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炎冰 《钓鱼》2005,(20):38-38
客观地说,吉彦军是把钓一标深完善并提升为一种流行钓法。其实,在他之前的1997年蚌埠“黄山烟杯“全国钓鱼邀请赛就出现了钓标深的雏型。由于鱼的密度很高,钩没有到底就被鱼衔住了,因此钓水皮下40-50厘米,凭感觉或数123提竿就能中鱼。然而,许多人以为是特例,没有进一步研究鱼为什么上来。吉彦军没有参加这次比赛,但听说有这么一种钓法就钻进去了。  相似文献   

2.
吉彦军  张炎冰 《钓鱼》2011,(3):14-16
从1997年开始接受竞技钓鱼基本功训练,到一年后参加第四届“钓王杯”决赛,两年后获开封“好运杯”冠军,吉彦军驰骋竞技钓坛十余年。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凭着拉饵钓一标深技术,扬名“澎湖湾”,勇夺“海狮杯”。可是新钓法、新技术叠现,就是钓一标深也不再是本来面目的时候,吉彦军就只能接受失落首座“读者杯”的遗憾了。  相似文献   

3.
张炎冰 《钓鱼》2005,(17):34-34
1999年5月,翟少明在一次比赛中创造了时速265尾的钓快鱼纪录,钓法是拉饵打浮,吉彦军也参加了这场比赛。赛后,在许多人对怎样开饵和如何制作、使用拉饵盘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吉彦军发现,抛钩后是让风线绷直,牵制浮标下沉,还是将其松垂在水中,这对钓饵的摆动和提高中鱼率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张炎冰 《钓鱼》2011,(5):20-21
以快为特色的竞技钓鱼并不是以快制快一种方式。例如拉饵钓一标深先得有密度保证,以雾化和加快抛钩频率将鱼提起来并圈定在合理的范围里,如果不能将鱼集中,快就是无本之木。由于当初媒体以局外人视角报道拉饵钓一标深,强调的是放弃猾口钓生口,而没有将猾口、轻口和乱层鱼的咬钩区别开来,以至于许多人将拉饵钓一标深视为鱼离底后的必然钓法。  相似文献   

5.
张炎冰 《钓鱼》2005,(21):40-40
用一标深钓生口鱼比较简单,诱鱼到位,钩抛得准、有足够的残留物就行。因为都是调高的钓低,浮标调高1目和调底1目对中鱼率的影响不大;又因为鱼层比较厚的缘故,子线长短只是对鱼讯出现的早晚有些影响,所以临阵磨枪、现学现卖也能蒙个冠军亚军的。如果以为钓一标深就这么简单,那就错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张炎冰 《钓鱼》2005,(23):32-32
1998年,程宁获得“钓王杯”比赛冠军是搓饵钓底,其对拉饵才刚刚萌芽。那一年,吉彦军尚未出道,还在送州的坑里苦里苦练钓小鱼。可是第2年,他一出手就得了第7名,之后两届都获得了第4名。不要小看这个成绩,在“钓王杯”比赛中连续届进入前八的除了化绍新和吉彦军就找不出第3人了。然而,一招鲜走不长,到大家都知道拉饵打滔的时候,钓一标深还能领先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张炎冰 《钓鱼》2008,(1):14-15
当许多人抓住了机会,并利用它在全国钓鱼比赛中创造了成绩的时候,吉彦军仅有一次机会是应某渔具企业邀请,参加了2002年在宁波举行的第十八届全国钓赛,他获得了渔企俱乐部组抛竿第3名。不过,从1999年“澎湖湾杯”卷起“吉旋风“,成名“钓一标深”。后,他在5、6、7三届“钓王杯”总决赛和首届“光威钓王杯”上的表现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8.
之晔 《钓鱼》2004,(16):28-29
钓了50年鱼,估计视力衰退已看不清标尖动作的张铨先生说,悬坠不能颠覆沉底钓,并用“老年钓协的小型比赛中我采用悬坠钓获第一名”来证明自己对悬坠钓有相当认识。笔者从1989年认识悬坠钓组.十几年来与数十名垂钓大师接触,感慨之深是前30年的鱼都白钓了。特别是在程宁以二力平衡说解释悬坠.吉彦军、化绍新用钓跑铅解决了猾鱼咬钩微弱的难题之后.对悬坠的结构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张炎冰 《钓鱼》2005,(22):31-31
作为体育项目的钓鱼,应该贯彻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以此来认识一标深就是丰富了钓鱼的内涵。让钓鱼体现速度之争。然而鱼是活的.其行为受外界因素制约.在钓者只能掌握和了解某一个方面,所以钓一标深有时候也会很无奈。吉彦军认为,当引鱼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钓一标深应该变一变。往下钓两标深,三标深,速度就出来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用一标深钓生口鱼比较简单,诱鱼到位,钩抛得准、有足够的残留物就行。因为都是调高钓低,浮标调高1目和调底1目对中鱼率的影响不大;又因为鱼民比较厚的缘故,子线长短只是对鱼讯出现的早晚有些影响,所以临阵磨枪、现学现卖也能蒙个冠军亚军的。如果以为钓一标深就这么简单,那就错了。  相似文献   

11.
张炎冰 《钓鱼》2005,(10):23-23
拉饵术的出现加快了竞技钓鱼的节奏。自此,以钓快鱼为乐,把定位水底的钓法演变成全泳层立体钓法,成了现代钓鱼的一大亮点。1999年8月,本刊记者在报道第5届“澎湖湾杯”全国钓鲫高手邀请赛盛况时,将河南钓手不管水深、鱼情一拉到底钓水皮的技术风格概括为“钓-标深“。之后,这项技术迅速影响全国,并为池钓爱好者津津乐道。近年来,钓-标深技术扩及河道、湖泊也收到了积极效果,但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发展到现在有了哪些变化,以及在应对鱼情上要注意什么等等,对许多人来说仍然是个谜。为此,记者约请著名手吉彦军对钓一标深技术作如下解答:  相似文献   

12.
吴芜 《钓鱼》2009,(22):16-17
十年前,记者在天津观看第五届“澎湖湾杯”全国钓鲫高手邀请赛时,发现参赛的3位河南钓手不管水深水浅,鱼多鱼少,自始至终坚持拉饵打浮。赛后采访了这3位钓手,把他们的技术特点概括为“钓一标深”。此后,拉饵“钓一标深”风靡全国,并迅速成为竞技钓鱼的主流技术。2002年,记者采访在无锡举行的“泛宇杯”钓鱼邀请赛,发现河南钓手在运用“钓一标深”技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鱼口乱,  相似文献   

13.
郅辽 《钓鱼》2012,(13):16-17
商品饵是伴随“台钓”出现的。以调4钓2、搓饵钓底为核心的“台钓”用鱼儿爱吃、引诱力很强的鱼饵将鱼引聚在一起。其中引鱼是关键,可分三步走:1.按一杯饵料一杯水开饵,以松软适中并有一定黏性、状如饵垂为准,要求饵入水后膨胀并扩散成粉末状。然后搓大饵抛钩,一般抛钩5次后鱼就能凭嗅觉发现扩散的鱼饵了。2.改搓小一点的钓饵,连续抛钩10次,完成做窝。在此过程中即使有鱼咬钩也不要提,以免惊鱼和造成鱼对钓饵的警觉。3.进一步缩小钓饵体积,搓得更小些,以迎合鱼的吃口达到规范鱼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贺建成 《钓鱼》2009,(16):37-38
夏天钓鱼,属钓热水鱼,高温烈日的天气,十分强调钓阴、钓深、钓远,有时,既使是用长手竿钓鱼,也是竿长莫及,受到局限。夏天用串钩钓鱼,其优势十分明显,不但可以钓潭钓滩、远抛远投,能钓多种水域。由于串钩是坠内钓组,鱼咬钩能直接拉动竿尖弹力,实现自动挂鱼,容易得手。现将所钓主要鱼种介绍于后,作引玉之言。  相似文献   

15.
管察 《钓鱼》2005,(12):22-22
鲫鱼是下层鱼,习惯底摄。在“台钓”出现之前,我们主要是底钓,坠钩平底,先撒窝,再根据底况和鱼的摄食偏向选择相应的钓饵。“台钓”不打窝,用诱钓合一的钓饵边诱边钓,但钓着钓着鱼上浮了,于是有钓离底、钓半水和钓一标深等钓术变化,但这是针对池塘而言。野钓或粗放型养殖水域鱼的密度低,诱鱼就不能省略了。  相似文献   

16.
张炎冰 《钓鱼》2005,(24):30-30
以尾数计成绩的比赛主要针对两种鱼,鲫鱼和罗非鱼。然而,2轮或3轮之后钓一标深就有了变化,例如:水线延长,抛钩距离缩短了:调整摆幅,长子线换成短子线;控制雾化,拉饵改搓饵:改善钓饵,增强鱼饵的适口性等等。概括起来就是怎样钓好乱层鱼。[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抛不饱和线     
抛满线时,要求每一次抛钩,浮标都停在同一个点上,但总会有几竿抛歪了,抛近了;或抬臂累了,调整姿势,动作出现变形,抛钩就到不了那个位置。这样的“错误”多了,积聚在水底的饵料形成了一条饵带。不要遗憾,特别是远点引鱼太多,标尖摇晃,信号紊乱得不能判断哪是中鱼,哪是假信号的时候,钓近有另辟蹊径,梳理正确鱼讯的功效。抛不饱和线就是抛钩时不让坠把钓线拉直,以轻轻一荡的方式使坠、标间形成低垂的弧线状态,这样两钩下沉就比抛满线近了许多。显然,这样抛钩只有一个目的:修正钓点。竞技钓鱼中的抛不饱和线,内涵更加丰富。它既是一项技术,又是…  相似文献   

18.
配组钓法     
张炎冰 《钓鱼》2009,(9):17-17
传统手竿钓鱼以一线一钩为主,操作两步走,先用手抛或借助工具将诱饵投到钓点,估计鱼诱来后再在钩上挂饵垂钓,由此而有诱饵粗、钓饵精的习惯。日本人合二为一,配合着坠下两钩和浮标,上钩用雾化饵诱鱼,下钩用另一种饵,主钓。这种上钩主诱,下钩主钓,各司其职而又紧密配合的钓鱼方法称为配组钓法。  相似文献   

19.
吴芜 《钓鱼》2009,(8):8-9
钓鱼要与时俱进,从“台钓”到悬坠钓法,技术进步了,可是囿于搓饵、调4钓2的第一代垂钓大师大多落伍了。面对拉饵、打水皮、钓过程、果冻钓法等新钓法的出现,他们不适应了,钓快鱼更加力不从心。另一种人机缘凑巧,4场鱼抓3个大边,或见钓位前有个增氧机,灵机一动钓半水,是机遇成就了冠军。钓鱼技术说白了就是基本操作规则加变招,例如上饵抛钩、调标扬竿、控鱼遛鱼,是必须掌握的,无此不成其为钓鱼;但要钓得好就不能不强调雾化诱鱼、搓拉结合、调灵钓钝等等,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0.
拉小米     
张炎冰 《钓鱼》2013,(10):23-23
拉饵的出现是因为钓快鱼,减少手上饵时间,可是它有个缺点——鲫鱼往上跑。本来不管大鲫、小鲫都是沉底咬钩,但钓着钓着小鲫离底了,之后离底越来越高成了钓一标深。拉小米是由拉饵得到启示,由河南钓手在实践中创造,专用于底钓鲫鱼的一项技术。以鲫鱼为唯一对象鱼的“钓王杯”共进行了七届,至1999年的前五届比赛都是搓饵钓底,最高时速137尾。200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