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家族栽秧薅草锣鼓歌的生态生成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栽秧薅草锣鼓歌是土家族人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样式,是一种古老的歌腔。栽秧薅草锣鼓歌从生产生成、内容、形式及艺术特征来看,也是土家族民歌中保留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栽秧薅草锣鼓歌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歌唱艺术,其声腔特征、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无不与土家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薅草锣鼓又称挖土锣鼓是一种土家族民众在田地里集体薅草劳作时,伴随锣鼓而演唱的一种民歌体裁形式。薅草锣鼓历史悠久,锣鼓伴奏、一唱众和、语言质朴幽默、程式规范等是其主要艺术特点。薅草锣鼓主要是用来鼓舞干劲,调节气氛、提高劳动效率,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土家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民俗民风,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多渠道、立体式的宣传推介是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薅草锣鼓哥歌作为一种歌乐形式,在土家族聚居区流传很广,深受广大土家庭人们所喜爱,它产生于劳动之中,又作用于人民生活劳动之中,与土家人日常生活劳动息息相关。章通过对这一古老歌乐历史沿革,表现形式、唱腔内容、音乐特点等进行考略,以使人们对定土家族古老歌乐有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4.
薅草锣鼓歌作为一种歌乐形式,在土家族聚居区流传很广,深受广大土家族人们所喜爱,它产生于劳动之中,又作用于人民生活劳动之中,与土家人日常生活劳动息息相关.文章通过对这一古老歌乐历史沿革、表现形式、唱腔内容、音乐特点等进行考略,以使人们对这一土家族古老歌乐有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5.
王敏 《鸡西大学学报》2014,(1):152-153,156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是人们在创造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杰出传统文化的代表,演绎土家族的民族特色和创造历史的伟大精神,丰富祖国多元化文化,成为川东人们广泛流传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心愿     
把长发分成三股 ,一截一截编下来 ,再在辫梢扎上一个漂亮的蝴蝶结 ,这就成了一条美丽的麻花辫 ,叶子一直是这样梳头的。同学们都说叶的头发好 ,清秀、飘逸。叶从前只会在脑后扎个“马尾巴” ,她从未觉得自己的头发有多好。只是有一次游泳课后 ,女同学都在梳理自己的秀发 ,叶的头发一梳开 ,大家都羡慕的“哇”了一声。她的头发垂直腰际 ,又黑又亮 ,简直如同一泻而下的小瀑布。一位同学顿时叫起来 :“新海飞丝———头发美得像丝一样 !”叶腼腆地笑了。回到家 ,她站在镜子面前 ,细细端详自己的头发。是的 ,好好梳一下 ,确实跟广告中的一样 ,于…  相似文献   

7.
薅草锣鼓,是整个土家族共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重庆的秀山、酉阳、黔江、彭水、石柱等土家族聚居区,普遍存在着打薅草锣鼓的习俗。但在今天,薅草锣鼓的现状令人堪忧,如一些地方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足;其经济基础基本消失;传承出现了断脉;被强势文化所排挤等。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对薅草锣鼓进行全面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8.
带着蜡烛头上学的翟志刚 翟志刚读高三时,班里每天晚上补课,但由于总停电,教室内只能用汽油灯照明。翟志刚坐在班级后排,汽油灯光线不足,非常累眼睛,于是他每天口袋里都带着一小截蜡烛头。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就是这一小截蜡烛头,翟志刚也只是在上课时用,一下课马上吹灭,用纸包起来装进口袋里。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渝东南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北边锤的石堤镇、海洋乡、保安乡、大溪乡及里仁乡的土家族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存繁衍与生产发展过程中,用民间花灯歌舞、花灯戏、灯儿戏及山歌等文化艺术样式,传承着土家、苗族文化精髓。石堤古镇“蚌壳灯”、“保安乡灯儿戏”和“海洋花灯戏”,古朴而独具民族艺术魅力,通过田野调查所获得的原始文本资料,更是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0.
在中师《生物学》教材中,在做叶片剪影实验时就为材料准备而发愁。就我校而言,做叶片剪影这个实验的班级每年就有10多个,这样,材料的准备特别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寻找一种常见的植物叶片取代天竺葵或蚕豆叶,这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经对学校周围常见的几种野生草本植物作对比实验后,发现用紫茎泽兰(俗名:解放草、飞机草、大黑草、霸占蒿等。学名:Eqpatrium odoratum L.)做叶片剪影实验效果要比用天竺葵还要好,我校一直用紫茎泽兰做叶片剪影实验已有13年了,收到了较好的实验效果,顺利完成了大纲要求的实验任务。 现将几种…  相似文献   

11.
王星 《儿童音乐》2023,(4):74-75
<正>一、歌曲创作背景《乃哟乃》是一首湖南土家族民歌,原名《咚咚喹》。“咚咚喹”是土家族的单簧竖吹乐器,虽简单却能吹出欢快清脆的旋律,深受土家族人民的喜爱。土家族民间歌曲按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儿歌与儿歌、风俗歌等五种。二、歌曲分析歌词方面,“乃哟乃”在土家语中是“来呀来呀”的意思,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种“愉快、高兴、爽朗”的情感表达。歌词一开始即运用富有土家民族特色的儿童呼唤声,“乃哟乃乃哟嗬,乃乃哟乃哟嗬”,  相似文献   

12.
微风入林     
罗里奇卫生院的灯,大都是那种从棚顶顺下来的一截电线吊着的白帜灯,那灯在夜里一亮,看上去就像一只只熟透了的鸭梨。不过这鸭梨水灵的时候少,因为它很少被擦拭,蝇尿和灰尘附在玻璃泡上,有意无意中,就把它生就的亮度给削弱了,少了几分明媚。而值班室的灯却不一样了,它是一顶桦皮灯,六角形,桦树皮毛茸茸,白莹莹的那面做了灯罩的里子,灯一亮,犹如照耀着一片起伏着的雪地,投下的光给人一种清凉之感。  相似文献   

13.
元宵灯会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灯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扎起一盏盏精巧的花灯,挂在大厅,悬在门前。即使是最图简便的人家,也要扎上一只肥大的鲤鱼灯,表示喜庆吉祥,连年有余;或是扎一个鲜红的大圆灯,表示合家欢乐,亲人团聚。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时光是风,是逝水,是流云。数不清的日子,擦肩而过的人,深深浅浅的事,是扎人的草尖尖。细细碎碎的花,星星点点地隐藏在青草丛里。”用这来比喻我教师生涯的第一个三年是最恰当不过的。是的,有扎人的草尖尖,也有星星点点细细碎碎的花儿。苦过,累过,哭过,笑过,成长总是要付出代价的,生命由此才得以完成蜕变,并最终长成!  相似文献   

15.
有一种啤酒瓶的底面直径是7cm,若要三个啤酒瓶捆扎在一起并用绳子绕4周,打结处用去20cm,问:1.有几种不同的扎法?请画出示意图.2.哪种扎法好?为什么?3.不同扎法的用绳长度相差多少cm.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只小猫,圆圆的脸蛋上没有嘴巴,左耳上扎着一只蝴蝶结,还有一截(jie)小尾巴,它的名字就叫凯蒂(kai di)猫。  相似文献   

17.
<正> 在一次环境污染调查中,我认识了苦草。苦草又名扁担草、面条草,属苤菜科,是一种沉水植物,南方广泛分布。其形态如下图所示。苦草适于水中生活,叶较薄,透光性好,是高中生物实验的好材料。1 用苦草叶观察叶绿体高中生物第一册教材用藓类作为观  相似文献   

18.
铁线草     
以前在乡下工作,走过田角地头,常见一种不起眼的小草。它紧贴地表,匍匐前进,不论泥土厚薄都能窜出10多米远不驻足。一次暴雨,洪水泛滥,垮塌了不少河岸沟堤。县里组织抗洪抢险,我在劳动中发现,凡是垮塌的河岸沟堤,十有八九见不到这种小草的踪迹。而有它踪迹的地段,虽狂浪凶野,泥石横流,岸堤却安然无恙。我蹲下身看它的长势,发现它每喷发出一截草节都要扎根。轻轻扒开草节下的泥土看,它的须根纤细,但根根巴地,无比柔韧。它是不扎稳须根决不向前延伸的。一根根这样的小草啊,纵横交织,为河岸沟堤穿上了一件翠碧的护身铁甲。狂浪扑击它,泥石冲撞…  相似文献   

19.
“龙”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一共有22个义项,我们在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发现,“龙”还有一种特别的用法,意为“禁忌”。龙具有这一用法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龙是神圣的,人们崇拜龙,从而产生禁忌心理;另一方面是因为“龙”的原型是蛇,人们对蛇的惧怕在龙身上延续着,因而产生禁忌心理。  相似文献   

20.
草辫龙     
一、材料和工具稻草、竹棍、麻绳、剪刀等。二、制作方法1.用三股稻草编成辫子。2.将两条辫子各围成一个圆叠在一起,再用麻绳扎紧边口,做成龙头。3.两人合作,以同样的方法编出龙身,长短视需要而定。2.跳格子:将草龙放在地上,幼儿按竹棒或龙身的间隔摆放前后、左右跳。可以双脚跳,也可以单脚跳。麻绳扎紧龙头与龙身。5.用一束稻草做龙尾,将龙身与龙尾之间用麻绳连接并扎紧。6.等距离将与幼儿人数相同的竹棒插入龙身,然后用麻绳缠绕固定。三、玩法1.舞龙: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舞龙活动。3.跳花:将草龙摆成花形,幼儿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跳。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