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项脊轩志》选自《震川文集》.它的作者归有光(一五○六年——一五七一年),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少时勤奋学习,一五三九年举乡试第二,以后却“八上公车不遇”;乃迁居嘉定安亭江上,讲学二十余年,远近从学者常达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直到花甲之年才中三甲进士,授浙江长兴县令,官至南京太仆寺丞.  相似文献   

2.
沈括     
沈括,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杭州)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博学家。沈括从小好学,除读入仕必读的儒家“经典”外,还通览诸子百家史记小说。他十岁就阅读《李顺案款》。李顺是农民起义首领,起义失败后被统治者杀害。沈括在他晚年所写《梦溪笔谈》中赞扬了李顺的起义,指出李顺虽失败了,但“人尚怀之”。1051年沈括当上了江苏海州沭阳县主簿(县令的助手),因治理水利有功,1055年调任代理东海县令。1061年任安徽宁国县令。1064年考中进士,1066年入京(开封)编校昭文馆书籍,直到1074年,他在京都历任司天监、军  相似文献   

3.
归有光传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道《五经》《三史》诸书,师 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 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  相似文献   

4.
苏洵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属四川)人。年二十余始发愤读书,后得欧阳修推荐,以文章著名于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同列入“唐宋八大家”。请看他在《上欧阳内翰(即欧阳修)第一书》中是怎样介绍自己的治学情况的——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作者 《西湖游记二则》选自《袁宏道集笺校》,作者袁宏道(1568-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明代文学家。他少年聪慧好学,喜爱文学,16岁就在家乡组织城南文学社,被推为社长。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进士,曾任吴县县令、国子助教、礼部主事等职。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是明代后期著名诗文流派——“公安派”的创始人。创作上他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认为文学应表现出独特的个  相似文献   

6.
《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时人称其为震川先生,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曾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讲学二十余年。嘉靖年间中进士,时年已花甲。曾任湖州、长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和长兴县)知县,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明代后期的文坛上,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复古文风曾盛行一时。李、王之徒极力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作品字摹句拟,古奥艰深。归有光则表示坚决  相似文献   

7.
一、周行已传略周行已(公元1066年——?),字恭叔,永嘉(今属浙江)人。祖豫、父泳俱登进士第。《温州府志》载称:“行己风仪秀整,语言如钟,读书十行俱下。”据其自述:“七岁从师就读,诵五经书,十五岁学属文,十七岁补太学诸生”;“又二年读书,盖见古人文章浩浩如涛波、(纟丽)(纟丽)如春华,于是乐而慕之”;“又二年读书,益见道理。于是始知圣人作书遗后世,在学而行之,非以为文也,乃知文人才士不足尚。”他曾师事程颐,尝从吕大钧游,论其学术思想,非以理学为宗,而是注重经世实用之学,并且影响较大,是以后人称之  相似文献   

8.
公元1542年,安亭,震川书院。 一位学者迁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轰动一时,远近从学者常达数百人。从此,震川书院初步显形。讲学者名叫归有光,从附近前采求学的人络绎不绝,人送:“震川先生”。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今属双峰县)人.他早年热衷于追求功名,1838年中进士.此后十多年间,他利用在翰林院供职的有利条件,“日以读书为业”(《曾国藩全集·家书》一),潜心学问,涉猎大量中国古籍,对诗古文辞用力甚勤,对封建理学下的功夫尤深,使他成为一名正统的封建理学家,被赞誉为“一代儒宗”.1853年以后,随着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的篷勃发展,曾国藩从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他弃文就武,从办团练开始,创立湘军,积极参与镇  相似文献   

10.
南宋的著名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他二十岁,考中进士第一名。在进士对策中,他对历来统治者的荒淫、官吏的贪暴、士风的败坏,都进行了有力的抨击。他向当时的统治者大声疾呼:“东南民力竭矣!”并且沉痛地写道:当时士大夫“其能卓然自拔于流俗者,几何人哉?心术既坏于未仕之  相似文献   

11.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浙江省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选蔗吉士。他中进士时才二十三岁。曾先后任过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以“干练”闻名。年四十即不愿做官,在江宁(南京)小仓山下修筑林园,名曰“随园”。生活十分奢侈,以吟咏著作为乐。世称“随园先生”。他擅长古文和骈体,尤工于诗。他论诗主张抒写性情,标榜“性灵说”,对当时影响很大,他的散文纵横跌宕,自成一格。四方之士到江宁者,总要拜访随园,每天总有人投诗文求教。在文学史上有较大影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今属双峰县)人.他早年热衷于追求功名,1838年中进士。此后十多年间,他利用在翰林院供职的有利条件,“日以读书为业”(《曾国藩全集·家书》一),潜心学问,涉猎大量中国古籍,对诗古文辞用力甚勤,对封建理学下的功夫尤深,使他成为一名正统的封建理学家,被赞誉为“一代儒宗”.1853年以后,随着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的蓬勃发展,曾国藩从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他弃文就武,从办团练开始,创立湘军,积极参与镇  相似文献   

13.
赵秉文教育思想琐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秉文(公元1159年——公元1232年),字周臣,晚年自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金朝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和教育家。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士大夫的家庭中,“幼颍悟,读书若夙习。登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进士第。”起初,他曾在邯郸、唐山、南京、安塞等地作地方官,后经人推荐在“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入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①因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和刑狱征伐二事触犯了朝庭和权贵而被免官。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的时侯,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都证实了赵秉文以前  相似文献   

14.
高适,本“沧州渤海人”,但据刘开扬《高适年谱》考证,他从二十一岁到四十六岁这二十五年间,除几次出游外,基本上是在宋州(天宝元年始改称睢阳郡,今河南商丘)度过的。他在宋州创作的诗歇,可以确指的共有六十九首。过去一般正史认为:高适“年五十,始为  相似文献   

15.
勇于前进的“狂人”柳宗元,字子厚,山西省永济县人。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出生于当时京城长安(今西安市)一个中小官吏家庭里。他的远祖曾有几个人当过宰相,后来逐渐衰落,到他祖父时,最高职务是个县令。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以沧州历史名人为题材的八集电视连续剧《纪晓岚》,完成后期制作后,已在沧州首映,先后又在河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映,均获得较大成功.纪晓岚名昀,字晓岚,又字春帆,晚号石云,是清乾隆年间河间府献县(今为沧县)崔尔庄人.他四岁读书,乡人称为神童,24岁中举,31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之后,五次掌管都察院,三次任礼部尚书,80岁时官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兼国子监事,官居一品,于1805年病故寿终.  相似文献   

17.
郑板桥3岁丧母,由乳母抚养长大,自幼过着贫寒的生活。他40岁中举,44岁中进士,50岁开始做县令。在任期间为人民办了大量的好事。他的书画诗文也为世人称道,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他先后生有二子二女,52岁时最小的儿子出生。  相似文献   

18.
宋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一生与应天府(商丘)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早年在这里读书求学并考中进士,后又在这里讲学授书并被举荐进京,他正是在这里最初由一介寒士成为天下皆知的一代名臣。可以说,是应天府的一段生活经历磨砺和造就了范仲淹。在这里范仲淹还写下了很多诗文作品,在他一生的文学创作中有着重要的代表性意义。一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知晓了自己的身世,(当时他继随父姓朱,名说)“感愤自立,决欲自树立门户,佩琴剑径趋南都。”①范仲淹在南都(即当时的应天府,今商丘县)发愤读书,生活极其艰苦…  相似文献   

19.
沈括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科学家。年轻时曾任沭阳县(今江苏沭阳)主簿,又做过几任县令级的地方官,勤政爱民,颇著业绩。1063年考中进士,参加昭文馆编校书籍并研究天文历算,著成《南郊式》一书,修改简化了皇帝的“郊祭”仪式,节约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因此被宋神宗提升为太史令兼管司天监。任内制造了浑仪、景表、五壶浮漏等仪器,并和“布衣”(平民)历算家卫朴改革历法,修成了《奉元历》。不久,又升集贤  相似文献   

20.
秦始皇末年,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吕公是沛县(今江苏沛县)县令的好朋友。他为了躲避仇人,来到沛县县令家里作客,并住了下来。全县的豪绅官吏听说县令家里来了重要客人,齐来庆贺。来客中有一人头戴竹皮冠,身长七尺有余。高鼻宽额,胡须很美,潇洒大方,他就是当时沛县小小的泗水亭长,后来赫赫有名的汉高祖刘邦。吕公对他很敬重,在贺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不断给他递眼色,要他留下来。喝完酒,大家都告辞去了,刘邦故意走在最后。吕公单独对他说:“我有一个女儿,愿意许配绐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