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慷慨建安风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是曹操《观沧海》中的著名诗句。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家。他与其子曹植、曹丕一同被后人认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作品对身后的文人作品  相似文献   

2.
曹操是一个历来被争议颇多的人。历史上,他为结束三国纷争,晋统天下做了不朽贡献;但他又毕竟"篡了汉",在成就功业的过程中,其权术的使用令许多人为之不爽,至口诛笔伐。因此,谈论曹操,褒者说其智,贬者说其奸,千百年来,论说难以盖棺定之。文章针对大众对曹操的一般看法,从一些对曹操耳熟能详的评论来展开,结合史书和文学作品,分析其对曹操反面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3.
曹操是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学上有着突出的贡献,而在历代文学形象中却多被看作枭雄与小人的共同体。通过曹操的散文,我们可以探寻曹操真实的形象,并从多方面、多层次公允地评判并还原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汉魏时期,曹操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学现象:一方面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似乎既无暇于文学阅读又无暇于文学创作,但他于戎马倥偬之际的创作却多被纳入到正统文学的经典之林而流芳千古;另一方面,他本人在文学创作中所产生社会轰动与时代导向作用,又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历史性意义。尽管汉魏的文学评论家并未对曹操诗文给予过高评论.但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曹操践行并启迪了建安文学,他对建安文学慷慨悲凉风格的形成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古代公牍文为古代朝廷、官府使用于公事往来的文书.按理说它是应用文而非文学作品,表现出实用性、政策性、清理性、简练性等特征。但由于中国古代的官吏.多半是具有文学素养的文人,公联文的发展与嬗变.往往与文人擅长写作的文学散文密不可分.因此,许多公牍文又同样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观赏.本文正是从以上情况出发.探索其继承、发展轨迹.总结其写作特色.用以作为后代会联文的写作借鉴.  相似文献   

6.
"尔虞我诈""野心勃勃"这些词是大部分人对于曹操的定位,但是究其文学作品鉴赏,可以发现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高中阶段曹操诗词品读较多,教师基于《短歌行》一篇做出教学赏析,带领学生走进曹操的内心,领会其三国时期的雄心霸业。  相似文献   

7.
2005年全国三套文综卷及北京、天津文综历史试卷都注重文化史的考查,且赋分值较大,值得我们注意。其考查的侧重点大约有如下方面:一、全国文综卷Ⅰ注重考查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知识。如17~20题。(17)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是A.慷慨苍凉 B.朴实恬淡C.缠绵婉转 D.浮艳华丽命题立意:以曹操的诗歌风格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思路: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一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入手,在论述了其出现的理论及历史和文化背景后,进一步概括了"黑色幽默"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元小说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戏仿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创作的不确定性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地位。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既具有建安文学“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曹操的诗风,兼具慷慨雄劲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风格“便娟婉约”: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其诗风前期豪放刚健,后期深沉悲凉。本文从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对作品风格具有决定影响的角度出发,对“三曹”诗歌的风格和差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针对曹操诗歌的研究,很多人都仅从艺术论艺术,用苛刻的眼光把曹操当成纯文学家来评价其诗歌,殊不知曹操平生志在政治与军事,文学乃是他的"第三产业"。为此,他的诗歌风格必然趋向于务实.政治性、应用性强,但正因他有政治家的博大襟怀、气概,所吐之音处处显现一股王者之气。本文试求从曹操王者之气高度向其诗歌作居高临下的俯视扫描。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有其内在的结构形式要素及形象意蕴层面,也有其外部世界指涉关联层面.文学研究应该从文学作品的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进行探析观照,在深入研究文学作品的内部本体特质的同时,充分揭示文学作品同历史文化的有机关联以及自身蕴含的人类启示意义.本文结合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语言转向研究旨趣,对文学研究的内外视角、固有价值及研究趋向进行分析阐释并提出一些建设性观点.  相似文献   

12.
曹操诗歌以四言诗最为出色,其四言诗对《诗经》既有借鉴又有突破创新。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一是对《诗经》的借鉴,曹操四言诗在诗歌的形式、语句、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受到《诗经》的影响;二是曹操四言诗对以《诗经》为代表的传统四言体的突破与创新,曹操创造性运用口语化的语汇、散句化的诗行结构,形成了自己四言诗独特的艺术蕴涵和魅力;三是曹操四言诗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幼儿文学作品和一般的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实现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必须建立在文学审美活动的基础之上,才能发挥文学作品的美育功能.我们尝试遵循审美特点,注意文学教育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可接受性,利用文学的情感因素,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对幼儿实施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学史上,杨贵妃题材文学作品数量众多,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杨贵妃题材文学作品从中心人物、故事、历史背景几个方面入手研讨杨贵妃题材文学作品,其文本体现出爱美、重情尚奇、重史的文化心理,从而解答杨贵妃题材文学得以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翟海霞 《文教资料》2011,(29):28-30
本文从格式塔审美的角度来分析文学翻译..格式塔理论的核心是整体论.即整体并不等于所构成它的各部分要素之和.而是由感知原有结构成分而显现出的全新整体——格式塔质。文学作品丰富的模糊意蕴构成新的意象,成为其格式塔意象。成功的文学翻译就是要尽可能完整地把这种格式塔质再现于目的语中,使目的语读者能体会到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同时.译者不再是被动的刺激一反应对象.而是在积极建构文学作品的格式塔意象.应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前.无论是在文学研究领域还是在语文教学领域,过去那种把文学作品分为“内容/形式”的简单两分法,进而从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文学文本的分析研究和教学的僵化模式,早已引起人们的自觉反省和摒弃。过去的一个世纪.从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现象学文论、  相似文献   

17.
无论从文学作品本身的特质看.还是从诸多语文专家的理论共识看;无论从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看,还是从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考试大纲看,都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文学作品课,要上成文学鉴赏课。文学作品课.应该把培养“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刘佳全 《考试周刊》2010,(21):33-34
奈达的功能对等给翻译带来了新的方法论,然而鉴于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功能对等并不能完全解决文学翻译中的问题。文学作品翻译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摆在译者面前。面对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微妙关系,忽略语言形式的功能对等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损伤了其文学性。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对于语言形式的依赖启发译者.适度异化的语言更能体现一部译作区别于译入语原创作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9.
万瑶 《考试周刊》2009,(12):23-2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生态文学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纵观生态文学作品.可以发现生态文学在如何激起人类对自然的热爱.如何唤醒人类保护生态的意识方面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悲和喜。本文试通过对瑞切尔·卡逊、麦尔维尔、梭罗、狄金森等作家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文学作品的分析.对悲和喜两种生态文学的文学形式及其效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古往今来人们对曹操的看法莫衷一是,或褒或贬不绝于耳。至《三国演义》似已定性,曹操——“大花脸”——一代奸雄,这一片面的认识在民间根深蒂固,影响了我们对曹操的认识,对“真”的认识,中学语文课本选录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等,但这仅从文学的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