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卫所军兵涌入、屯田广开,明初湟水流域汉族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经济再次繁荣于湟水流域,奠定了湟水流域汉族社会兴起的基础。探讨明初湟水流域汉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可明了明初汉族社会兴起的原因及其对后世湟水流域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明初诗学有着浓厚的复古意识,论诗论文尊崇前代优秀创作,创作上主张宗古。明初诗学有着如此浓厚复古意识的原因在于明初奉行的文化经典主义、台阁文风鸣盛、鸣治的价值需求以及各文学流派复古的传统与现实诉求,它们共同作用,给明初诗学打上了浓厚的复古烙印。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姓吴的县令到浙江去做官,当地最崇拜城隍老爷,每当城隍他老人家生日,民间都要集资搞联欢会,彩旗招展,敲锣打鼓,热闹非凡。虽然花费不少,可为了保一方平安,年年都不敢懈怠。县令是个  相似文献   

4.
移民是历代王朝开疆拓土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策略。为实现对西南边疆的开拓及控制,明初,中央政府在这一区域设立卫所制度,实行有组织有规模的汉族移民,给黔东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富足的劳动力,极大地推动黔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初黔东南落后的社会面貌,使得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研究明朝初年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情况,探讨明初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的社会背景、过程、类型、活动、特征及影响,总结汉族移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为当下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明初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由政府组织的规模最大的移民,其中有一部分因各种原因移民到甘肃,明初移民甘肃的来源除由政府组织的移民外,主要来源还有军队驻扎与家属随从、民屯等,民屯包括政府招抚无地农民、罪犯和政治迫害者等。明初大约有50万人从不同的地方、通过各种方式迁移到甘肃各地,他们或戍守或屯耕,促进了甘肃的开发,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甘肃的民族构成格局,对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槐树移民"是中国移民史上一次重要的移民活动,是明王朝建立初年大力推行和奖励屯田垦荒政策的直接表现;山西是明初移民的主要迁出地,但移民并不是只移大槐树下的洪洞县人,而是将山西各个地方的人都集中在这里,然后再迁往全国各地;"大槐树移民"有利于明初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在我国人口史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初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由政府组织的规模最大的移民,其中有一部分因各种原因移民到甘肃,明初移民甘肃的来源除由政府组织的移民外,主要来源还有军队驻扎与家属随从、民屯等,民屯包括政府招抚无地农民、罪犯和政治迫害者等。明初大约有50万人从不同的地方、通过各种方式迁移到甘肃各地,他们或戍守或屯耕,促进了甘肃的开发,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甘肃的民族构成格局,对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初,在朱元璋的诏令下,全国数十万民众徙居凤阳,其中,有十多位当时一流的文人.他们用诗文真实记录了这次移民经过,以及在凤阳的生活和情感.本文从相关的几个概念界定、明初移居凤阳文人述略、明初凤阳移民诗歌述论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9.
翰林院发展到明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机构,史称"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洪武到永乐年间,翰林院制度产生了一系列变化,翰林院的政治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和削弱.这些变化与明朝初年皇权的强化和内阁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统治集团统治策略的改变,是明初政局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0.
明初教化剧盛行,其中的女性形象值得关注。明初教化剧中的女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良家妇女,另一类是风尘女子,她们在剧中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教化受众。这些女性形象传达了当时的男权意识。这种现象与明初的文化政策息息相关,又与中国文学内部的传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的大槐树,历尽沧桑,至今已有数百年。如今,这颗大槐树已成为许多人“寻根问祖”的标志物。“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民谣并非虚妄,而是我国明初大移民的真实事件。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明清时期海州地区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真武大帝、城隍等自然神以及关帝、天妃等人格神的信仰,也有对龙王、八蜡、刘猛将军等灾害神的崇拜.民间信仰呈现出种类多样性、地域广泛性、主体普遍性、目的功利性等特征,对地方民众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杜强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5):139-141
明初,朱元璋采取保守性海洋政策,实施海禁等一系列措施,朱棣则放松海禁,郑和下西洋树立了明朝的威信,扩大了明朝在海洋的影响力。明初海洋政策受到陆权思想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选举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它对吏治的好坏以及统治的盛衰,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健全官僚队伍,从而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便成了明初的迫切任务之一。由于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官僚的数量既严重不足,素质也颇成问题,致使朱元璋不得不采用学校、科目、荐举等办法来培养、选拔、搜罗一大批能够“事君抚民”的官僚。本文较为详尽地论述了这几种办法无畸轻重地同时并用,对明初统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还论证了多途并用的办法,只有在明初才能实施。对为人所诟病的科举制度,也作了实事求是的辨析。对官吏的考核,是选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明初的吏治蒸蒸,百职厘举,关系至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明朝是极为中央集权的朝代.明初的法制建设服务于强化皇权,巩固统治的目的,其制度设计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潜藏着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危机.分别从行政法、刑法、民商法方面的具体制度设计等方面,并结合法的实行来探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明清时期临沂地区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玉皇大帝、真武大帝、城隍等自然神以及关帝、地方乡贤名宦等人格神的信仰,也有对龙王、八蜡等灾害神的崇拜。民间信仰呈现出种类多样性、地域广泛性、主体普遍性、目的功利性等特征。在民间信仰发挥心理慰藉、社会整合等作用的同时,因其而产生的庙会活动对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迎神赛会是广西西江流域的传统习俗,其分布遍于广西境内西江各支流。其主神五花八门,有被官府奉为正祀、必须崇拜的关帝、城隍等,有被官府定为杂祀、允许崇拜的妈祖、观音等,有被官府斥为淫祀、不允许崇拜的金鸡娘娘、花林圣母、甘王、冯煦、曹官等,反映了广西民间信仰的多元性。在迎神赛会中,人们要举行巡游、演戏、抢花炮等各种活动,在娱神的同时达到了娱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论唐代的水神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神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种植根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自然崇拜。唐代是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风调雨顺是人们最大的愿望,所以唐朝时期水神崇拜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很盛行,主要表现在信仰对象十分广泛,信仰形式多种多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唐代开始,龙王崇拜逐渐兴起和普遍化,这对于中国民间信仰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兴文 《函授教育》2002,(4):109-112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呈螺旋型上升的,每经过一次改朝换代,社会经济就会遭到严重破坏,到一个王朝中期时,经济恢复发展到最高峰。但是,在明初的洪武年间,朱元璋通过争夺劳动力,荒屯田、兴修水利。奖劝桑棉生产、发展工商业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调整,使社会经济在明初就有一个较高的定位,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20.
明朝是极为中央集权的朝代。明初的法制建设服务于强化皇权,巩固统治的目的,其制度设计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潜藏着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危机。分别从行政法、刑法、民商法方面的具体制度设计等方面,并结合法的实行来探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