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书到用时方恨少”。感触颇深。我想书到用时方恨少,对每个编辑大慨都是如此,都会有一些个人的真情实感。读书是快乐,读书是幸福,惟有读书滋味最长。本刊今年第五期卷首语叫“人的最大幸福是读书”;杨绛有篇文章题目就叫“没有书不好过日子”,她把读书和过日子等同起来;我也赞赏这句话:“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相似文献   

2.
书与学校、书与学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老师教书,学生读书,学校为教学订购书也成为一种不变定式。总之,书是教之本、学之本,学校不能没有书,离开了书学校教学就无法正常运转了。从市场的角度说,学校是一个图书消费大市场,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固定的图书消费群体,学生用书消费占据着我国图书消费总量的70%左右,正是由于学生读书要买书,老师教学要买书,学校负责统一订购书这个不变的定式和消费规律,学校被当成了市场,成了众多书商争夺图书业务的“主战场”。各路书商都在割学生用书这块“肉”。由于学生用书需求量大,各路书商都在盯着这个市…  相似文献   

3.
书的比喻     
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良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相似文献   

4.
读书     
《军事记者》2009,(4):62-62
读书.当然必须是读好书.读能够滋养性灵、陶,钊青怀的好书,从中体味足不出户而神游天下的乐趣.这无疑是一种享受。古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常读书的人性灵有赖于书卷的滋长。正所谓“书能香我不须花”,而后达到人书交融、书中有人、人亦是书的境界。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书放成了旧书.然而书这种物件与其他的不同,它会日久弥香,带着一种沉淀的意味,每次与它接触都会从心底涌起一种融融的温馨,似是故人来。  相似文献   

5.
王蒙 《图书馆杂志》2005,24(10):81-88
我今天讲的内容是关于读书的事情,读书并不能算是我的长项。因为,和一些学界的大师们相比,我读书的数量既少,记忆的也有限。比如,我们知道有些大师的佳话,他可以指着图书馆的一个书架子说:“这个架子上的书,我已经全部读过了,甚至于我已经全部背下来了。”于是,就有人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翻开至第232页,他果真能把此页上的内容给背出来。当然,这种人也不多,但确实是有。还有的人精通好几国语言,在国际会议上别人谈论到某书,  相似文献   

6.
去年12月的地坛书市,先生带回几本盗版书,盗版书里,居然还有我们自己主编的那套《思想者说》。这样的书也有人盗版,贼也学雅了?盗版书那粗劣的纸张,捻在手里,又脆又薄,和正版书那柔韧绵白的纸张根本无法相比——于我这个彻头彻尾的书痴而言,“手感”是何其重要——一本书掂在手里,沉甸甸的,实实的,厚而重的,读在夜里,一夜秋雨滴到明,是最令人忘忧的,既忘了前生,又忘了来世——那种时空荏苒、星云叆叇皆天然的无忧,云卷云舒、云飞云落、花自开、水自流的无忧。而读书之余还能编书,于一个书痴而言,亦是能忘忧的。《思想者说》,在它未完成之时以及完成后至今天,都是一本——能  相似文献   

7.
王化兵 《出版参考》2006,(6S):I0007-I0007
最初还是在逛书店的时候注意到“天则”。在满墙的经管、励志、青春小说中,突然发现了一套《诗》、《词》、《曲》、《赋》,令我耳目一新。店主见我留神看,便顺手拿来另外四本《琴》、《棋》、《书》、《画》推荐,说尽管书店空间紧张,可还是特意封面冲外地平摆着这套书——“因为我也是喜欢读书的人”。是啊,不是喜欢读书的人,怎么还能静心来读这些书?细看之下,发现这套书是天则文化公司策划的。  相似文献   

8.
读最美的书     
首先需要说明:我这里所说的读“最美的书”,是就一般民众的日常阅读而言,求学的学生、做学问的学者,以及为仕途通达、炒股赢利而必须的读书,则不在此列。  相似文献   

9.
蒲克 《今传媒》2006,(8):32-33
我这辈子有幸与“书”结缘。先是读书,然后是教书、写书、编书、管书和审书。忙忙碌碌数十载,始终是和书交朋友。“挑灯夜读书作伴,人生冷暖吾自知。”有人说我是书痴,虽有几分偏颇,但我确实喜欢,我喜欢拥有书,失去了书,就无异于失去了一双观察世界的眼睛。人生活在现实世界里,  相似文献   

10.
读书是福     
昨日读报,读到两则关于读书的消息,忽然在脑际蹦出一个挺特别的词:读书是福。这个“灵感”使我感到兴奋。《北京日报》上的消息说,在书市上,一个学生对卖书的人说:你看有什么好书给我挑150元的,不管什么书,只要有气派就行。原来他是一个司机的儿子,他们家新分了房子,父亲购置了书橱,但家里没有书,他父  相似文献   

11.
我爱书店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老一辈著名作家、诗人徐迟,他说“那么多的好书,书是香的,是美的,我的魂都掉在里面了。书是贵的,但也真是比较便宜的了,书是那么精彩的东西.……。”我想徐迟成为大作家、大诗人与他爱跑书店爱读书是分不开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人的许多习惯和爱好是特殊环境造成的。“文革”开始那年,我十三岁。学校闹革命.不上课.在家闲居.百无聊赖,惟有读书——当时中学里的图书馆都被“破四旧”了,书大量流散到学生手中——这是那时住在楼群中的城市孩子们惟一的“文化娱乐”。读小说、武侠、侦探(如《七侠五义》、《福尔摩斯探案集》);读爱情,读人物传奇  相似文献   

13.
李峥 《大观周刊》2012,(52):289-290
培根句名言几乎众所周知,那就是“读书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十分深刻而又富有诗意的指出,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就是一座牢狱,一个不读书的人就如生活在这种牢狱之中。可见,阅读对于青少年是十分必要的。就教学工作本身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王会荣 《大观周刊》2012,(19):175-175
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出: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近年来,不少教育管理中都提出了要“以人为本”,明确指出了人的作用乃是管理的根本。“以人为本”所说的“人”是多元的,既包括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还包括管理的人文环境。就学校而言,“以人为本”涉及到的“人”有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还有家长、社会群众等,在这儿我要提到的是作为学校领导者,如何才能做到人性化管理,让教师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呢?  相似文献   

15.
图书编辑工作本身至今虽然没有独立创建学科——图书编辑学,但是,在图书编辑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却有许多学科逐步形成。我在这里作简要介绍,以供参考。 1.校雠学校雠原指校勘书籍中文字、篇卷的错误,古称“校雠”,今称“校勘”或“校对”,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汉代刘向(公元前77~前6年)在《别录》中说:“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校雠学有广狭二义,前面所说的校对书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而且起码是两个面,有时还不止。 读书,也是。 说到读书,自然可以列出它的正面价值的许许多多方面。但是,它有没有另一面呢,即它的负面,有,而且相当不少。 每一个“过来人”,都有一堆复杂的记忆。 话题回到30年前。这是关于书的命运的。 我因多少有点沉迷于“书香”而接受了毕业留校任教的决定。但是,马上就亲历了文化的浩劫。因为要革文化的命,教书者和书,成了文化的替代物即革命对象。书在“文革”中被集中革命过两次:一次是初期“破四旧”,这次在大学里并没有大开“烧戒”,因为要留作批判材料乃至罪证。另一次是在教师被七斗八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学要从城里搬到乡里山沟的前夕。读书确实无用了,既然读书无用,书也就失了存在的根据。 这样的时候,一般来说,不读书或少读书者遇到了自由快乐的盛大节日,因为这些人的负担最小,容易轻装上阵紧跟形势;而谁读的书多,谁的成绩大,甚至谁的藏书多,差不多就是革命矛头最先攻击的对象,起码是最被动的了,因为他们通常负担较重。 至于书,没法说话的书,就更是  相似文献   

17.
在学院里教书,自然是以书为生,离不开书。由书作纽带也就认识了书界里的人:读书人、藏书人、出书人和著书人。 去年,给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有感于他们花边杂志知道得多而学术理论著作又读得太少,给他们开了一个长长的读书目录。出于打基础的想法,目录中所列几乎都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一些“名”得不能再“名”的社会科学名著和本专业的一些基本著作。过了段时间,我在课堂上问学生们读书的体会,不料听到的回答竟是异口同声的“找  相似文献   

18.
读书的态度     
关于读书,有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态度。有人说,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那么见仁见智,是恭敬还是轻慢,基本上只能悉听尊便。不过,话说回来,既然要读书,文本还是第一位的,就算是六经注我,也不好视六经为无物,不然,有“我”就好了,干六经何事?也就是说,只要读书,多少得对你选择的书有点尊重,即使是创造,也不好天马行空地过于豪放。  相似文献   

19.
“连字带空白一起读”。这是我国大学者金克木晚年的读书方法。他说:“读书也可以说是听古人、外国人、见不到面或见面听不到他讲课的人的话”。因之“听话也可以说是一种读书”。金克木这种读书方法,实际上是把书放在社会大环境下去读,读书和读社会上的大和事物结合起来。这种连字带空白一起读的方法,使许多大学者有着警世骇俗的发现。例如大文豪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写了两个字‘吃人’”!从“空白”处和“字缝”中看出问题的本质,这才是把读书和读人、读物结合起来,发现前人没…  相似文献   

20.
我今年85岁。从1939年到上海谋生算起,65年出头了。读书,对我来说犹如空气,胜过一日三餐,生病住院也不例外。 过去,我常听人说“读书乐,乐读书”。而我自己的感受却是“读书苦,苦读书”。我养成的读书习惯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