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华夏文明的人文理性精神,奠基者为制礼作乐的周公。"礼"作为人文理性精神的鲜活体现,展示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以"六礼"为中心的聘娶礼,在周代贵族阶层中广泛流行,并逐渐向下层民众渗透。《仪礼·士昏礼》较为完整地记载了周代士阶层的婚礼仪式,昏就是婚的意思。这一仪式分为婚前的六礼与婚后拜见公婆两个部分,后人也基本按此进行。一、以媒人为桥梁的婚前仪式《仪礼·士昏礼》中记载:古代的婚前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环  相似文献   

2.
正丧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礼记·中庸》),古人对于"送死"在某种程度上超过"养生"。丧礼繁缛,其中有常礼,也有变礼,丧服制度中所规定的丧期因为外在的诸多客观因素,不得不适当地作出变更与调整,由此可见先民在制礼之初便对丧葬仪节有着全面而周详的考虑。据《仪礼·丧服》记载,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大类。斩衰服是最重的丧服,儿子为父亲、父亲为长子、妻子为丈夫都要服斩衰服。齐  相似文献   

3.
魏红玲 《寻根》2022,(1):41-43
稽首礼是中国古代表示恭敬的重要礼仪之一,具体又可分为稽首、拜手稽首、再拜稽首三种形式.周代奠定了中国的礼仪基础,但乱世春秋使礼制走向衰竭.胡新生在《周代拜礼的演进》一文中指出从周代简单的稽首礼到春秋时期演变为再拜稽首,象征着既定礼仪系统的分裂与新型礼仪规范的形成.《左传》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纷争,诸侯国争霸意味...  相似文献   

4.
正在嵩山地区,有出灵后孝子将放置在院内摆放供品的盘(碗)顶在头上,拄着哀杖一件一件哭送到灵棚中供桌之前的习俗,称为顶供。顶供仪式是嵩山地区丧俗活动中最为隆重的礼节之一,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在登封以及周边的新密、伊川等地都有此习俗。《荀子·礼论》认为,"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具善,人道毕矣"。这说明自古以来国人都把丧葬视为人生大事。当然,丧葬也确为人生大事,它是人生仪礼中的四礼之一,又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仪”一词先秦时期已见,如《诗经·小雅·楚茨》:“献酬交错,礼仪卒度。”《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从古至今,“礼仪”二字经常一起使用,似乎“礼”就是“仪”,“仪”相当于“礼”。其实“礼”与“仪”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化中,“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很有特色的,而“礼”又可分为礼制、礼仪、礼义三个方面。从文献上看,夏商周各有其礼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也都就“礼”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管子》一书对礼的论述在先秦时期是具有自己特色的,本文仅就《管子》中几个比较突出的特色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高培华 《寻根》2012,(3):21-25
周代是礼制社会,在各种重大礼仪活动中,都要演奏特定《诗》篇及其乐曲,《诗》《礼》《乐》是三位一体的。子夏作为孔门“文学”高徒,不仅长于《诗》,也长于《礼》《乐》。他在孔子之后设教授徒,不仅传《诗》,也传授《礼》《乐》。  相似文献   

8.
说“拜”     
张应峰 《寻根》2008,(5):4-6
中国文化自古即注重礼仪,先秦时期更是以礼乐文明为标榜,作为等级社会的象征。此时期产生的礼仪繁缛复杂,作为礼的具体形式之一的拜礼,据《周礼·春官·大祝》即有九种之多,即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和肃拜。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春,我到河北保定市的一个村子,参加亲戚(家中男主人)的丧礼,目睹了中国传统丧礼流传至今的许多遗风,颇为感慨。在此,谨据地方志书、古典小说等文献,对照当下丧俗,谈谈民间习俗的传承所昭示的历史文化根深蒂固状况,以及在当下的某些新变化。《荀子·礼论》说:"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可见丧葬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人生大事。古代礼制有吉、宾、军、嘉、凶五礼,其中凶礼即丧礼,  相似文献   

10.
王泉根 《寻根》2012,(3):120-122
中国素为礼仪之邦。“礼”指的是关于礼的仪式和制度,儒家十三经中有三种是关于礼的专门著作(《周礼》《仪礼》和《礼记》);二十四史中凡是有志的都有礼志;历代的类书、会要、会典乃至地方志等,都有相当的篇幅记述礼制。在中国古代,大到国家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小到个人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都归于礼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清华简《子产》应是子产学派的产物。《左传》等文献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史实来解读该文本的概括性文字。《子产》中相当部分内容属于郑国高等贵族接触的机密;它回避了人们对子产的批评声音,明显是在树立典范;并且受周代"德""礼"的影响较多,"出礼入刑"的内容并不是主要内容。该文本表现出弥补"礼乐刑政之所不及者"的色彩,应完成于子产及其同僚的门人之手,通过承告等官方制度传到鲁国,又经孔子之手传播开来。这一文字可视为官学与私学间的过渡环节,其作者可能与古人所谓"搢绅先生"为同一类人物。  相似文献   

12.
张晶晶 《寻根》2009,(4):19-25
祈谷礼为中国古代国家重大祭礼之一,《礼记·祭统》中讲:“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左传·成公十三年》中亦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军事被视为阶级社会中之头等大事,而祭祀行为甚至被置于军事之前,足以显示其受重视之程度。郊祀祭天大典被列为国家大祀,春祭以祈农事的祈谷礼亦是祭天大典中的一项重要祭礼。  相似文献   

13.
~~就是让神吃喝。宗庙的神也依人间的座席摆定座次 ,然后供奉以诸神饮食之物。食物的种类按神地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先秦最隆重的祭祀食品是牛、羊、猪组成的“大宰” ,其次是羊、猪组成的“少宰”。这是祭天神和祖宗用的。如果单祭田神 ,祈求丰收 ,一只猪蹄便可以了 ;如果单祭战神 ,确保胜利 ,一只狗也就行了。《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云 :“礼 ,敬而已矣。”其中心是孝悌。孝悌被简称为“养” ,《荀子·礼论篇》中说 :“故礼者养也。刍豢稻粱 ,五味调香 ,所以养口也 ;椒兰芬 ,所以养鼻也。”《礼记·祭义》篇论及孝的三级标准时说…  相似文献   

14.
欲知晓周代的社会制度、民俗风习,如上自朝廷典制,下至乡闾习俗,都不得不寄意于周代礼制的研究。历来礼家说礼,多据《周官·大宗伯》所言吉凶宾军嘉五礼为纲。五礼含容之丰富,义蕴之渊深,加之年代久远,世事陋阂,虽古今不乏其研索者,但疑义不绝,至今多有待发之覆...  相似文献   

15.
我们分析了在敦煌文献S.1725、《仪礼》、《大唐开元礼》、《书仪》等婚俗中不同方位所具有的文化意蕴。简言之,无论父醮子、奠雁、同牢、成礼还是见舅姑,每个人所处的方位都是根据自己的身份而定,都要严守君臣、主宾之礼,彰显出尊卑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朱凯港 《寻根》2023,(2):16-21
<正>致师礼是先秦时代的一项军礼,前人对此多有研究。限于材料,多是着眼于春秋时期,从致师礼的含义、致师礼的实行方式、致师者的身份、与请战和挑战的区别、所表现的礼义思想等方面进行论述,十分详尽,但验之《左传》,似乎尚有缺漏和部分讹误之处,试述以探讨之。目前所掌握的先秦时期致师礼资料多载于《左传》,取得学者们广泛认同的大致有以下三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鞋。不过,那时候的鞋叫做(ju),用葛藤绩出的纤维编制而成,又叫葛。《诗·小雅·大东》:“纠纠葛,可以霜。”诗中说的君子穿的是《左传·昭公三年》载,齐景公时刑法苛严,别者过多,“贱踊贵”。那时发生刑不上大夫,受刖刑的想来只会是一些平民、小人。平民、小人受刑多,的价格就贱了下来,说明当时平民和小人穿的也都是。制的材料除葛外,后来又有了皮。《仪礼·士冠礼》:“,夏用葛……冬,皮可也。”皮制品比葛制品易于保暖,所以冬季要穿皮。但皮可不是今日的皮鞋,它只是用割细的皮条编成罢了。人们…  相似文献   

18.
《司马法》是我国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一部重要兵学典籍,亦称《司马兵法》。《汉书·艺文志》又称之为《军礼司马法》,列在《六艺略》的“礼”类,而不象其他如《吴孙子》(今《孙子兵法》)、《齐孙子》、(今《孙膑兵法》)那样被列在《兵书略》之中。据《史记·司马穰...  相似文献   

19.
张有学 《寻根》2010,(6):93-95
<正>在汉字形成的早期,没有发现带女字旁的婚字,只有不带女字旁的昏字。昏字在甲骨文时期写作■、■,从■(日),从■、■(氏)。昏字有两种含义,一是昏暗。《说文解字》中说:"昏,日冥也,从日从氐省,氐者下也。一日民声,记时在黄昏。"其意  相似文献   

20.
宴饮,很可以说是《诗经》时代上流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政治中的生活。适应于政治需要的各种礼仪具体而微,仿佛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而射御、祭祷,聘问、盟会,不论内政与外交,又无不依“嘉宾式燕又思”的宴饮而成。尽管记述这些礼仪的文字颇多令人不耐的繁琐,但其中欲也正有着耀眼的精致——这些精致多半是在《诗》的时代完成。固然许多礼仪有着更为古老的来源,不过此际已经洗去原始的荒蛮,注入了礼仪文明的血液。它好像集中了那一时代能够激动人心的一切;揖让周旋、俯仰进退所体现的“礼仪”,车马器用、被服装饰所显示的“礼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