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红楼梦》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给予后代作家丰厚的滋养.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巨匠茅盾,深深接受了《红楼梦》的艺术熏陶,并在其传世名著《子夜》中,灵活地借鉴、运用了《红楼梦》的若干写作艺术手法.可贵的是,茅盾并非对《红楼梦》进行机械的照搬与模仿,而是将其创作经验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因此,两者在某些地方处于“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  相似文献   

2.
把《红楼梦》第四回或“护官符”认定为《红楼梦》一书的“总纲”是“左”的艺思想的产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红学”研究上的反映,这种“左”的观点目前仍有影响,应给予拔乱反正。《红楼梦》前五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对全书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观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并聆听《红楼梦》“仙曲”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遭遇和归缩以及全书的基本情节和结局作出总体安排,因此,《红楼梦》中第五回应为全书的“总纲”。  相似文献   

3.
有些人看《红楼梦》都不注意第四回,其实这一回是《红楼梦》的总纲.只有抓住这个纲,才能正确理解《红楼梦》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才能批判地借鉴,做到古为今用.过去有人把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当作总纲来看.于是什么《红楼梦》是“淫书”啦,是演“色空”观念的啦,是“悲金悼玉”之作啦,谬说种种,或誉或毁,结论只有一个:《红楼梦》是一部爱情小说.把第四回还是第五回当作《红楼梦》的总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其中反映了两个阶级、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我们必须用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抓住第四回这个重要的纲,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当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巨著《子夜》的艺术渊源在哪里?在《红楼梦》。可是茅盾生前避而不谈《红楼梦》对自己创作的影响,这是为什么?本文作者从宏观着眼,不仅说明《子夜》受了《红楼梦》的巨大影响,而且论证了受影响的原因,同时指出了《子夜》对《红楼梦》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展开作了必要的交代。欣赏林黛玉进贾府》,不能不熟知贾府的众多人物及其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从贾府上上下下的人物姓名中,我们可以窥见曹雪芹命名艺术的高超卓绝。正所谓以小见大,因微知著,《红楼梦》的思想主题得到深刻揭示。第一代人物,即贾府的宗祖,分别是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他们在书中仅仅是出一出场,亮一亮相,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他们都以“水”命名,似可看成贾府后继的源流,他…  相似文献   

6.
庞凤琴 《集宁师专学报》2001,23(2):36-37,,77,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小说“一树千枝”的艺术风格,同时又借鉴了西方长篇小说创作的某些形式。随着叙述学研究的深入,《子夜》的深层魅力日益显露出来。在作品中,视角转换频繁,时空调动自如,作品通过种种艺术手段,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时代社会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二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展开作了必要的交代。欣赏《林黛玉进贾府》,不能不熟知贾府的众多人物及其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从贾府上上下下的人物姓名中,我们可以窥见曹雪芹命名艺术的高超卓绝。正所谓以小见大,因微知著,《红楼梦》的思想主题得到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红楼梦》第五回中的预示比较熟悉.这一回的主体是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以下此回均称“大虚幻境”),写贾宝玉睡梦之中,由警幻仙姑导引,在太虚幻境薄命司看了金陵十二钗的正付册,听了“红楼梦”曲.册子里的画、诗、警幻仙姑唱的曲子预示了贾宝玉和贾府中十几个青年女子的最终命运.在《红楼梦》八十回后原稿佚失的情况下,第五回的预示成为人们推测这部作品人物结局的极为重要的线索.《源氏物语》第三回的预示未曾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一回的主体是“雨夜品评”(以下此回均称“雨夜品评”)表现头中将、左马头几个贵族公子同源氏大谈世间女子的等级、品味及他们自己的风流韵事.他们的谈话,对主人公源氏遇到的几个女性的基本情况作了某种概括和暗示.“雨夜品评”一开始,头中将提出女子按其出身分为上中下三等.源氏“深感兴  相似文献   

9.
<正>《红楼梦》第五回囊括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结晶,是全书的总序幕,与其它古典小说相比,无论从取意还是构思来看都要高明得多。作者通过警幻判词和红楼十二曲,概括介绍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十六个主要人物的生平、遭际和命运,流露了对那些“不幸”人物的同情,表达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见解,它与全书主题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结构是文学作品的构造,是表现作品内容、表达作品主题、展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艺术手段。我国两部划时代的长篇小说,古典文学高峰的《红楼梦》和革命现实主义奠基石的《子夜》,它们的艺术结构都达到了高度的完整、和谐和统一。 《子夜》被人们誉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真正堪称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结构的小说,《子夜》是第一部”,其原因除了作者先进的世界观、渊博的学识、高超的艺术创造能力等因素外,也与他从《红楼梦》中汲取养料、有所借鉴、有所创新分不开。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呕心沥血创造了这部千古绝唱《红楼梦》,其心血又艺术地集中体现在《红楼梦》的前五回.换句话说,前五回是《红楼梦》全部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引线;从总体艺本构思来看,又是全书内容和结构的一个带纲领性的序曲.《林黛玉进贾府》就是这个序曲中不可忽视的一段乐谱.因此,对《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教材,我们不可单一独立地进行艺术的欣赏和评价,而要把它和前五回,特别是第二回联系起来,置其于总体的艺术构思之中,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探讨.这样才有可"能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的学习,获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艺术享受,进而领略《红楼梦》的艺术风光.  相似文献   

12.
提起茅盾的小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批情节小说,诸如《子夜》、《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这批小说以其情节的错综复杂、人物形象的生动丰满和环境的典型深广而为人所称道.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抒情小说和心理小说在中国文坛的蓬勃兴起,茅盾的一批抒情小说和心理小说的声誉渐渐提高.《蚀》、《虹》和《腐蚀》等小说为当代茅盾研究者频频论及,其价值不断被发掘.  相似文献   

13.
<正> 找不出另一部文学作品,象《红楼梦》一样,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如此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也找不出另一部文学作品,象《红楼梦》一样,引来了这么多人的研究和探讨。远的且不说,在中国现代红学史上,有一个颇为有趣而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不少在创作上很有成就的小说家,都对《红楼梦》稔熟于心,深入研究。他们不仅从《红楼梦》中获得小说创作的有益借鉴,而且凭借着对《红楼梦》的熟悉和热爱,对小说艺术规律的把握和精通,写下了关于《红楼梦》小说艺术的真知灼见,精语妙论。现代文学巨匠茅盾,便是这些作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对《红楼梦》是反复认真地研读过的。据茅盾的一位友人记载,茅盾熟读《红楼梦》到能够背诵的地步。当年,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一部以佛教哲学的“苦了”为主题思想的人情小说;“苦了”既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动机,也是《红楼梦》的中心思想、主题和核心;它涵盖全书,制约整个情节发生、发展和归宿。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自不必言。茅盾小说《子夜》中,就能看到《红楼梦》的影响。前者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后者被称作中国现当代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本文欲从典型环境,独特视角,结构布局,三个方面简述《子夜》对古典小说《红楼梦》的承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把<红楼梦>第四回或"护官符"认定为<红楼梦>一书的"总纲"是"左"的文艺思想的产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红学"研究上的反映.这种"左"的观点目前仍有影响,应给予拔乱反正.<红楼梦>前五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对全书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观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并聆听<红楼梦>"仙曲"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遭遇和归宿以及全书的基本情节和结局作出总体安排.因此,<红楼梦>中第五回应为全书的"总纲".  相似文献   

17.
“三复情节”是杜贵晨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提出的理论概念,“三复情节”在《红楼梦》中有多方面新鲜别致的运用,不仅发展了传统“三复情节”的叙事技巧,更增强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三复情节”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三复情节”是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观察”而得出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当代理论。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甲戌本)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之一:人教版第四册教材经过一头一尾的压缩后改题为“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在全书中的地位显著,是《红楼梦扩楔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回第一次对小说的典型环境(贾府)进行了直接描写.小说的一系列重要人物像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也相继登场,尤其是宝黛的会合,可以说此回拉开了小说人物活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9.
《春蚕》是我国新文学巨匠茅盾的代表作,写于1932年11月.其时离茅盾创作生涯的开始,即第一部小说《幻灭》的发表约五年,也正是长篇巨著《子夜》即将完稿的时间.这正是茅盾创作的成熟期、高峰期.《春蚕》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运用“从容不迫而又是油画的笔墨”(庄钟庆:《茅盾——中国新文学的巨匠》),展示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破产的真实画面,塑造了老通宝这个“继鲁迅的阿Q、祥林嫂等成功的农民典型形象之后的又一个出色的典型”(同  相似文献   

20.
如何利用教材中有限的名著片断来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呢?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我有意做了一些新尝试。《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小说的主要人物基本出场。其实洋洋洒洒一部《红楼梦》 ,其情节主线及主要人物性格命运已隐藏于第五回的《红楼梦》曲子及十二钗判词中。在大陆拍摄的电视剧中 ,选了其中的一些作为主题曲及插曲 ,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在讲解课文时 ,可重点抓住小说中主要人物 ,开展“欣赏—讲析(语言审美)—再欣赏”活动。“欣赏”即让学生先听有关人物的歌曲 ,“讲析”即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