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农村学生普遍厌作文,怕作文、且作文内容贫乏、语言枯燥.因而“胡编式”、“拼凑式”、“移植式”作文屡见不鲜。许多教师认为这是因为农村孩子生活单凋、见识不广,手中“无米”,只能“泡白开水”或“偷”或“剽”。其实不然,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一文告诉我们:农村孩子知识丰富、灵活机智。农村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相似文献   

2.
<正>农村学生普遍怕作文,作文内容枯燥,要么是写假人假事的"胡编式"作文,要么是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甚至是全文照抄的"移植式"作文。究其原因,是农村学生生活单调,知识面狭窄。学生手中"无米",只能"喝白开水"或"偷窃"。其实不然,生活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挖掘素材,开发资源,为学生的作文开辟一条通道。一、热爱生活,激发习作情趣  相似文献   

3.
一、将作文教学融入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立意视野,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遵循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事实上,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的学生都十分害怕作文,其主要原因就是习作远离他们的生活,学生习作时往往是盲目模仿式的“无病呻吟”、“无物言之”,从而导致作文“语言成品化”“结构模式化”“人物、事件虚构化”。开放式作文教学的首要价值取向就是将作文教学融入学生生活,以开放学生的立意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4.
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圈子狭小,见识面不广,学生怕写作文,写出的文章要么内容空洞,要么胡编乱造,没有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从有限的生活空间中积累创作素材是打破这个局面的最好办法。  相似文献   

5.
武书锋 《成才之路》2011,(33):61-61
许多学生都有“作文难”这样的感觉,要么无话可写,要么无从下笔,要么不知道写些什么。于是出现了许多编选作文、“假话”作文。缺少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所以,广泛地积累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假、大、空”的现象。一提起写作文,学生常常觉得无话可说,要么凭空虚构,胡编乱造.写出来的作文空洞无物,没有真情实感。要么仿造别人的优秀作文,出现“千题一式.千人一而”的现象。实在没办法.干脆就抄袭作文书上的作品,学生把作文视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要努力做到“真”、“实”、“活”、“新”,而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这一广阔天地为我们农村学生作文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因此,我们只要能好好地把握住农村作文教学的特有优势,在指导思路上能始终贯穿一个“农”字,农村作文教学同样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相似文献   

8.
刘兰萍 《四川教育》2010,(10):41-41
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是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叶老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番话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学生作文素材的唯一源泉。作文素材积累的途径之一,就是直接体验生活。体验生活,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9.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最为难的是“无米之炊”,这从问题的侧面说明了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指导学生用书把素材垫高、用活动把素材夯实、用生活将素材激活。乃是素材积累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0.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农村中小学生作文仍存在“假”“空”“套”怪圈,或胡编乱造,或空洞无物,或千人一面,毫无生活情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道学生的写作素材真的少到了“无米”的地步了吗?其实不然,生活就是天然的“米仓”,留心生活处处皆素材。因此,笔者组织我校语文教师开展了“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市级课题),指导学生立足生活,关注生活,从而表达生活。在学生写作素材的生成教学实践中,笔者的做法主要有:  相似文献   

11.
一、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对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很多农村老师都为之头痛、困惑,认为农村学生的视野比城市学生的视野窄、见识少、信息贫乏,所作起来的文章题材单一、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不及城市学生作文的丰富多彩。其实,农村具有丰富的题材,都是我们教学的好素材。古语有云: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想提高我们农村学生的作文不平,就必须有“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2.
标点符号看起来是“小问题”,但在学生作文中却是“老大难”。部分学生在作文中不会恰当使用标点符号,要么是通篇只有逗号.最后加一个句号,要么是各种符号乱用一气。面对学生作文中的标点疑难杂症,教师该怎样引导呢?  相似文献   

13.
当前,农村学生普遍厌烦作文,作文内容贫乏,究其原因何在?——“农村孩子见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事实真是这样吗?笔者认为,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善于“立足农村,优化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4.
当前,农村学生普遍厌作文,怕作文。作文内容十分贫乏。习作时出现了写假人假事的“胡编式”作文;或者是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甚至是全文照抄的“移植式”作文。究其原因,许多教师认为是农村孩子生活较单调,知识面狭窄,学生手中“无米”,只能“泡白开水”或“偷”或“剽”。其实不然,鲁迅先生在《少年闰土》一文中就告诉我们:农村孩子知识丰富灵活机智。  相似文献   

15.
在多年的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生涯中,笔者曾有个疑惑,为什么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不会作文,要么千篇一律,要么就是只言片语……究其原因,进而摸索,发现学生不会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把生活与课堂分离开去。而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鉴于此,笔者把近几年对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方法写出来,与同仁们共同探讨。一、走入社会,让学生感悟生活教育起源于生活,教学的起点应该是“生活”。教育的终点也是生活。那么,在起点和终点之间的教育,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说,也应…  相似文献   

16.
农村小学生由于生活面较窄,见闻极为有限。一上作文课就感到头痛,不是觉得“无话可说”、“没东西可写”,就是作文素材贫乏,作文思路狭窄,缺乏新意,套话空话连篇。许多小学生对作文课常有厌倦情绪。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们走出困境呢?我在这儿谈一点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一、指导观察、积累,丰富习作素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生长在农村的儿童有机会更广泛地接触自然,他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而有些孩子不会观察生活,不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要想让孩子们的作文能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必须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培养作文兴趣,帮助其“找米下锅”,提高他们的选材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意识地体验生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发现事物的真谛。培养学生兴趣最有效的办法是广辟园地,丰富习…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正如巧妇做饭一样,如果脑中无感性认识,手中缺乏作文的素材,是难以写好作文的。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应仅仅注重课堂上的指导和评讲,还应致力引导学生阅读积累,观察生活,寻找素材,赋予学生“找米下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黄海波 《湖南教育》2002,(15):46-46
接通生活,培养习惯中学生最怕作文,尤其是当堂完成的命题作文。作文课上,学生要么抓耳挠腮,咬断笔杆;要么照搬作文选,从网上下载。作文材料雷同、构思雷同、表现手法雷同已是不足为怪!如何疗治?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要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要“接通生活”,首先要培养学生处处留心的习惯,开辟和扩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譬如:写日记,教师光布置学生写还不行,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同时,适度开展课内外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作为写作素材,不仅能提高活动的质量,也是避免学生作文…  相似文献   

20.
农村教师都深有体会,农村学生普遍厌作文,怕作文,作文内容十分贫乏。习作时出现了写假人假事的“胡编式”作文,或者是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甚至是全文照抄的“移植式”作文。那么,怎样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作规律挖掘农村作文资源,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