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还记得上节课学习时,老师扮演了什么角色吗?生:种树人。师:你们呢?生:小树苗。师:这节课我们保持不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还记得我这个种树人在给你们浇水时有什么特点吗?  相似文献   

2.
《桃花心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全文借树喻人,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不确定"一词,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成功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一"、不确定"地给树浇水师:种树人给桃花心木苗浇水有规律吗?(没有)生:"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  相似文献   

3.
一、入情入境,铺垫喻意师:还记得上节课学习时,老师扮演了什么角色吗?生:种树人。师:你们呢?生:小树苗。师:这节课我们保持不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还记得我这个种树人在给你们浇水时有什么特点吗?生:浇水不定时,不定量。师:我这个种树人的确很特别,种树的方法很特殊,我听说你们中的有些小树苗对我的做法不太理解,让我们交换一下意见,好吗?说说你对我这个种树人有哪些看法或是疑问。生:种树人懒惰、不负责任……师:谢谢你们敢于说出心里话,说出对我这个种树人的不理解。不过我有信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会改变对我的看法的,我也相信通过…  相似文献   

4.
师:初次见面,能告诉我你们是哪个班的吗? 生:五(2)班。师:噢,是五年级的二班,对吗?那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告诉我,是五年级二班,而非要说“五(2)”班?  相似文献   

5.
[片段实录]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生:记得. 师:谁能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不要骄傲,要谦虚. 生:要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6.
《小学教学参考》2010,(4):47-48
师:喜欢童话吗?生:喜欢。师:为啥喜欢童话?生:因为童话有趣好玩。生:因为童话能用故事告诉我们道理。  相似文献   

7.
曹慧 《广西教育》2006,(7A):58-58
[倍数关系的问题教学片段] 师:你今年几岁了? 小康:我今年9岁。 师:你们知道老师今年多大吗? 生:不知道。 师:我的年龄是小康的4倍,谁能算出我的年龄? 生:老师,你今年36岁,是吗? 师:你算得很对,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算的,好吗?  相似文献   

8.
片段1:师:谁来读一读写“我”摸海星的句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生:(读)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师:能告诉大家“我”是怎样抓海星的吗?(生再读,读得和刚才差不多)师:你觉得抓海星容易吗?生:很不容易。师:那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相似文献   

9.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告诉听课的老师,课题是什么? 生:《林冲棒打洪教头》。(师板书课题)师:能看见吗?(边写边说)洪教头,教头是他从事的工作,也可以说旱个职务。他从事什么?生:他从事教头。  相似文献   

10.
<正>一、直接导入,理解课题师: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已经在黑板上。一起读——(生齐读课题:慈母情深)师:看了课题,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生:关于母亲的。师:是的,还有补充吗?生:关于母爱的。二、读词语和数字,初感场景与细节1.三组词语,联想场景师:(出示:失魂落魄、怂恿)先读第一行词语,一个读两遍。  相似文献   

11.
郑燕梅 《师道》2007,(3):30-30
《桃花心木》一文讲述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给桃花心木苗浇水,目的是为了模仿上天下雨,让桃花心木苗能够学会在不确定的自然环境中汲水生长,拼命扎根,  相似文献   

12.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新课1.提供信息。师:最近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能结合生活实际举出小数的例子吗?生1:一包小浣熊方便面的价钱是0.5元。(教师板书方便面0.5元)生2:一支自动笔也是0.5元。(教师板书笔0.5元)生3:我们数学课本的价钱是5.68元。(教师板书书5.68元)师:刚才同学们举出的例子都是与价钱有关的,哪位同学能举出其他内容的小数?生4:我的身高是1.5米。师:能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吗?生4:我叫卫健。师:老师简单地写“卫1.5米”可以吗?生4:可以。(教师板书卫1.5米…  相似文献   

13.
师:谁能告诉大家按照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哪几类? 生: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 师:那大家喜欢哪种小说呢? 齐声:小小说! 师:为什么喜欢? 生:因为小小说通俗易懂。 生:小小说短,阅读不需要太长时间。 生:因为小小说内涵很丰富。 师:很高兴同学们都喜欢小小说,因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三篇小小说。上学期,我们曾赏析过两篇小小说,还记得题目吗? 齐声:《鞋》、《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 师:谁能向大家说说赏析小小说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生:要理解小小说的主题。 生:要品味语言。 生:我认为主要还…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大型的“难课”研讨会上,笔者观摩了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第十册《桃花心木》。他的教学思路基本是引人人胜的:让学生阅读3~10自然段感受“奇怪现象”(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时间不一定,补栽树苗)→自主生发问题(有无问题问种树人?)一阅读第12~14自然段,找句子解答疑问→抓住第13~14自然段,品读、体味,第13自然段品读后师下结语、板书:树,在不确定中学会自己生长;第14自然段品读后师下结语、板书:人,在不确定中学会自主成长。但这样的过程展开和推进,是否真正实现了学生的理解、感悟?事实上,学生在研读、体悟中能够感受的主要是:种树人的不确定行为,是让树在不确定的自然中能生存;我们要能够面对不确定的生活,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而后一层意思似乎应该是阅读感悟的要旨,但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亲身之感,没有实现真正的领悟。  相似文献   

15.
一 故事导入,走近人物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知道我姓什么吗?(生摇头)我不直接告诉你我姓什么。我来描述一个人,如果你能猜出来他是谁,就知道我姓什么了。这个人在《西游记》里是主要人物之一。他本领高强,脚踩筋斗云,手执金箍棒。猜猜他是谁?  相似文献   

16.
一、词语导入 1.听写词语,指名板书:山洪暴发溪水猛涨拖鞋绾裤风景 2.集体订正。 师:看最后一个词语“风景”,你觉得前面的几个词描绘的是风景吗? 生:不是。 师:一提到风景,你会想到什么? 生:我会想到雄伟的高山,清澈的小河,美丽的花朵。 生:我会想到美丽的大草原。 师:说到风景,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那些环境优美的地方,在这样的风景中,我们用眼睛就能真切地看到其中的美。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搭石》向我们展示的却是一道特殊的风景,不但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更多的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  相似文献   

17.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金子》一课。课文都预习了吗?(生:预习了)课文生字新词都会写了吗?(生:会了)请同学们拿出听写本,我们来听默几个词语。注意每个词语老师只读两遍:蜂拥而至、扫兴离去、不甘落空、实现梦想。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呢?下面的“圆锥体体积”教学的一个片段,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立体图形体积的求法?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出示教具)师:大家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吗?生:是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推导出来的。(板书:转化)师:大家觉得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锥体体积可以转化成什么来研究呢?(师拿出一个圆锥体教具)生:长方体。生:正方体。不,应该是长方体。生:我觉得应该是圆柱体。师:你们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生:我是凭直觉…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 一年级口语交际 数学实录: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 生:(齐)喜欢。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爱看什么节目? 生:我爱看动画片。[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看图写话是低中年级的常见作文形式。在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一位教师这样教学看图写话-- 师:同学们,你们能在教室里找到词语吗?比如老师找到了“门”“窗子”,你们能找到吗? 生:我能找到“窗帘”“桌子”“凳子”。生:“老师”“电脑”。生:我能找到“作业本”“文具盒”。生:我能找到“举手”“发言”师:我能找到“勇敢”“自信”。生:我能找到“专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