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台新咏》是我国一部古老的诗歌总集,为徐陵孝穆奉梁简文帝萧纲之命所编辑.原书三十卷,今存十卷.敦煌遗书中有盛唐写本残卷P.2503,虽存诗五十一行,但已是弥足珍贵的资料.本文拟就残卷试作一些杂考.  相似文献   

2.
《古诗笺》"五言诗"卷一○选录有南朝梁代诗人范云的《登城怨》诗。其中"楚妃歌修竹,汉女奏幽兰"二句,闻人倓笺云:梁简文帝赋:"陈王欢旧,小堂伫轴。今饯故  相似文献   

3.
<正>东晋时的简文帝,很喜欢和大臣开玩笑。有一个大臣叫魏元孚,长得十分难看,个子矮,脸盘短,还秃顶,其貌不扬。简文帝就问一个近臣:"魏元孚长得这么难看,怎么能在朝廷里做官呢?他凭什么做的官?"近臣回答:"魏元孚是先帝看中的,听说是有一年春天出去打猎,先帝射死了一只鹿,非常高兴,顺口说了几句诗,先帝不知道诗的出处,问身边的人,结果没一个知道,这让先帝很扫兴。就在这时,当时还是一个卫官的魏  相似文献   

4.
“徐庾体”这个称谓最早见于《周书·庾信传》,是指徐、庾父子四人在梁简文帝东宫时盛行的一种风格绮艳的文体。在诗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宫体诗的特色;在散文方面,使骈文创作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文学史上,曾经出现一个汉诗的创作高峰期,就是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这个时期的日本,汉文学昌盛,和歌文化一度中断,产生的“敕撰三集”就深受中国唐代以及唐代之前诗歌的影响,作家们借鉴和模仿中国古诗词创作出了许多汉诗,其中嵯峨天皇的[折楊柳]明显是对梁简文帝的[折杨柳]一诗的借鉴和学习,是整个时代汉诗创作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萧纲诗论     
一在中国诗歌史上,名声最坏的恐怕要数齐梁宫体诗了。后人指责其为颓靡之音、淫哇之声、变态心理、色情文学等等。在整个宫体诗作家中,最主要的倡导者、作者又是梁简文帝萧纲。萧纲也自然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备受指责、很被人们看不起的下流诗人,这似乎是他应得的冷遇。  相似文献   

7.
诗因情而作。西晋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是从诗的特征上强调了诗的艺术本质。"诗缘情"这一理论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曹丕的《燕歌行》充分诠释了"诗缘情"的特征。在教学中有效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有助于更好的体会诗歌。  相似文献   

8.
<正>一首诗的好坏,先要看那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作者的"感动"决定着一首诗有没有"感发"力,使阅读诗歌的人受到心灵的震撼。《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是说内心之中首先有一种感发,情动于中,然后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是诗歌孕育的开始。既然要"情动于中",然后"形于言",这"情动于中"是诗歌孕育出来的一个重要质素。李商隐的《锦瑟》历来被人们称道,这首诗是诗人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对人生所做的一次追忆。诗写得惆  相似文献   

9.
梁简文帝萧纲,一生勤于著述,诗作颇丰,逯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辑其诗三卷,270多首。其中有“宫体诗”80余首,占其诗的三分之一。正因此,一般论者将萧纲视为文学嬗变的“罪魁祸首”,视其诗为“亡国之音”①。 这就涉及到“宫体”诗的问题了。关于它的形成,《梁书·简文帝纪》曰:“(萧纲)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徐传》曰:“文体既别,春访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据此可知“宫体”的形成,一与徐追求“新变”之别体有关,二是离不开萧纲被立为东…  相似文献   

10.
宫体诗是指产生于宫廷的、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风格通常流于浮靡轻艳。梁简文帝以太子和皇帝的身份写作这种诗体,从而影响了一代诗风。之后,由于皇帝本人的提倡和大批宫廷文人的响应,宫体诗在陈后主和隋炀帝的宫廷中也先后得到广泛流行,余波至初唐始绝。因此,宫体诗在历史上共延续了近一百年之久,成为这一百年间诗歌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1.
一、现代诗的情感性及其教学中的解读现状诗歌最本质的属性是抒情性。古今诗人和评论家都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等认为情感是比诗的音节这一"外在的质素"更为重要的"质素",是一首诗歌的"灵魂";咱1暂现代派诗人戴望舒也曾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潜意识,在诗  相似文献   

12.
杨林燕 《海外英语》2014,(15):190-192,209
《乌鸦》是埃德加·艾伦·坡的著名诗篇,爱伦坡以他独特的视角创作了这一首诗。这首诗通过"美女之死"表现了美的极致,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哥特式是这首诗的另一主题,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背景和形象中。《乌鸦》的魅力还体现在朗朗上口的诗句上,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这首诗歌简单易读。埃德加·艾伦·坡的种种努力促成了这首诗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论《玉台新咏》的女性化审美特征祝菊贤《玉台新咏》是梁代宫廷文人徐陵根据梁简文帝意旨而编辑的一部诗歌总集。在这部诗集中,诗人抒写了百千种哀艳之情。有那么多的诗人去揣摩和感受女性的苦闷与寂寞,欢乐与柔情,去体验想象女性丰富而隐秘的内心世界。从文化的角度看...  相似文献   

14.
"诗眼"是洞察诗意的窗口,是诗的灵气所在.诗歌的解读虽然与艺术鉴赏有着同形异构的关系,但它自身有着独特的语言特征,那就是要在最少的字中传达尽量多的内容,达到一字传神.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歌解读中要抓住"诗眼".辨析"诗眼"应关注词类活用,抓住重点字词,并明晰修辞对象和意蕴.  相似文献   

15.
郑板桥有诗、书、画三绝,而其诗中又有"真气、真意、真趣"三真,这也是其诗歌的精华所在。在我看来,"真气"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个人真性情,"真意"是指诗歌的内容真实,"真趣"则是日常生活中瞬间捕捉到的一种乐趣。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教"沿袭千年。在诗歌传承中,朗读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初中是学生学习诗歌的"黄金时期",教师若能指导朗读技巧,引导朗读情感,创新朗读形式,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培养读诗兴趣,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最终将诗歌这一文化瑰宝更好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7.
<正>早在北宋年间苏轼就将"诗中画"作为论诗的一种标准。而时至今日,我们在日常的古诗文教学过程中,通常只重视诗歌内容的本位教学而对"诗中画"却常常忽略。那么,"诗中画"到底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诗中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在诗歌中举足轻重,往往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性格。以下,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环境描写对诗歌的重要作用及赏析的方法。一、主体作用诗歌中的"诗中画"往往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性  相似文献   

18.
"我们是七个"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于1798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歌,这首诗最早呈现于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共同创办的《抒情歌谣集》里.在歌谣集1800年版的序言中华兹华斯把诗歌定义为"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宣言".本文分析其中的一首诗歌--"我们是七个",提出本诗从题材、语言以及诗人职责...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三语文考试复习中,诗歌鉴赏是学生一大难点。造成学生诗歌鉴赏答题障碍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难以理解诗意。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首先就要关注诗歌的标题。很多学生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没有标题意识。实际上,标题中包含很多有效信息,比如《咏素蝶诗》这个标题,"素蝶"说明这首诗以"素蝶"为写作对象,而以具体的物象为写作对象的诗歌往往都是咏物诗,前面的"咏"则进一步确认此诗的体裁是咏  相似文献   

20.
"诗至于中唐,变之始也。"诗歌发展史上有唐型诗和宋型诗之分,而唐宋诗歌的转型并非以朝代划分,中唐文人在盛唐诗歌发展到顶峰后已开始另辟新境的探索,从皎然诗学理论中蕴含的"宋型诗"的特质及中唐至北宋代表性诗人对其理论的接受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唐诗僧皎然的诗学理论对"中唐——北宋"诗歌转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