落定》成为中学生“必读书目”的问题,目前又有新说法。…  相似文献   

10.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集自己《越戍登口占示家人》诗中的两句而成的对联。上联大意为,只要有利于国家,个人的生死无关紧要。上联化用《左传·昭公四年》“苟利国家,死生以之”句意。“以”,由、凭。  相似文献   

11.
一、中华诗词进入校园的必要性江泽民指出:“中国的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点古典诗词,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毋庸置疑,中华诗词是中国文学长廊上最眩目、最独特、最具有魅力的瑰宝。中国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是从呀呀学语时便开始背诵唐诗宋词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常常伴随着许多人的一生,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营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而作为德教的重要形式之一的诗歌,历来是政治家思想家所重视的。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更是把他的诗词作为革命斗争的精神武器和教育人民的主要工具。我国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和朱基一贯重视中华诗词的诗教作用,他们不仅高度评价“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而且言传身教。江泽民曾引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来引起台湾同胞对祖国的怀念,又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诗句来鼓励人们的爱国热忱和为人民利益献身的精神。让中华诗词走进校园,让莘莘学子受到中华...  相似文献   

12.
读脸     
《新作文》2006,(1)
脸是会说话的,在现实生活中,我喜欢读形形色色的脸。一、爱国者的脸诉说崇高忧国优民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誓死抗日的杨靖宇,血洒疆场的人民子弟兵……  相似文献   

13.
<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00多年前,林则徐因禁烟被遣戍伊犁。这是他在离开西安时,给家人留下的诗句。如今,这两句诗已经成为官员最常引用的诗句,最有名的莫过于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中的引用。今年是林则徐诞辰225周年,我国也正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重温那段激变动荡的历史,林则徐的气节与志向依旧令人动容,而在这背后更具意义的是他对今人的激励与启迪。  相似文献   

14.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此联为林则徐自题,集自作者自己所写的一首《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中的两句。  相似文献   

15.
曹振国 《求学》2023,(S1):101-109
<正>导练命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礼记》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到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首首,一句句,浸润在字里行间的是化不开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6.
张书柏 《现代语文》2006,(11):10-11
一、“秦哀公为之赋《无衣》”的理解 《无衣》见于《诗经》“秦风”。原诗为: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相似文献   

17.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司马迁云:“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而俄罗斯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则说:“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就不属于人类。,,人生代代无穷已,志士常怀报国心。  相似文献   

18.
陈伟民 《教育评论》2022,(10):163-168
林则徐廉政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廉史不可为而可为”“无一事不尽心,无一事无良法”“幸遇圣主知人之哲,又感荷明公爱士之诚”“纵许三年马生角,也须千卷束牛腰”等都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林则徐廉政思想能有效增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感召力、吸引力、示范性。受林则徐廉政思想启发,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需强化廉洁为民的爱国情怀、培养清正廉洁的思想作风、构筑诚信责任的基石、树立知恩感恩的人生态度、培养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  相似文献   

19.
怀想天空     
《新作文》2007,(4)
"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的天空,这一方天空,赤诚而忠贞!"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天空,这一方天空,清澄而明亮!"苟利国家生死也,岂因福祸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天空,执著与不屈!  相似文献   

20.
《诗经·唐风》中有一首诗叫《扶杜》:“有林之杜,其叶渭渭。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做焉?有杖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畏晨晨,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我无兄弟,胡不做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