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韩非的治道思想包含了对"明主之道"的系统论述。在韩非看来,"明主之道"要求一方面掌握治国的思想原则,另一方面掌握治国的制度措施。"明主之道"的治国思想原则是坚持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明主之道"的治国制度措施是熟练把握法、术、势的性质,掌握使用法、术、势的具体原则,使法制与引导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不言”之说散见于儒家、道玄、禅宗等各领域,从阐释学的层面来考察这种种“不言”,可以发现它们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儒家之“不言”是有话不说,道玄之“不言”是有话难说,禅宗之“不言”则是无话可说。大致说来,这也可以代表和总揽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三种不阐释观念。  相似文献   

3.
“以德治国”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进行理论创新获得的重大成果 ,是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实际 ,进行战略性思考获得的崭新认识 ,是对我国治国伦理传统的扬弃和改造 ,更是对我国治国经验的一种升华。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治国之道 ,是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4.
古代有一本书叫《茶余客话》,书中讲的多是读书之道,其中有不少内容还具有辩证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学者经邦治国的一种指导思想。儒家的“内圣”、“外王”之学,“内圣”为修己之道,“外王”即指经世之学。孔子见周道衰微,礼乐失坠,故据鲁史而修《春秋》,“举得失以表黜陟,征存亡以标劝戒。”就是一部针对时弊的经世之作。  相似文献   

6.
"道"是韩非治国思想中一个带有核心性的理念,在他的治国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韩非所说的"道"取自老子的"道"而又不同于老子的"道"。老子的道有多层含义,而韩非则把道解释为自然世界运动发展的必然即规律。以此为基础,韩非把道引入人类社会国家治理的图式中,不仅把法理解为治理国家的道,而且还把治臣之术升华为道的高度。认识韩非关于道的理念,对于认识韩非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道"是韩非治国思想中一个带有核心性的理念,在他的治国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韩非所说的"道"取自老子的"道"而又不同于老子的"道"。老子的道有多层含义,而韩非则把道解释为自然世界运动发展的必然即规律。以此为基础,韩非把道引入人类社会国家治理的图式中,不仅把法理解为治理国家的道,而且还把治臣之术升华为道的高度。认识韩非关于道的理念,对于认识韩非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老子》一书分道经和德经两篇,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既讲道德哲学,也讲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治国治民等等,但是它都围绕着“道”这一主线展开的,“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其“道”与“名”的含义,对于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墨家哲学经历二千年的沉霾,在近代得到高度评价,由于沉霾的时间过久,褒贬波动的幅度过大,使探讨墨家哲学的本来面目增加了难度. 孟子对墨子哲学有一段著名的评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者,天子之事也.……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  相似文献   

10.
李鸿显 《考试周刊》2010,(36):45-46
对《论语》中"君子不器"这句话,解释几乎千篇一律——君子不是器具,君子要做通才。但据《论语》整篇表达之意,"君子不器"应解释为"君子不谋器",因为器是由小人于肆中造作而成;君子谋道,学习治国平天下之术,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关系,实现治国平天下之大业。  相似文献   

11.
杨朱的思想是为我、贵己、轻物重生。他代表了那些对统治者和家族失去认同感的中下层民众,他们除了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来供养统治者,还要为国君卖命打仗,并不具有纵欲、享乐的条件,他们首先和主要关心的,是如何能在那个乱世生存下去。杨朱作为他们的代言人,不可能宣扬纵欲、享乐思想。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何晏、程颢、朱熹、钱穆注释不够详细具体,今人陈广达、白彤东二先生认为此句于孔子平生行为有矛盾。作者通过研究分析总结认为此句意义有三:一是孔子阐述自己理想中的政治是各守其位,各司其职;二是警告破坏礼制的乱臣;三是不谋其政不是"不谋政",而是不谋某一具体职位上具体的政事,抽象的"大政"还是"谋"的,只是换一种方式,办教育、培养从政官员而已。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杨朔均是以诗性散文著称的作家,以各具特色的散文作品为中国诗化散文的发展和成熟做出了贡献,但随着读者审美观念的变化,杨朔的诗化散文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抽取了现代散文构成中的三个关键性词语:意象、意境和情感,分别阐述朱自清、杨朔散文的风格特色和艺术品位,并在现代性的框架下客观地分析导致这种读者评价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与朱熹道学并峙的陆象山心学是南宋后期理学的重要分支,对严羽诗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心学反对道学将人心与天理割裂开来,明确主张“心即理也”;这大大缓解了道学以道德理性压制感性经验所带来的过度理性化的弊端,而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个体生命情感存在的合理性。这启发严羽诗学建立一种新的诗“悟”观念,这并非一般人所简单理解的感性直觉,它实际是对江西诗派忽略诗意性的一种反拨。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校管理模式更加人性化,加强学生事务服务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一站式”学生综合事务服务大厅正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结合当下高校大力推进学生事务平台的建设,分析手机媒体在学生事务服务方面的优势.结合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使用提出了基于手机媒体的学生事务平台的发展方向,并从目标用户研究和需求分析与应用系统设计两个方面提出了设计基于手机媒体的学生综合事务服务平台的思路,使“90后”大学生享有更加快捷、便利、贴心的成长成才服务.  相似文献   

16.
陈淳的经权思想可归纳为三:在经权观上,他阐述了经权相对不相悖的辩证经权观,由此建构起权衡权变理论框架;在权中观上,论述了权衡权变以"得中"为原则,即权衡权变的适度性问题;在用权条件上,提出了"理明义精"是权衡权变主体的必备条件。陈淳的经权思想具有传承性、周延性和历史性等特征。他尽管没有其师朱熹那样博大精深,但在理学经权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宋明理学发展中,朱熹较早提出了"心本体"的思想。但由于他理学体系的需要,这一思想没有被最后确定下来。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朱熹的心学思想。具体而言,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克服了朱熹"心与理为二"的矛盾,把主观和客观融合统一,用先天道德性的内容把心与理沟通,将朱熹的"性即理"引向"心即理",实现了"心与理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在朱熹知行相须互发说和重行说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在格物致知上,王阳明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说,而接受了朱熹的致知说,并提出了致良知说。朱熹的心学思想经过王阳明的阐发,从而完成了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邾国的地理变迁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难点问题。围绕邾国在邾文公之前的初封地、在迁绎之前邾国曾在何处建都以及黄冈之邾与山东之邾的关系等问题,学术界一直有多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朱珩青的《路翎传》用翔实的材料考证了路翎小说中的人物原型和故事原型。传记指出《财主底儿女们》中所描写的蒋家大院就是路翎的出生地苏州蒋家,小说中陆明栋的生活原型就是路翎本人,其他人物如蒋捷三、蒋淑华、傅蒲生等都有生活原型。传记还指出《谷》所写的故事实际上是路翎1940年初与李露玲在合川县育才学校时期的一段爱情纠葛,而《云雀》是以路翎的好友阿龙的妻子张瑞为原型所写的反映知识分子性格悲剧的故事。朱珩青《路翎传》原型考证的价值在于为证明路翎小说的自传性提供了切实的证据,同时为“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做了恰当的注脚。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表现自我”的文艺思想,虽然接受了古代和外国的影响,但却不是盲目照搬,而是结合创作实践做出了自己的理论阐释。他继承了公安派的主张,却没有那么散漫不拘;借鉴了英国随笔的创作主张,却又具有了浓厚的忧患意识。可以说,朱自清“表现自我”这一文艺思想的孕育与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背景,是时代发展和文学自身变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