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今天是中秋节,午饭过后,我便被爸妈拉去糕点店买月饼,晚上我们要去奶奶家吃团圆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糕点店里播放着《水调歌头》这首歌,我心中不由地生发出了淡淡的忧愁。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与胞弟苏辙七年未得团聚的大词人苏轼,在银光遍地的中秋之夜,对着明月,乘着酒兴,挥笔写下这首词的场景。如今,在这中秋之夜,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回家的游子常常会借这首词来表达思亲之情。  相似文献   

2.
赏月     
<正>从古至今,月亮一直被人们赋予深厚的感情。诗人李白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静夜之中,将浓浓的思乡之情寄予明月;月下独酌之时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明月当作了对酒当歌的挚友。中秋之夜,东坡居士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之  相似文献   

3.
在海峡的那一边,在一个月亮格外圆的夜晚,诗人面对一轮皓月,遥想着三十年前的亲情乡情,诗意油然而生。第一节,写三十年前苏北故乡的中秋晚景。那时,多情的月亮在柳树梢头脉脉含情地望着我,而我正当年少,少年不识愁滋味。在柔和的月辉下,整个家庭都围坐在庭院,分吃月饼,谈笑风生,和乐融融。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可是  相似文献   

4.
正人们遭遇离愁困扰时,常借用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排遣苦愁和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加之,明月是诗人们吟咏离愁的常见意象,或许我们会认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在抒写离愁主题。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恰当的。单从词序"兼怀子由"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所谓表达思念之情并非此词创作的原始动机,只不过是作者真实意图"兼"有的副产品。况且,时值"中秋"之夜,苏轼偏偏不先述及此夜的常见主题——离别,劈头便问"明月几时有",将话题引向沧桑,更足  相似文献   

5.
《中秋》     
教学目标:通过对"中秋"这一人文主题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亲情与友情、思念与团圆的情感。 教学设计:话中秋-颂中秋-唱中秋-演中秋四大环节,以综合艺术贯穿其中。 教学难点:艺术与人文的渗透 教学过程: 导语:秋天来了,秋高气爽!我给大家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看图并猜我国一个传统节日。(屏幕打出《中秋月夜图》)学生答:中秋节。老师:对,中秋之夜,家人团聚在一起,沐浴着明月温柔的银辉,品尝着象征团圆的月饼,还会讲讲中秋节来历的故事。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呢?谁来给大家讲讲?  相似文献   

6.
月饼     
周祥 《老年教育》2009,(11):38-38
国人自古就有中秋之夜赏月、吃月饼的风俗。我刚记事时,就听老人们讲述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幼小的我便常常趴在窗台上,痴痴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出神。  相似文献   

7.
“月到中秋分外明”。今天是中秋节,这节日之夜,差不多每家每户都在月光下,吃月饼,赏月。我家也不例外。月亮刚一出来,我就端着小竹凳坐在皎洁的月光下。(开篇扣  相似文献   

8.
一、怎样理解“明月几时有” ? 有人把“明月几时有”诠解为“明月今夜即有 ,何以要问 ?开端便是奇逸之笔 ,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这显然是把“有”当作“存在”来解释的 ,认为“有”和“无”相对。其实 ,这种粗线条的注释也不能令读者满意。我认为 ,把“有”理解为“升起”较好 ,联系作者的处境和词的小序来看 ,当时作者是一个被贬外放的官员 ,中秋之夜思念之情更浓。诸种愁绪困扰 ,酒入愁肠愁更愁。作者饮酒不多 ,却有了醉意。猛抬头 ,发现玉兔高悬 ,便端着酒杯 ,醉眼朦胧地问青天 :月亮是什么时候升起来的呢 ?月亮升起了多长时间呢…  相似文献   

9.
今年中秋之夜,很多中小学组织师生赏月。这一活动新颖、别致、颇具吸引力。夜晚,秋风习习,树影婆娑。同学们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听老师讲关于中秋佳节的典故。那具有神  相似文献   

10.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月色宜人。人们阖家团聚,边吃月饼,边赏月。但你可知道这月饼的由来吗? 一说始于唐朝相传唐明皇八月中秋夜梦游月宫,见宫内到处奇花异草,一片琼楼玉宇,数百宫女和着悦耳的音乐轻歌曼舞。醒来后即设坛祭月,还制作了不少供品祭拜,以求得月神的保佑。从此,从宫廷传到民间,逐渐形成了中秋祭月的风俗,供品也逐渐发展成为定型的月饼食品了。二说始于宋朝在北宋时的京都(今河南开封),每逢中秋之夜,人们登高爬山,  相似文献   

11.
6种病人需当心:月饼有“圆”有“缺”月饼是我国人民中秋佳节的传统食品,因其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多数人喜欢吃。特别在中秋之夜,吃饼赏月,别有一番情趣,但是,有6种病人不宜多食或应禁食月饼。糖尿病人:因月饼含糖量高,患者如图口福,一次吃得太多,可使血糖急...  相似文献   

12.
文本解读《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文包词的形式介绍了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过程,将苏轼在中秋之夜对弟弟子由的思念,对分别7年之久的埋怨,转而释怀祝福的感情娓娓叙说而来。  相似文献   

13.
偶然中,我读到一些关于中秋来历的话: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选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是因为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祭月赏月的最佳时节。中秋吃月饼,因为"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相似文献   

14.
张好 《中文自修》2022,(5):36-37
<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年前的中秋前夕,我的外教突然拿出一盒月饼,指着上面的这一行字问我是什么意思。那是我熟得不能再熟的词句,我却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从小到大,我对古诗文一直没有什么兴趣。对于所学的诗词,也仅限于认识字、能背诵过关,对于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都一无所知。然而这一次的事情,却对我触动很大,外国人对古诗文的热情居然如此之高,让我自愧不如。  相似文献   

15.
这节课的内容是《中秋月圆诉亲情》,当我在课上出示中秋节常吃的月饼实物时,学生们都兴奋了,我顺势发问:“你喜欢吃月饼吗?”话音刚落,大家就纷纷举手发表自己对月饼的喜爱之情。就在这时,一向很有想法的小z也举起了手,他说:“月饼有什么好吃的,我一点都不喜欢月饼。我倒是对月饼的包装盒比较感兴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开始窃窃私语,有个别学生也附和起来。  相似文献   

16.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之夜。中秋节,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应该是一家人团团圆圆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亮的日子,可是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我们一家人无法聚在一起,就改成十六吃团圆  相似文献   

17.
月是故乡明     
《留学生》2006,(10)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就要到了,这可是我们国家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我不禁又想到在国内时的热闹场景:大小商场琳琅满目的各式月饼;家人、朋友相约的中秋赏月聚会。中秋的圆月,使华夏大地的每一块土地都流溢着聚的欢乐与思的情怀。祥和与祝福从每一个聚会、每一个角落传递到四面八方。那一个个温馨、团聚的中秋之夜;那一个个充满思念与祝福的中秋之夜,像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像一首不老的歌回响在我的耳边;像一条清幽的河从我的心田淌过……而今年的中秋,我却客居他乡,到了遥远的美国。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着  相似文献   

18.
八月十五中秋节到了,每家每户都围坐在圆桌前,吃着月饼,享受着天伦之乐。这个中秋节除了美丽的月亮相伴之外,还有我们可爱的宝宝。他们的稚态可掬为这个中秋增添了不少的乐趣。如何让我们的宝宝在这个中秋玩得更加精彩呢?仰望著天幕上的一轮明月,我们的小妈们动起了巧脑筋。  相似文献   

19.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相似文献   

20.
初语第四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中,一个"兼"字,乍看无足轻重,其实不可或缺。词的上片运用了比喻辞格,将"明月"喻"圣君","琼楼玉宇"喻"朝廷"。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政治上遭到压制,虽然他一心想报国,可最终还是被贬官密州任太守。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