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音乐表演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复杂的人类情感交流活动。音乐表演中如何进行艺术处理和音乐表现是音乐表演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选择及作品创作背景,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具体分析,阐述了艺术处理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音乐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环节的音乐表演,不仅在音乐表现价值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同时还为作品的深度表达带来了强劲推动.通常观众们会认为乐谱的谱写过程是极富创造性的,而忽略了音乐表演者对作品的展现力.一部音乐作品是否拥有较高的音乐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方面在于在作曲家对与乐谱的谱写和创作上.然而在实际的音乐表演中,表演者不仅仅是一种对音乐作品的复制和机械性展示,更多的他们也是音乐作品的创造者.音乐表演视角下这种音乐作品的二次表达与创作,在展现着音乐表演者艺术造诣的同时也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诠释着音乐作品本身.下面就结合实际情况来对音乐表演角度下的音乐作品二度创作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广大的音乐文艺工作者在诠释音乐作品中带来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音乐表演美学是美学中的一个旁支,其是音乐作品与音乐欣赏之间的一个媒介,只有表演者或者演奏者在遵守原作品的所处的时代、风格及其体裁等条件的情况下将一个音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经过反复磨合,才能把音乐作品的美表现出来。本文以音乐表演美学的三大原则即真实性与创造性统一、历史与时代性统一、技术性与表现力相统一的原则对这首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表演设计方面分析黄自艺术歌曲《思乡》中的音乐表演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4.
声乐表演技巧是确保声乐表演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主要表现方式,在进行表演的时候,表演者必须要通过强烈的感情表演、自身和作品进行有效结合来感动欣赏者,引发欣赏者和表演者的共鸣。声乐表演是关于音乐作品的又一次创作,其中包含作品的内在审美、特色,表演者关于作品的理解、感受等,具体进行声乐艺术实践的时候,必须将不同的因素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得音乐作品可以进一步得到发展;但是这些目标的完成是与相应的表演技巧息息相关的。表演技巧在声乐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史知识既是对音乐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也对音乐作品的解读、演绎起指导作用。其对表演实践的指导作用是间接完成的,需要一个作品分析、深入理解、技术提升的过程。倡导音乐理论与表演实践相结合,重视专业间的渗透,将理论转化为有用的技术,服务实践,表演专业理应主动。  相似文献   

6.
曾淼  蒋巧 《文教资料》2006,(13):157-158
在高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就要让他们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掌握一定的乐理、和声、曲式、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懂得音乐作品在音响流动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对比统一原则是音乐作品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建树的  相似文献   

7.
曲式分析是一般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必修课程,是以一些典型的音乐结构为基础,寻找音乐作品结构的共性化特征及规律.它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来描述作品中特定的思想情感及音乐形象,我们要对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和学习.在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识读乐谱和听辨音高、节奏、音程、旋律等初步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分析能力和适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及校内外音乐活动所需的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鉴赏、表现及创作能力,为学生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素质教育一个特殊的活动环节,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普遍采用“三步模式”:倾听音乐作品——介绍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内容形式——分析作品的题材、曲式结构。学生在整节课中只能被动地“听”音乐,“听”教师对音乐的介绍,逐渐地学生对教材所涉及的音乐作品失去了兴趣,对音乐教师失去了兴趣,对音乐课也失去了兴趣。  相似文献   

9.
音乐表演是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的中介,是音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音乐表演也是音乐的一种再创活动。在音乐创作中,表演者要投入自己的情感来表现音乐作品,这种情感的表现是建立在对作品形式和作品中情感内涵把握的基础上。音乐表演艺术是音乐表演者和听众之间进行的互动。本文主要讲的是对音乐表演的形态类型、基本特征规律、表演艺术风格以及心理调控的介绍和分析,希望能为广大演奏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素质教育一个特殊的活动环节,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普遍采用“三步模式”:倾听音乐作品——介绍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内容形式——分析作品的题材、曲式结构。学生在整节课中只能被动地“听”音乐,“听”教师对音乐的介绍,逐渐地学生对教材所涉及的音乐作品失去了兴趣,对音乐教师失去了兴趣,对音乐课也失去了兴趣。  相似文献   

11.
"表演"是音乐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在第一度创造基础上进行的第二度创造,即对音乐作品的再加工过程。而"投情"作为音乐表演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支配着表演者的内心情感,是一种将作品情感基调与作品创作分析融合表演过程,属于表演心理学范畴。本文试图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断桥遗梦》钢琴伴奏,运用音乐美学相关理论,尝试分析艺术...  相似文献   

12.
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作,是联结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的纽带。本文就艺术学相关角度,从音乐表演与音乐文本作品的关系、其活动的基本特征与规律、应当注意的基本问题等,对音乐表演艺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3.
曲式与作品分析作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能够有效的将乐理、和声、复调等音乐理论课程结合起来,扩展学生对音乐的综合分析能力,是高校教学中能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对音乐作品的认识、理解和表现能力的重要课程。本文从分析目前高校音乐课程现状出发,探讨音乐课程中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分析,探寻高校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的模式创新。共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音乐表演中对作品的风格起源的正确把握是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本文从历史的观点和现代美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思想性、现实主义、民族性、对作品全面的研究是作品风格来源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认识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是音乐学科所涉及到的最基本理论问题,也是音乐活动展开的必要前提,本文主要对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进行探析,分别从音乐的创作、音乐的表演以及音乐的欣赏等三个环节对音乐作品的存在过程进行详实阐述,以达到对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器乐表演是当前的一种音乐活动形式,是演奏者以音乐作品为基础及进行的二度创作,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联想性。本文从当前的标题器乐作品与无标题器乐作品入手,深入进行分析,明确联想在作品演奏中的媒介作用,探究其功能意义,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7.
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第二度创作,审美意识在这一创作过程中对于作品的感知、把握以及内在意蕴的发掘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事例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是人情感的载体,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与人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一首乐曲也一定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生活和特定的情感。在中师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因为学生对音乐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不了解,或,是音乐教师对音乐作品背景材料发掘的不充分,导致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就作品唱作品.从而失去了音乐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音乐表演是音乐艺术的再创作。这一再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解构和重构的过程。音乐表演的成功与否,和表演者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气质、情感、意志三种心理因素对音乐表演的影响最为直接。气质决定音乐表演的艺术风格,情感激活作品的艺术内涵,而意志则是确保音乐表演活动完整、得体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时代性和民族性是音乐作品重要的两种风格,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只有在深入细致地了解音乐作品风格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对作曲家创作个性及其作品风格的总体把握。这也是使音乐表演真正具有历史感并达到应有的美学水准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