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十月革命后,蒋介石就开始关注苏俄革命,他在研究苏俄革命经验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对苏俄的信任.认为苏俄革命的胜利"是中国革命的福音来临",是"人类的救星"[1]31.1921年3月5日,蒋介石在给孙中山的信中说:"回忆吾党失败之历史,无一次不失败于注重外交者,则外交之不足恃,盖可知矣.近观俄国外交之近状,尤足借证.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那时,辛亥革命虽然成功,建立的中华民国却只是有名无实。中国的知识分子继续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逐渐认识到建立一个徒有虚名的政治体制对于中国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在于改造人的思想。而人文关怀的核心就表现为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可以说,当时知识分子实现人文关怀是历史对他们作出的要求。报刊人文关怀的思想溯源“人文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作为一个具体的名词提出并发扬光大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意大利的一些学…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是国外特别是西方作者发表“苏俄通讯”的一个“高原期”,大批作者涌向苏俄,其中不乏世界名流,如萧伯纳、纪德、韦伯等人,同时,数量众多的国外“苏俄通讯”也被翻译至中国。  相似文献   

4.
一、创建中共组织的发起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俄国苏维埃政权面临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和推进世界革命的双重任务。苏俄、共产国际最先试图与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建交谈判,打算帮助中国搞民主革命,结果遭到冷遇,遂通过广泛渠道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及进步知识分子联系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旧三民主义已经无法适应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的革命陷入了低谷.而其时的苏俄列宁所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却取得了革命胜利,面对中国革命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孙中山特别重视俄国革命取得成功的经验,将两国革命各方面进行比较,以期取得革命胜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在历史上曾是俄国人集聚的城市,也是苏俄共产主义者最先登陆中国的地方。布尔什维克在华办报的发源和生存之地皆在哈尔滨,它们对传播革命思想和介绍苏俄建设成就曾起到很大的作用。为苏俄做宣传的报纸在旧中国受到极大限制,但它们仍能顽强地坚持出版。更为重要的是布尔什维克在哈尔滨出版的报纸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报刊活动提供了关于无产阶级办报经验与传统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侯秀然 《编辑之友》2015,(6):100-104
20世纪20年代起,赴俄取经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络绎不绝.他们在苏俄实地考察后,撰写了有关苏俄社会各个方面最新动态的报道.这些报道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闻传播文本,塑造了苏俄形象,成为中国人认识苏俄、了解苏俄的重要媒介,同时也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物对于苏俄的不同评价和情感态度,推动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对于今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其中所反映出的编辑思想,对于今天的编辑也有一定的指导功能.因此,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半个多世纪以前,瞿秋白作为第一个奔赴苏俄采访的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中国新闻记者,给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取来了十月革命之火,系统介绍了苏俄实况,为中国革命做了一件大好事。 1920年9月间,瞿秋白利用北京《晨报》招聘特派记者的机会,决定去苏俄考察学习。他于10月16日坐火车离开北京,12月18日进入苏俄头一站——赤塔,次年1月25日到达莫斯科,1923年1月13日回到北京,在苏俄考察了两年。  相似文献   

9.
解读电视“民生新闻”现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浪潮性”出现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被誉为是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第三次革命的标志。就业界而言,自从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创性地打出“民生新闻”的旗号后,相继引起了业内,尤其是城市电视媒体对其内容选择价值及节目组织样式的效仿。“民生新闻”也由此成为业界及学界广泛应用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0.
韩峰 《档案天地》2023,(2):10-11+28
<正>苏俄作为红色革命的开端,一直打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口号,号召更多的民族国家反抗压迫、反抗本国的资产阶级,进而发动无产阶级革命。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这一口号进一步拓展,改为“全世界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这一新的提法。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苏俄开始发行大量刊物,来面向身居俄国的华人,尤其是旅俄的中国无产阶级。这些旅居苏俄的中国无产阶级,大多于俄国十月革命以前就已经来到俄国,他们或做工或营商,也有大批华工参加了赤卫队和红军,  相似文献   

11.
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与苏俄的联盟无疑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联盟对孙中山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理念实践具有重要作用,亦是苏俄"世界革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深入历史情境,拨开云雾,这一联盟的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的政治运作.无论是苏俄的"向东看"抑或孙中山的"恋苏",皆是在具体历史发展中历经观望、试探、妥协而走出的"妙招".一句话,联盟是孙中山与苏俄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今年11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一生中,他曾先后二十余次来到上海,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光辉的业绩。如1913年他就是在上海举起了H次革命的旗帜;1923年他在上海与苏俄特使越飞会谈;192年底孙中山先生从广州出发,经上海北上,为谋求全国的统一,最后病逝于北京,走完了他革命的一生。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的革命活动,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记录,在上海市档案馆馆合档案里,收藏着有关孙中山先生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的许多历史文献资料,值此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之际,这部分档案文献…  相似文献   

13.
罗岗 《新闻记者》2005,(10):44-44
现在新闻调查类节目已经变得非常有“权力”,我说的“权力”意思是,当我们作为知识分子来谈论中国社会的变化时,许多依据都是从新闻调查类节目中获得的。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有人甚至批评说知识分子了解中国社会.主要依靠的是两个媒介,一个是以前的《南方周末》,还有一个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  相似文献   

14.
追寻赤色的潮──外国记者对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报道张功臣一追溯外国记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报道,要从共产国际及其大本营苏俄同中国革命的关系谈起。因为在20年代初的各国传媒中,最早把注意力投向中国共产党人的,还是当时正在密切地关注着东方并急迫地寻求同路人的...  相似文献   

15.
去年10月末,在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开播一周年之际,该栏目在总结自身新闻实践的基础上,打出了“公共新闻”的旗号,并邀请国内新闻传播领域的20多名权威专家就“公共新闻”与卫视新闻改革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一时间.“公共新闻”这一电视新闻新形态(抑或是新概念)成为关注的焦点,有研究者将其看作是中国社会新闻继“民生新闻”之后的第二次革命。  相似文献   

16.
马林(1883-1942),荷兰人,原名亨德立克·斯内夫利特,是20世纪初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首任代表,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积极促成者。保存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的马林档案,包含了相当数量有关中国革命的史料,其中关于马林与孙中山交往的记载弥足珍贵。 在马林档案中,有一份标题为《中国建设与对苏关系》的文化。根据时间判断,这是1921年12月马林与 孙中山在广西桂林多次会谈的总结要点。两人的这次会面曾见诸于国内多篇回忆文章,但会谈的内容却大都语焉不详。这个文件则较为可信地再现了孙中山与马林的那场会谈的基本内容。当时,正在密切关注苏俄革命的孙中山听到了来自苏维埃地区的最新消息后,立即毫不含糊地表达了对苏俄的同情,并承诺与苏俄“暂取道义上的联络,一俟义师北指,直捣黄龙,再谋具体合作。”马林更详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二十世纪被称为革命的世纪是非常合乎实际的。虽然现在学界一些大腕级人物认为“革命”不如“改革”,呼吁要“告别革命”。但其动机虽好,书生意气太盛,没有看到历史发展的残酷一面;也有学以现代化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主线,但其实也未得要领,因为除了世纪初、末不到30年的“新政”与“改革”外,中国人基本上都是在革命的口号与战争的炮火中行进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史上,沙皇俄国是侵华诸列强中最凶恶的。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后,苏俄政府积极与中国政府进行接触,中苏关系开始解冻。抗战爆发后,国府西迁,苏联大使馆、苏联大使馆武官处、苏联塔斯社和中苏文化协会纷纷迁渝或在渝成立,直至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为止。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刚刚被介绍到中国时.只是作为西方社会主义思想流派的一种,在少数知识分子中流传。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李大钊等同志的宣传介绍下,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得到了迅速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亦从此焕然一新。但是那些宣传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进步书刊,在传播之初即被北洋政府视为洪水猛兽,扣上  相似文献   

20.
张菊兰在2005年第1期《档案学通讯》上撰文认为,档案的根本价值在于档案的利用。从档案利用对象的发展变化看,档案利用经历了两次革命。从古代的特权利用走向现代的限制利用,是档案利用的第一次革命。档案利用的第一次革命使得现代档案利用的概念与理论体系得以创立。从限制利用向自由利用过渡,是档案利用的第二次革命,也是当前的档案利用形态。第二次革命必然要求理论的重构,这表现为:对档案概念的重新界定,对档案所有权的重新认定,从而带来档案价值的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