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商隐的《锦瑟》是中国古代文人诗中解者最多、聚讼最繁的一首。通过“以诗证诗”的考证和对诗本文的解读可以看出,《锦瑟》诗实际上是诗人自弹瑟曲的一次心灵体验的诗性记录。诗歌表达了诗人弹瑟前由瑟形、瑟貌引发的年华感思,弹瑟中由瑟声、瑟境激发的浸染着诗人之情、积淀于潜意识中之心象以及弹罢瑟曲对幻象幻境的思味和“惘然”而致的心灵感喟。  相似文献   

2.
《锦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最富语言艺术魅力的诗歌之一,也是中国旧体诗中最难解的诗歌之一。一篇《锦瑟》倾倒大家,难倒大家。 《锦瑟》何以难解?本文试图通过当代流行的几种语义学理论:指称论,意念论,验证论和真值条件论对《锦瑟》等旧体诗的难解现象作一考察。 下面是《锦瑟》原文: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既费解又耐人寻味,是唐诗中的上乘之作,在诗界久负盛名。千百年来对《锦瑟》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凡读诗者无不喜吟《锦瑟》,借机或诉人生坎坷的寂苦,或寄美人迟暮的悲悯,或发仕途失意的惆怅,或温昔日恋人的旧情,或叹壮志未酬的遗恨……即便是那些走过了大半生的文人,也愿到《锦瑟》的意境里徜徉一番,感沧海桑田,叹人生沉浮。个别曾遇红颜知己的长者吟《锦瑟》时老泪纵横的样子,总比时下里的青年男女爱得“要死要活”要深沉感人得多。  相似文献   

4.
陶晓跃 《师道》2005,(4):27-28
“一篇《锦瑟》解人难”(王渔洋《论诗绝句》)。《锦瑟》,李商隐这首七言律诗,仅仅五十六字,却引出历代诗家的纷纭众说,有的以为是歌咏瑟声的“适、怨、清、和”的音乐意境的;有的以为是为一个名为锦瑟的侍婢而作的情歌;有的以为是诗人悼念亡妻的挽歌;  相似文献   

5.
李锐 《学语文》2011,(4):54-55
《锦瑟》(见卷首)一诗,李商隐在创作时到底想要表达何种情感,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有探究、评价《锦瑟》一诗的权利,其实要读懂《锦瑟》就不能不了解李商隐和牛李两党的关系.就不能不明白李商隐终生仕途失意的现实.  相似文献   

6.
本运用英美新批评复义、悖论和反讽等细读的方法,对李商隐的《锦瑟》诗作了新的诠释和批评。章认为,在《锦瑟》诗中,诗人复杂精细的人生经验世界与艺术象征世界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锦瑟》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锦瑟的描写、对四个场景的描绘,迷幻、哀怨、缥缈地传达出自己所经历的种种际遇、感受,使诗作具有朦胧、多义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陈宏 《学语文》2009,(6):40-40
解读《锦瑟》(见卷首)难矣战!元好问《论诗绝句》:“望帝存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王渔洋《论诗绝句》也叹:“一篇《锦瑟》解人难。”刘学锴和余恕诚合著的《李商隐诗歌集解》列举了42种解释。王蒙干脆将其弄碎重组成七青体、长短句、对联体。当然有些勉强,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们对此诗的无奈。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朦胧诗派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锦瑟》所激发起的人们的探幽兴趣 ,至今不衰。其实 ,朦胧诗之为朦胧 ,也是源于意象的叠加 ,语言的夸张和变形。古人在论述文学鉴赏之法时早就说过 ,“披文以入情” ,、“沿波以讨源”。诗的意象、音韵、旋律就是“波” ,就是信息解码的钥匙和路径。《锦瑟》诗以锦瑟起兴 ,言此而及彼。瑟是一种古弦乐 ,锦以宝玉为宝瑟 ,绘以华美图文为锦瑟。锦者 ,美也。作者取其美意而用之。起句的字面意思是说 ,锦瑟呀 ,你怎么就是五十弦啦 !作者为什么在瑟弦的数字上做文章 ?往下读就明白了 :“一弦一柱思华年。”原…  相似文献   

10.
"我是人间惆怅客",是对李商隐的最佳概括,朦胧之美是李商隐诗的直接体现,下面笔者在对李商隐的《锦瑟》进行了一次教学设计,希望通过三个角度来解析《锦瑟》之美。  相似文献   

11.
李商隐的<锦瑟>是中国古代文人诗中解者最多、聚讼最繁的一首.通过"以诗证诗"的考证和对诗本文的解读可以看出,<锦瑟>诗实际上是诗人自弹瑟曲的一次心灵体验的诗性记录.诗歌表达了诗人弹瑟前由瑟形、瑟貌引发的年华感思,弹瑟中由瑟声、瑟境激发的漫染着诗人之情、积淀于潜意识中之心象以及弹罢瑟曲对幻象幻境的思味和"惘然"而致的心灵感喟.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锦瑟》之所以扑簌迷离曲折隐晦,正源于作者复杂的创作心态,而那种复杂创作心态的深层,积淀着作者郁结日久的“情殇”情结,解开这一情结,对阐释《锦瑟》及与之相关的无题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文本分析,从创作心理学角度对李商隐“情殇”情结的形成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对李商隐《锦瑟》一诗的解析,如今以钱钟书赞同的"自叙身世说"和王蒙的"无端"说两种观点最具影响。《锦瑟》与江淹《恨赋》、《别赋》在结构和艺术手法上相似,李商隐"意用事"的方法能够使《锦瑟》达到《恨赋》《别赋》的艺术效果。借助《恨赋》《别赋》来解析《锦瑟》,可知《锦瑟》的主题是"惘然",此可以成为王蒙"无端"说的一种佐证。  相似文献   

14.
《西北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锦瑟>新论》论证了“《锦瑟》是一首自伤身世的音乐诗。”宋人有《锦瑟》写了瑟的清、怨、适、和四调之说;梁枢同志在宋人的基础上,仔细地研究了李商隐和音乐的关系,这些资料,有助于李商隐研究的深化;但他认为《锦瑟》就是记载李商隐“能以琴瑟演奏其身世之感”,是一首“音乐诗”,这一结论,却未免根据不足。《锦瑟》是李商隐的名作,千余年来,它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一篇锦瑟解人难”、“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叹,反而吸引更多的人去探索它的本旨。近三十五年来,除了原来的悼亡说、自伤说外,较新的有“倾向李党说”、“遗嘱说”,但这二种立论缺乏根据,本文不再论及。这里,先谈梁枢同志的新论,然后申述我的论点。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既费解又耐人寻味,是唐诗中的上乘之作,在诗界久负盛名。千百年来对《锦瑟》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凡读诗者无不喜吟《锦瑟》,借机或诉人生坎坷的寂苦,或寄美人迟暮的悲悯,或发仕途失意的惆怅,或温昔日恋人的旧情,或叹壮志未酬的遗恨……即便是那些走过了大半生的文人,也愿到《锦瑟》的意境里徜徉一番,感沧海桑田,叹人生沉浮。个别曾遇红颜知己的长者吟《锦瑟》时老泪纵横的样子,总比时下里的青年男女爱得“要死要活”要深沉感人得多。我在多年前就试着读《锦瑟》,日复一日,不知读了多少遍,却一直没有读懂。今又…  相似文献   

16.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除了把李商隐的诗称为西昆不恰当外,指出《锦瑟》的难解,借它来说明他的有些诗的难解。这里想对《锦瑟》诗作一初步探讨。先抄原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沦海月明珠有泪,篮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用开头两字作题,不同于咏物诗。锦瑟指瑟上漆纹像锦。《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无端,指没  相似文献   

17.
李商隐“锦瑟”一诗,历代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分析各家之说,各有失偏颇,分析李的身世和一生遭际,解读“锦瑟”,当有咏瑟、悼亡和自伤三层意思。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诗人情志的独创性抒发,翻译诗歌时要求译者最大限度地把原诗的情、意完好地再现出来。《锦瑟》是李商隐极富盛名的作品。本文通过对两个译者在翻译《锦瑟》一诗时对意象、典故的处理方式探讨了如何尽可能地保留并再现诗歌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9.
历来对李商隐《锦瑟》一诗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仅就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而言,注家即有四五种常见的说法。在这些说法中,笔者赞同周汝昌先生的高论。他说:  相似文献   

20.
李义山的一曲缠绵悱恻的《锦瑟》已传唱千年,到如今,“一弦一柱思华年“的绕梁余音又孕育出了璧山中学“锦瑟”文学社这朵校园奇葩。成立于2003年的“锦瑟”文学社禀承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茁壮成长,现已成为了璧山中学广大文学爱好者展示自己的舞台。成立至今,已先后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