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坐落在美丽的太湖之滨,是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农村小学。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致力于以儿童视角和服务理念为出发点构建个性化的教育模式,推行校本化的全而质量管理,用心构建支撑型的物化环境,稳步推进"岡维"课改。学校以"立足儿童成全成长"为内涵的发展主题,潜心培植少年农学院、少年书画院和少年军校三大校本特色课程,全力打造文化藕小。  相似文献   

2.
<正>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座落在美丽的太湖之滨,是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农村小学。学校是江苏省实验小学、无锡徐悲鸿美术学校、无锡市艺术特色学校。少年书画院作为学校三大特色校本课程之一,13年的坚守,收获累累硕果。少年书画院,藕小百年底蕴萌发而出的新芽。2007年以来,藕小坚持立足课堂,依托学生社团活动,构建校内校外相互协作、课  相似文献   

3.
作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思品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挖掘课程资源,充分开发教学空间,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现行初中思品教材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教育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建了一个总的体系.  相似文献   

4.
学校自建校以来,探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努力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构建"爱·智"为主题的课程体系,实现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建构,促进学生爱与智的素养发展。以培养身体健康、心理阳光、品行高尚、学业优良,有"爱"有"智"的"爱·智"少年为育人目标。构建学校"爱·智"少年校本化核心素养体系。  相似文献   

5.
儿童需求是学校课程开发的立足点,是评价课程实践的重要标准。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当家少年,创幸福生活"的课程目标,对校本课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架构。"面"上的分类设计涉及当家少年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线"上的分层递进兼顾了儿童成长的序列特色与发展规律,"体"上的螺旋上升使卷入其中的师生认识生活、享受生活,并共创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6.
双流区实验小学(东区)自建校以来,坚实而艰难地经历了五年发展。学校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育人要求,构建了自立教育特色学校文化体系,通过自立课程构建、自立课堂探索、立师课程与立品课程实践,初步达成培养"自主独立,立己达人"的自立少年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南师扬中附小以"健身健心,雅言雅行"为办学理念,把"身体健康、心理阳光、仁爱好学的好少年"作为培养目标,积极建构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基于学生需要的课程开发与实施,通过推动课堂教学的转型,优化基础教育课程,开发拓展性课程,突出主题项目课程,通过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让核心素养落地,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2009年暑假,藕小"少年书画院"的三十多名学生在管校长和我们五位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暑期夏令营活动。最后一天,我们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向往已久的升国旗仪式。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园本"课程是指以幼儿园作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教师的日常教育实践活动作为课程构建基础的一种课程形式.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1.幼儿园教师是课程构建的主体.与以往那种专家、学者作为课程构建主体,教师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模式不同,在"园本"课程的构建中,教师不只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课程研究、开发、评价的主体.2."园本"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这表现在幼儿园"园本"课程是以教师的日常教育实践活动作为课程构建基础的,课程的实施效果不仅能快速地反馈,而且经常与预定的目标加以对照,因而课程是在开发、实施、评价的循环过程中逐步得到构建的.  相似文献   

10.
推进职业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通过在职业院校师生中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状调查,结合调查结果提出对策与建议:树立立德树人理念,构建学校全员协同育人;提炼各种思政元素,构建学校课程协同育人;发挥隐形思政内容,构建课堂内外协同育人;积极打造平台建设,构建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构建相互配...  相似文献   

11.
现代理性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现代眼光对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进行了探讨,重点讨论了课程开发与职业能力相互联系的问题.本文的核心是以"理性"和"发展"这种观念为指导,归纳了课程开发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开发的基本步骤,提出了一些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和认识科学规律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教育》2016,(6):62-69
课程改革以来,校本课程开发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身陷"技术"不足与"技术决定论"双重困境。"技术"不足的原因极为复杂,但主要是课程文化模式转变的伴生物。"技术决定论"思想根源是哲学上的普遍主义。新课程实验中校本课程开发采用"研究-开发-推广"的范式,带着普遍主义的烙印。在文化学视野中,外来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在地课程文化整合,除需价值认同、理论技术支持,相互交往的"行动"与"充分的岁月"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根据构建"科学教育专业"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课程体系的理念,通过对我系"科学教育专业"专业课程的分析,指出当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同学科相重复的课程内容整理列表.最后对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具体如何优化整合给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正>主要创新点:1."校企一体、多线整合"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创新本成果突破了以往单线构建实践教学的思路,在理论上有创新。通过发现机电类专业岗位能力、课程、载体、实施策略的内在联系,将课程层级与能力层级直接关联、课程资源与实施策略协同构建,整合企业实训基地资源,将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实现多线整合。2.课程资源建设"虚实结合,以实为主"的思路创新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在课程构建过程中,开始重视本土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文章试从生活教育理念出发,联系"布艺"园本课程的构建实践,尝试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阐述如何在园本课程构建过程中厘清核心价值取向、厘清资源与幼儿学习的契合点、厘清行动推进的实施路径、厘清评价载体的操作,从而为教师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综合课程开发是近年来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学前教育综合艺术课程的开发应围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注重目标设计策略、内容选择策略及课程组织策略的制定,把戏剧课程、舞蹈课程、音乐课程、美术课程相互融合,同时也将艺术、生活、科学及语言有效融合,通过课程案例的陈述及反思,让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相似文献   

17.
校本课程开发和形成,离不开课程保障体系。学校从实施科学管理、打造课程环境、激发能动作用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打造课程开发的保障体系,对"桥文化"校本课程的构建和实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常州经济开发区横山桥中心小学以"办有温度的学校"为宗旨,努力创建"关爱、亲切、友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建立"合作、共享、协同"的教师成长机制。学校为教师设置了阶梯化的发展目标,着力构建起以国家课程为主干、校本课程为枝叶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真学力、真德行、真本领"的真少年。  相似文献   

19.
黎艺华 《广西教育》2013,(11):77-78
以"电子技术类"高职高专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课程开发为例,探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保障与管理机制,认为该机制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学校、企业和政府四方共赢的基础上的有利益驱动的机制,才能相互制约,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诚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校百年来传承的校训。我校以"传承诚朴文化,构建诚朴校园,打造诚朴教育"为核心理念,注重课程建设与文化建设的融合,将"诚朴"校园特色文化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相结合,科学系统地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导向,创设课程实施的平台载体,整合选修活动课、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少先队系列活动、亲子活动等特色活动课程,构建"诚朴"文化校本教材体系,形成"诚朴"校本课程实施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