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释道宣《大唐内典录》和道世《法苑珠林》卷百均不著录《诸经要集》,其首次著录是从唐释智异《开元释教录》开始的。现本《诸经要集》即道世自录《善恶业报论》,乃《法苑珠林》初本。道世“诸经要集”之称另有所指,其作品中所云“诸经要集”与现本《诸经要集》并非同一书。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辨析《法苑珠林》论六朝建康白塔寺起始之误的基础上,进而认为,道世原记凤凰台的起因即已致误,两者之间显然有连带关系。  相似文献   

3.
《法苑珠林校注》拾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苑珠林》是研究佛教文化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中华书局出版的《法苑珠林校注》是目前研究者利用的首选整理本。文中对该书的二十二处校勘标点提出商榷和补充。  相似文献   

4.
《法苑珠林》是研究佛教文化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中华书局出版的《法苑珠林校注》是目前研究者利用的首选整理本。文中对该书23处影响文本理解的地方提出商榷和补充意见。  相似文献   

5.
范崇高 《文教资料》2012,(19):74-75
《法苑珠林》是研究佛教文化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中华书局出版的周叔迦、苏晋仁的《法苑珠林校注》是可供研究者使用的上乘整理本。作者对该书的十九处校勘标点提出了商榷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将苑》被明代王士骐和清代张澍作为兵法编入《诸葛亮集》,不少学者认为是“伪书”。《四库提要》断定它不是出于诸葛亮之手,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说:“称诸葛亮撰,伪也”。清《诸葛亮集》编者说《将苑》在《隋书·经笈志》有著录的证据,经查考,“皆不确”。(《诸葛亮集·将苑》注①)盖《将苑》五十篇,宋、元以前未见著录,直到明代王士骐编的《诸葛亮集》中方才出现。而明代文人好名好奇,多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对《老子》“道生万物”模式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一方面扩展了“道”的过程,使模式更加清晰;另一方面又将“道生一”改造为“道始于一”,使该模式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8.
清初吴乔所撰《正钱录》今已不传,综合相关材料可以考知《正钱录》写于康熙八年之前,其内容主要是针对钱谦益《列朝诗集》中的诗人小传而发,属摘瑕纠谬之作;其观点“疑讹弘多”,受到时人的激烈批评;吴乔之撰《正钱录》出于挟嫌攻讦,同时与明中叶以来士林狂诞风气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笔者研读《法苑珠林》的札记。文章选取《法苑珠林》中疑难词语若干条,略加考释。试图为中古汉语词汇尤其是俗语词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陈文苑 《文教资料》2007,(11):95-97
苏辙《老子解》是历代《道德经》注释本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注本。理解全书,关键在于理解书中的核心观念——“性”。“性”的提出目的在于解释老子的“道”,让其更为清晰地被世人所理解。它是苏辙针对“道”举出的等量概念,具备了“道”的特征,但又超出了老子哲学范畴,把儒佛思想引入了其中。  相似文献   

11.
以“荃”、“荪”喻君是楚辞香草美人传统中的核心艺术意象,几乎成为楚辞中司命之神与楚王的专门指代。从喻于司命之神,再喻于君,都与楚国的神话传说和神巫合一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残留着楚人对远古氏族祖先昌仆氏的原始记忆,表现了诗人与君同祖的血缘宗亲情感。  相似文献   

12.
"镇墓兽"是先秦楚墓中的一种典型器物,其形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通过分析"镇墓兽"所在墓的头向发现,南向墓与东向墓出土的较多,而以南向墓的随葬比率最高,东向墓中的增幅较快。"镇墓兽"信仰起源于南蛮系统,楚公族接受以后,渐渐普及开来。  相似文献   

13.
有学者认为,匈奴屠各来自休屠王部,身为屠各的刘渊应为休屠王部的后裔,他的南匈奴单于嫡裔身世系假托。考查历史资料,可知,西汉武帝时浑邪王部与休屠王部降汉,汉在缘边五郡故塞外置属国安置之。休屠王部部众被称为休屠,主要分布在凉、秦二州。十六国时期,有的休屠人已经发展为当地的大族。而屠各或异译为“休屠各”、“休著各”、“休著屠各”,可以混用。但是,休屠与屠各及其异译绝不混用。由于南匈奴单于与部众之间的矛盾长期积聚和不断激化,酿成中平五年南匈奴的事变,作为南匈奴“国人”,屠各在事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屠各种是匈奴占统治地位的部落,包括匈奴单于挛鞮氏及呼延、卜、兰、乔所谓“四姓”。《晋书.北狄匈奴传》关于“屠各最豪贵,故得为单于”的记载无可怀疑。屠各刘渊本是南匈奴单于嫡裔,绝非假托。南匈奴五部都以屠各刘氏为部帅,故五部匈奴都称为屠各,这不是所谓屠各之称的泛化。  相似文献   

14.
游进 《鄂州大学学报》2007,14(1):39-40,64
《楚辞.九歌》是屈原在楚地民歌、巫歌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再创造的一组个人抒情诗,是诗人创作个性和民间文学风格的完美统一。《楚辞.九歌》保存着古代楚地民风民俗和民间传说的一些素材和影子,这正是楚文化研究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论"楚辞"主题的战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由于其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楚国历史上传统的战斗精神表现在屈原作品中,较之《诗经》,《楚辞》主题的战斗性大大加强了。  相似文献   

16.
周公奔楚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周公所奔之楚实即南土之楚,并非卫都所在之楚丘和西土之楚山.周公奔楚实即周公让位于成王,有禅让之意.  相似文献   

17.
《德伯家的苔丝》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侵袭下英国农村的生活面貌和乡村人民的苦难遭遇,展示在维多利亚盛世掩盖下英国社会深刻的社会危机。其社会意义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反映英国最后的宗法制社会威塞克斯的历史;讽刺和鞭挞宗教的虚伪和欺骗;揭露和谴责资产阶级伪善的道德观念。"苔丝"形象最重要的意义是没有简单地停留在个人反抗上,而是具有为广大劳动人民求生存和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揭露和控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屈原至死不肯离开楚国,除了广为接受的精神因素之外,还有物质现实因素使他离不开楚国。屈原作为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在楚国享有较大政治权力,这是他实现自己美政理想的保障;屈原在楚国享有丰厚的经济权益,离开楚国意味着这一权益的丧失,而他又不愿出仕他国或直接从事生产,所以将失去生活来源;家族与政权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得他还要考虑家族的利益。现实因素并不是主导,但对于塑造一个完整充实的屈原形象,则不得不考虑。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先生的《楚辞校补》不仅为《楚辞》校勘集大成之作,也是古籍校勘整理的重要成果。总结闻先生《楚辞校补》一书的特点及其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助于《楚辞》校勘的进一步整理,同时,对其它古籍的校勘整理也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楚文化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开拓空间,应该将楚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与辽阔的空间领域创造出来的辉煌业绩做整体研究,这就需要一种“大楚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