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探究父母消极控制与反馈、黑暗人格、同伴关系、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其内部作用机制,对1934名中学生采用整群施测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消极控制与反馈、黑暗人格和积极社会适应呈显著负相关,和消极社会适应呈显著正相关;同伴关系和积极社会适应呈显著正相关,和消极社会适应呈显著负相关。2.控制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后,黑暗人格、同伴关系在父母消极控制与反馈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该研究验证和拓展了家庭社会化和社会学习等理论在青少年社会适应影响机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家庭环境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是无可取代的,近年来随着众多学者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深入探讨研究,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的研究重点已由最初的家庭结构变量(如家庭完整性、家庭经济状况)逐渐扩展并聚焦在家庭功能变量(如家庭气氛、亲子依恋和亲子沟通等)和家庭成员行为变量(如教养方式、父母监控等)。预防青少年犯罪年在家庭领域应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咨询、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全社会应关心帮助缺损家庭的孩子,使他们在身心上得到与健全家庭孩子同等的、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同伴关系的功能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伴关系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同伴接纳,一种是友谊。同伴接纳与友谊在青少年发展和社会适应中有着不同的功能。这两种同伴关系对学业成绩有着不同的影响。了解这两种不同的影响对青少年的教育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同伴接纳、友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伴关系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同伴接纳,一种是友谊.通过分析友谊与同伴接纳的关系及它们在青少年发展和社会适应中的不同功能,揭示这两种同伴关系对学业成绩的不同影响,以期对青少年的教育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的影响机制,考察同伴关系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感知校园氛围的调节作用,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特拉华州校园氛围调查量表、同伴关系问卷对1486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同伴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3)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适应的直接效应受到感知校园氛围的调节。结论: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适应有促进作用,且感知校园氛围水平越高,影响越显著。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对校园氛围的看法,若孩子感知的校园氛围水平较低,则家长需要将更多精力放到改善教养方式,促进其同伴关系,从而促进其心理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儿童的侵扰行为(障碍)是儿童中常见的、严重的但可转变的行为,包括对立违抗行为和品行障碍,其主要特征是频繁的抗拒、敌对和攻击行为等。儿童持续出现的侵扰行为能显著预测青少年时期的违法犯罪行为,甚至会对其后续成长产生消极影响。现有研究表明,儿童侵扰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父母管教不当、儿童认知接受偏差和不良同伴等。其针对性的社会心理循证干预方案主要包括:(1)以社会交互学习理论为基础的父母管理训练系列方案,主要关注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和不良的家庭关系;(2)以认知行为理论为基础的儿童干预方案,主要关注儿童认知和行为发展(如情绪控制、压力管理、同伴交往、问题解决等);(3)以社会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的多系统治疗,倾向于多重干预方法的综合作用。其中,父母管理训练系列方案获得的循证支持较多,应用范围较广。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将其纳入针对青少年心理、行为健康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中。这些研究与实践为我国积极开展循证干预,提升家庭教育指导专业水平,预防和减少儿童侵扰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离家出走是指青少年在没有得到父母或监护人允许的情况下,离开家庭或居住处至少1天以上的行为适应障碍。本文在概述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原因,发现青少年离家出走行为是在家庭、学校、同伴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的诱发下,因一定的内部心理条件而引起的,并据此探讨相应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心理干预技术。  相似文献   

8.
父母监控的增加并不必然带来青少年问题的减少。近期的有关研究表明:来自家庭方面的父母的知情程度、亲子关系、家庭结构,来自青少年方面的对父母监控的感知和对权力范围的认知,来自社会方面的不良同伴和社区环境,都会影响父母监控在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方面的效果。青少年已表现出的问题行为也会反过来降低父母的监控质量。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同伴文化压力对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以及自尊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同伴文化量表、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和自尊量表对1375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同伴文化压力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水平;(2)自尊在同伴文化压力与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之间起调节作用.具体而言,高自尊水平比低自尊水平青少年更容易受同伴文化压力的影响而形成物质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陆妍蓉 《考试周刊》2014,(68):172-174
通过对沉迷于网络的初一学生的问卷和访谈,本研究了解其使用网络的情况,对其网络成瘾进行相关评估。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体现在青少年成长的多个方面;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被关注和重视;父母是否参与赌博、家庭氛围是否和睦、家庭交流是否及时、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得当等都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文化水平、班级氛围、同伴关系、老师关注等是重要影响因素。建议政府和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长久之计;父母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老师们要做青少年健康网络使用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