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博物馆服务对象中,儿童是极其特殊又不能忽视的一个群体。博物馆作为一个非强制性的学习场所,教育是其重要的社会功能。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博物馆儿童教育功能远未得到发挥。近几年不少博物馆纷纷举办各类儿童教育活动,编写儿童教育项目策划书或将成为一种"时髦",其编写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儿童教育活动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剖析儿童教育策划书的作用、探究策划书应包括哪些内容以及编写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希翼为博物馆内教育工作者策划教育活动抛砖引玉,从而推动儿童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教育主要包括为广大观众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服务,为在校学生的校外教育服务,为成人终生教育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旅游观光和文化休闲服务。自1899年世界第一家儿童博物馆——美国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创立以来,国内外博物馆儿童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博物馆有其自身的长处和优势,其内容的趣味性,知识的广博性,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是其他教育机构所不能代替的。由此,博物馆更应该扬长避短,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博物馆对分众化教育的提倡,学前儿童应受到博物馆的充分重视。然而,由于对这一群体的忽视,我国博物馆学前儿童教育仍处于缺失状态。博物馆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并为自身培养未来之观众。史密森早教中心以其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成为博物馆学前儿童教育的典范。本文试探讨博物馆学前儿童教育的意义,并借鉴史密森早教中心的教育理念与实际做法,以期促进我国博物馆学前儿童教育的起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儿童博物馆在过去二十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一些相关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儿童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展示什么?为什么需要儿童博物馆?”在中国并不为大众熟悉,也没有受到太多博物馆专业领域人士的关注。本文将从影响儿童博物馆的理论及研究,儿童博物馆与其它场馆的区别,儿童博物馆的教育内容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儿童博物馆的核心教育理念。以期通过本文能够把儿童博物馆的精髓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儿童博物馆,为中国儿童教育方式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博物馆已进入对公民进行普遍教育的阶段,不少具备前瞻眼光的博物馆开始积极探索观众的分众化教育。而重视儿童群体,改善其服务方式、拓展其服务领域,是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不可推卸之责任。儿童群体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亦因之浮出水面。但此类教育往往无的放矢,并无严谨的学理支撑,教育策划和实施趋同于成人。本文以学科交叉为视角,首先借由对博物馆儿童教育中现存问题的分析,窥寻影响儿童教育效益之症结——儿童教育心理学缺失,接着通过对现代儿童教育观和教育心理学的深入分析,尝试建立博物馆儿童教育观,以期能有助于博物馆形成儿童群体的基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正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责任,博物馆是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欧美发达国家都把博物馆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学习基地,儿童是博物馆的主要观众和服务对象。2014年美国约有35000家博物馆,其中儿童博物馆约有300多家。在美国,不仅许多大中城市都有儿童博物馆,而且其他博物馆也都十分重视儿童的博物馆学习,往往都辟有服务儿童的专区(儿童展区或儿童体验学习中心)。参观博  相似文献   

7.
在博物馆分众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南京博物院首次推出原创型博物馆儿童展——"暑期动物‘缘’"。展览利用南京博物院多年来积累的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前置调查了解观众期待与需求,结合"分众分类"和抛锚式教学观念,进行文物、标本选择与互动展项设计,使得"暑期动物‘缘’"展览参观体验多元化,较好地满足了公众通过教育展览获取更多知识的需求。该展览为后续研究和改善博物馆儿童教育展览未来发展模式,提供了较为有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科普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工作,近年来,随着儿童教育心理学及博物馆科普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博物馆针对儿童的科普教育活动也越来越细化,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考虑其生理、心理特点来设计相应的科普教育活动。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对6-12岁儿童科普进行了专门研究,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地质科普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科普成效。  相似文献   

9.
文物类展览是我国博物馆展览的主要类别。博物馆儿童教育的讨论日渐丰富,但以科技自然类展览和儿童博物馆为多,文物类展览一般以设置儿童活动区的形式作为对儿童教育的补充。然而,与文物类展览分离的儿童活动区或许为文物类展览忽略儿童观众的需求提供了有利的借口。据观察,部分博物馆的文物类展览仍将受众定位在文物爱好者和研究者等成人层面,未能为儿童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因此,有必要为文物类展览提高儿童教育意识,设计教育活动等提出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教育是一种审美体验。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一种新思维的审美教育模式,在博物馆的教育实践中利用博物馆教育与儿童美育的互动关系,设计一种生态式艺术教育模式来开展博物馆的儿童教育,提升博物馆教育领域的内涵,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张亮 《大观周刊》2012,(6):287-287
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意)蒙台梭利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博物馆的儿童教育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但是如何提升博物馆儿童学习的质量,是业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多元智能理论为博物馆儿童教育提供了一个提升儿童学习认知能力的全新途径。在构建基于藏品实物的“真实情境”基础上,采用“多元切入点”的活动设计模式,辅之以实践共同体的实践参与模式,使儿童利用获得“直接经验”开发多元智能,将成为博物馆儿童教育从“参与”到“理解”提升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教育是为观众的自主学习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和强化观众的学习行为,并使观众的学习结果与博物馆教育目标相结合的过程。在现代博物馆的经营管理中,教育不仅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也是首要的任务。儿童博物馆作为一有明确的观众和任务导向的特种博物馆,教育扮演的角色与功能尤显重要。要实现儿童博物馆的教育使命即通过特色的展示规划和教育活动,提供一般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初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将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计划。目前大多数博物馆无论是展项风格、互动模式、还是社会教育活动是都已逐步考虑到青少年的需求。但是在学前教育启蒙这一块参与度较少,表现在缺乏对学龄前儿童群体行为的认知;未掌握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不关心学龄前儿童参观的动机和结果;缺乏对学龄前儿童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更极少把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纳入博物馆的固定观众。笔者认为,这是教育界,乃至博物馆界一直以来的薄弱环节,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5.
探究性学习方法作为提升儿童素质的学习方法,与传统教育、启发式教育都有不同之处。本文重点分析了博物馆如何利用自身优势使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进行儿童美育,在分析了目前博物馆界现状及成绩、不足之后,通过介绍、分析笔者亲自操作参与的一个典型案例:首都博物馆与北京三里河第三小学的"博物馆寻美教育活动",总结出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进行博物馆美学教育的心理特点以及探究性学习方法在博物馆儿童美育的应用方法和经验,为业内该领域的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16.
当喧哗争斗使人们的内心充斥着怀疑和失望时,泰戈尔把希望的目光转向孩子。在孩子的生命里,他看到了镇定而纯洁的天性,孩子是他心中的天使。正如意大利的儿童教育学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所说:“儿童就像弥赛亚,他降临到堕落的人间,是为了引导他们返回天国。”  相似文献   

17.
"808档案"的由来 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奠基人与开拓者陈鹤琴,1892年3月5日出生于浙江上虞;在家乡接受最初的教育.后以优异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并于1914年考上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启程赴美前,陈鹤琴还想着学医,就在横渡太平洋的邮船上,他经过深思,觉得"强国必须强种",要挽救积弱的中国,必须从教育人做起,尤其是教育儿童,因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医生是医病的,我是要医人的.我喜欢儿童,儿童也喜欢我,我还是学教育,回去教他们好."陈鹤琴就此立下一生从事的事业宗旨.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人是博物馆的目标观众,博物馆如何开展对儿童、对青少年的教育,如何利用自身的特色和资源——藏品、展品以及作为教育方法的展览来吸引这些观众,成为时下必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当代欧美博物馆在开展未成年教育方面取得了相当的经验,走在世界前列。在以"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为主题的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前夕,我们有必要剖析"他山之石",以敦促我国博物馆更有效地利用其藏品和展品,使其真正走近目标观众,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19.
当前网站获取信息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博物馆作为向公众传播知识的重要文化教育机构,纷纷触网,使得观众足不出门尽览世界各个角落的博物馆。博物馆网站儿童版的出现作为一个新鲜事物,为儿童观众带来福祉,为其享用博物馆资源提供了入口和平台。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博物馆网站儿童版出现的原因以及阐释其存在的作用,希望促成此版本建设的成熟和完善,并使其得到文博工作者以及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并被不断尝试,有助于积累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经验,推动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理论研究,丰富我国博物馆学。  相似文献   

20.
正"博物馆教育"一直是博物馆界的热门议题,特别是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重新定义博物馆,将"教育"提升为博物馆诸多功能之首后~([1]),"博物馆教育"更是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解读,从概念到理念、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推陈出新。与此同时,博物馆教育活动越来越强调受众的"参与性",这也导致了对博物馆教育的解读对象也不再局限于业内人士,普罗大众的感受也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