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君子是儒家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人格形象,也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人文精神的人格形象。张岱年先生就曾借用《易传》描绘君子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概括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君子的论述中,孔子是古代君子之道的开新者,也是儒家君子之道的奠基者。孔子君子之道的创新性贡献在于赋予了君子以人格涵义,赋予君子人格以人文精神,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华夏文化》2013,(4):1-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也是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它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内在特质和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而应“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3.
<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而发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并焕发其新活力是重要路径之一。中华民族精神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文化和具有世界价值属性之“美的尺度”,经由深入研究“孔颜乐处”这个精神典范的起源和传播,意蕴的丰富性和包容性,在建设“美丽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方向等问题,能够拓宽中华民族精神史的课题研究领域。本课题强调古今互文融合,经由“诗、思、史、论”的梳理和整合,彰显“孔颜乐处”的中国风格;理性衡鉴其审美价值,弘扬“君子文化”,倡导中国气派的审美人格风范,关联新时期人格精神教育事业,尝试建构话语体系。进而言之,本课题从人格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角度来研究儒家人格精神实现现代转型的可能性,及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所起的重要功能。在新时期语境下,社会各界都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和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两黄"文化,就是黄帝文化和黄河文化。因为,河南新郑,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故里、故都;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把黄帝文化、黄河文化研究透了,就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根脉和主流把握住了,也就能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更好地认识河南的历史和现实,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建设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造福中国人民,影响国际社会,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5.
汉字字形蕴藏并传达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不仅仅是语言书写符号,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正如李大遂在《简明实用汉字学》"序"中说:"汉字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确,从某些汉字的造字结构上可以看出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痕迹,体现了男尊女卑的烙印,如"女"部字.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会,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专题研讨和学习。他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范围广博、形式多样,需要从中国哲学、从文以载道的文化精神中汲取智慧力量和思想源泉。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杨海文新著《文以载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对于传承与弘扬中华经典文明、中华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正如著名传统文化研究学者李宗桂在序言中所评“是学术与思想交融,坚持文以载道理念,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光大中国精神,追求崇高,守护传统智慧,贯通中华文脉,守正创新,为祖国的现代化贡献学术力量、学术智慧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7.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深入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促进祖国统一和四化大业的进程冯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史长河中最重要的优良传统,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和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作为强...  相似文献   

8.
《华夏文化》2011,(4):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是哺育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创造力的重要土壤。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文化创造,往往难以割裂与继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共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这“三德”内容丰富而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当前,在抓精神文明建设中,...  相似文献   

10.
宋全忠 《寻根》2012,(6):4-9
中华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它是中华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含姓氏根源、姓氏尊崇、寻根追祖、祖先崇拜,也包含家族生息、繁衍、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大众性、连续性、广泛性、世界性.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信息学遗产,无时无刻不赋予华夏人智慧与灵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姓氏传承像中国这样完整且有内涵.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至今已经三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2.
正道教作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当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密切关联。早在1998年世纪之交之际,中国道教研究的主要奠基者卿希泰先生就指出:"我国的道教文化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应有的地位"~(1),也就是说,在中国道教研究这一门高度国际化的学问中,中国学者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具有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出要提升文化自信,并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种场合强调中国文化精神的薪火相传,将中国的核心价值与文化自信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树立对中国文化的自尊和自  相似文献   

14.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同时也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继承并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理论结晶。本文试从“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出发,探索其深...  相似文献   

15.
正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黄帝陵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继往开来的庄严圣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缅怀黄帝功德,发掘黄帝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人文精神,承传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关于天下观、中国观、夷夏观、大一统等方面创造出一系列颇具概括力和表现力的观念,如“畿服理论”和“春秋三世说”,分别从空间和时间方面表达了富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融合主张,对我们揭示辽宋西夏金时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描述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新时代中国民族史工作者要自觉肩负起新的使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史理论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追求真善美徐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是我国历史上各个民族优秀的科学文化、道德文化、审美文化的综合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吸收了大量的兄弟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而形成的。其价值导向是追求真善美。自古以来,人类在认识世...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中,舍生取义、舍己为人的可歌可泣事迹不胜枚举。大灾难进一步检验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抗争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感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9.
张云 《大理文化》2007,(5):51-5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其中儒家文化的发展及演变是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主线。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一般道德观念形成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20.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可是近年来.传统节日在国人的生活中渐渐被淡化甚至被遗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