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1】这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5页例4后的一个教学片断: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模拟购物情境:屏幕上有一个营业员,货柜上放了书包和文具盒等物品,书包下面标明单价为11元,文具盒下面标明单价为3元。问题是:一个小朋友拿了一张50元的钱去购物,买了6个文具盒后,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个书包?学生看了屏幕上出示的问题后,顿时纷纷列式解答:(50-3×6)÷11=32÷11=2……10大多数学生回答说:“剩下的钱可以买2个书包。”这时,生1站起来说:“我是这样算的,(50-3×6)÷11=32÷11≈3(个),四舍五入法约等于3个,所以,剩下的钱…  相似文献   

2.
[教学片段]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模拟购物的情境,书包每个11元,文具盒每个3元,问题是:一个小朋友拿了一张50元的钱去购物,买了6个文具盒后,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个书包?  相似文献   

3.
一、科学导入,促进知识迁移1.根据条件,先提出问题,再口算:1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70千米,?3小林看一本书,3天看了24页,?2.把以上各题改编成相关的另外两道题(学生口述)。3.列式解答:1每个书架25元,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元?(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用单价乘以数量。)2每个书架25元,200元可以买几个书架?(已知单价和总价求数量,用总价除以单价。)通过以上训练,使学生熟悉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领悟:已知“单一量”可求出几个“单一量”的和,或总量里包含有几个“单一量”等。二、精讲例题,掌握结构把第3题中第一个已知…  相似文献   

4.
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去逛商场。看到商场门口的促销广告上写着:本商场化妆品专柜一律五折优惠,儿童服装买100送100。我一阵惊喜:“儿童服装买100送100”,那不等于不花钱就可以买到衣服了吗?我急忙拉着爸爸妈妈往儿童服装专柜跑。爸爸妈妈却显得很冷静。听了他们的解释,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原来,“打五折”就是在原价的基础上乘0.5,如原价100元的商品,购买时只需付100×0.5=50(元)。而“买100送100”是顾客购买商品时,每消费100元,商家送给顾客100元的购物券。我还有一点不明白:50元买了价值100元的商品与100元实际可买价值200元的商品,有什…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买文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材创设了"买文具"的生活情境,说明购物要用人民币,然后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通过买文具的购物活动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解决买1元以内物品怎样付钱和找钱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购物情境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2.会用小面额人民币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教学重点:认识元、角、分以及相邻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进行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相似文献   

6.
案例:在学生学过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后,我创设了“买汽车”的购物情境:玩具汽车大减价,汽车价分别为2元、3元、4元、5元、6元、7元、8元。(投影出示小汽车图)小林花了10元钱买了几辆汽车?他买的是哪几辆?用算式表示。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有的说:可以买2辆(即2元的1辆、8元的1辆或3元的1辆、7元的1辆……);有的说:可以  相似文献   

7.
芳芳交了入队申请书,每天上课可认真了,因为她觉得:“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呢,我要为同学做出榜样。”星期日,妈妈带着芳芳去买文具。在柜台里,她看到了红领巾。趁着妈妈挑选文具的时候,芳芳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一条红领巾,小心翼翼地放进了书包里。到了学校,  相似文献   

8.
<正>数学教学的有效,有时取决于拓展的有效性和深度,然而拓展教学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达到的底线。笔者在观摩课中就看到过这样两个案例:课例1:除法教学时,教师首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每个书包12元,46元可以买几个这样的书包?"算式为46÷12=3……10,答案是可以买3个这样的书包。这时,有学生提出46元可以买到4个这样的书包,其理由是买多了可以与售货员讨价还价,还有学生提出可以到别的商店去买。于是讨论各种买包方案成了这节课的高潮。  相似文献   

9.
片断师:在下面的活动中,同学们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文具。现在我们需要几名“售货员”,谁愿意来当“售货员”?师:大家可以用自己手里的钱“买”文具,每个人只能“买”一次。我们要文明购物,应该怎样做呢?生:排好队,不大声吵闹。课件出示第70页买文具主题图。师:请同学们先看  相似文献   

10.
片段一 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同学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生:从图中,我知道了1个书包20元,1个笔记本5元,1盒水彩笔18元。生:图中一共有3个人,小军、小晴和售货员阿姨。师:要解答“一共用去多少钱”这个问题,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生:我们要知道是谁买的东西,买了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11.
有一天,我上街去买文具,路过一个摊点,是卖“热得快”的。摊主说这“热得快”烧水如何省电省时,我心想又没有几个钱,就买了一只。  相似文献   

12.
今天数学课,还有几分钟就要下课了。我决 定利用这些时间,把昨天布置的家庭作业中学生错得较多的一道题评讲一下。 这是一道看图回答问题的题目。图画是这样的:画了一个营业员,画了一个货架,上面放了讲义夹、钢笔等物,在讲义夹的下面标明单价为5元,钢笔的下面标了单价为18元。问题是:有一个小朋友带了100元钱去购物,买了2枝钢笔后,剩下的钱还能买几个讲义夹? 这道题目其实并不难,很多同学都列对了算式:(100-18×2)÷5=12.8(个)。但都简单地答:可以买12.8个。  相似文献   

13.
片段一 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同学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从图中,我知道了1个书包20元,1个笔记本5元,1盒水彩笔18元. 生:图中一共有3个人,小军、小晴和售货员阿姨. 师:要解答"一共用去多少钱"这个问题,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我们要知道是谁买的东西,买了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14.
片断一师 :同学们 ,你买过东西吗?说说看 ,都买过什么东西?生1 :我帮妈妈买过酱油。生2 :我帮爸爸买过香烟。生3 :我春节的时候买过玩具。生4 :我买过铅笔。师 :同学们真能干 ,都学会了买东西 ,能帮爸爸、妈妈做事了。说说看 ,都是怎么买的?生1 :我买的酱油是每瓶1元 ,买了2瓶 ,一共付了2元钱。(师板书 :每瓶酱油1元 ,买2瓶共付2元)生2 :我帮爸爸买的香烟是每盒13元 ,买了3盒 ,一共付了39元。(师板书 :每盒香烟13元 ,买3盒香烟共付39元)生3 :我春节的时候买的玩具小车 ,每个48元 ,我只买了1个 ,付了48元。(师板书 :每个玩具48元 ,买1个付48…  相似文献   

15.
一、案例分析偶然机会听到两节“买文具”课,学科不同,教法各异。请看案例:(一)数学课的“买文具”设计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文具。2.认识人民币。因为学生看到文具就要买,要买文具就得用人民币,所以必须先认识人民币。①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人民币让学生认识。②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看一看发现了什么。③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在全班交流。3.模拟购物,体验人民币的价值。让每一名同学说一说自己带了多少人民币,并把元、角、分的换算也讲一讲。教师当售货员,学生拿人民币买文具,让学生明白人民币…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购物”第一节“买文具”。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元、角、分等小面额的人民币,并了解它们之  相似文献   

17.
我最喜欢的一个汉字就是“静”。因为这个字使我感到很安静。记得有一次我在家做语文练习卷,在做到课外阅读的最后一题时,我怎么也想不出答案,心里十分着急。我一会儿打床拍脑袋,一会儿跺脚咬手指,心情十分烦躁,便准备去翻考卷的答案。这时,妈妈突然回来了。妈妈可是一个很严厉的人,要是她知道我要抄答案,可是要骂死我的。听到妈妈朝我房间走来了,我的心情越来越紧张。妈妈进来了,我只好对她说:“妈妈,这道题我做不出来。”妈妈叫我拿出了一张纸。她神秘地在纸上写了一个字,然后折好,放在了一个信封里,用胶水粘住了信封口。妈妈说:“你如果…  相似文献   

18.
[片段回放]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混合运算"时,教师出示购物情境图) 师:从图中可以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个书包20元,一本笔记本5元,一盒水彩笔18元,一个钉书机12元.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如果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要花多少钱?  相似文献   

19.
那时,我在一个农民工子弟小学教一年级的数学。期中考试时,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从年龄与智力发育水平来说,让七八岁的孩子来回答这道题,应该是很简单的。但是当试卷交上来后,我却大吃一惊,我发现,由于打字员疏忽,“10”变成了“1”,这样,这道题变成了“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我想,试题本身就错了,所以这道题根本就不可能有答案了。但阅卷时,我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在那道题下写出了答案。其中有一个答案震撼着我的心灵。答案的内容是:每个人能分…  相似文献   

20.
那时,我在一个农民工子弟小学教一年级的数学。期中考试时,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从年龄与智力发育水平来说,让七八岁的孩子来回答这道题,应该是很简单的。但是当试卷交上来后,我却大吃一惊。我发现,由于打字员疏忽“,10”变成了“1”,这样,这道题变成了“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我想,试题本身就错了,所以这道题根本就不可能有答案了。但阅卷时,我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在那道题下写出了答案。其中有一个答案震撼着我的心灵。答案的内容是:每个人能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