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瑞士,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一,创新意识深入各行各业;意大利,文艺复兴圣地,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在这样的国家,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在教育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又具有哪些继承与发展国家特色并面向未来教育开拓创新的经验?本文以瑞士科学中心Technorama、卢塞恩交通博物馆、达芬奇国立科技博物馆等瑞士、意大利场馆为例,通过实地考察、交流访谈与资料搜集了解他们的做法,分析他们发展、创新的经验,力求为中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借鉴。全文主要从理念的创新、展陈方式的创新、活动内容的创新、资料来源的创新、设计思路的创新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六个方面进行论述,并结合中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博物馆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博物馆+"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博物馆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博物馆+"概念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和现实背景,是博物馆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协同整合、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对博物馆传统工作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博物馆+"的内涵特征是理念和方法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实现"博物馆+",首要的是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博物馆的运作体系,提升博物馆的供给能力,培育博物馆新的发展动能,做强做大博物馆,发挥博物馆在"博物馆+"中的引领作用。实现"博物馆+"的重点在于"+"的对象选取,通过博物馆+现代科学技术、博物馆+社会组织、博物馆+产业经济、博物馆+乡土文化,最终提升博物馆的职能、优化博物馆的功能,实现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一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普场馆普及科学教育的理念、内涵、方式和渠道在逐渐发生改变。2014年底,由上海市科协组织牵头的第一届上海科普博览会从“科技产品的科普化演绎”这一创新理念框架入手,尝试推进了科普生活与科技产品的民生性融合,初步实现了科技产品与科普服务的互补互融和良性互动。基于上海科博会的启发性思考,本文从科普化演绎视角出发开展博物馆科普教育理念和应用创新研究,指出科普化演绎是借助前沿科技力量融入博物馆科学教育而提供的开放、共享、互惠和创新的科普服务模式。文章试图从博物馆科普教育的新趋势、科普化演绎的概念、科普化演绎的内容、科普化演绎的路径及实施科普化演绎的作用效果等几个方面阐释这一新的科普教育方式,期望能够对今后博物馆开展科学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4.
教育活动是实现科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本文以CiteSpace软件为计量工具,以中国知网和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国内外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外研究在时间发展趋势上具有相似性,新媒体的应用、活动设计与创新以及STEM教育的融入是国内外主要研究热点,但在研究理念、阶段、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技术融合、活动设计创新、观众研究和学习效果研究、馆校合作、展教人员专业化发展是未来研究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二十世纪是西方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众多博物馆学理念与思想迸发的时代。1971年,法国博物馆学家雨果·德·瓦兰(Hugues De Varine)率先提出了"生态博物馆"这一名词。时至今日,生态博物馆概念的提出已经历了近五十年,并在英国、瑞典、加拿大和中国等地生根发展。作为新博物馆运动的产物,生态博物馆不仅是一种博物馆新形式,更是不同于  相似文献   

6.
全国一批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免费开放,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实现了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也带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免费开放遵从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科学发展理念,是在文化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促进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7.
晚清新政时期屡见于文献的"教育博物馆"有其特指对象,几乎皆指陈列世界各地教育用具、教育方法及教育家资料等,主要面向师范院校师生及教育界人士服务的教育行业专题博物馆,而非面向普通大众传播科学常识的机构。《癸卯学制》中要求在师范学校内设立"教育博物馆"的理念,则明显取法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附属教育博物馆的成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然而在实践中,因为种种原因,《癸卯学制》中拟想的教育博物馆始终在中国未能建立,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晚清作为专有名词的"教育博物馆"有其理念渊源和开办宗旨,并非是单纯陈列教育用品而向社会开放的大众机构的通称,明确此点,方能对其历史地位有合乎实际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广西高校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调研和文献研究,对建馆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阐新时代高校博物馆特色建设和创新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和面临的困境,并对困境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结合5G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的出现,提出高校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建议。高校博物馆应利用后发优势,运用数字化新方法,用特色化建设和创新发展新思维,错位互补新策略,适应新时代的新需求,结合"超级连接"新维度,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发挥新功能,探索高校博物馆走上一条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李迎化 《中国博物馆》2002,(3):74-76,79
改革,使中国的博物馆走出象牙之塔,融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之中。陈列设计的理念开始发生深刻的变革,创新思维改变着博物馆陈列的旧格局。新的设计理念紧跟当今社会发展大主题,使陈列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满足公众需求。自然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生态化体现了当代自然博物馆陈列设计改革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借助艺术授权博物馆可将其文化价值转化为博物馆的文化效用和文化创意,实现博物馆文化理念、价值的传播,最终让文物"活起来"。2000年以后,博物馆艺术授权才在中国逐渐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回顾国内外博物馆艺术授权的发展历程与研究成果,本文对博物馆艺术授权的概念及模式、授权流程、保障机制进行了论述,以期为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近些年来,创新逐渐成为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如何让创新引领博物馆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创新策划展览。福建博物院联合7省45家博物馆制作推出"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联展",先后在国内9省16市、国外荷兰、奥地利、英国等18个国家21座城市成功巡展,获得极高评价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正处在博物馆大建设、大发展的时代,可以说,博物馆正在实现"现代化"的转型与变革.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不仅仅是指现代化建筑、高科技没施,而是要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要有高品质的创新运作.它要感悟过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它要引领人类打开历史之门、思想之门、智慧之门!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网络文化是博物馆文化和网络文化整合的产物,其新的特点和功能对新时期人才培养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建设和培育先进的、科学的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博物馆网络文化,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继承创新原则,并采取以下有效策略:高度重视并积极构建和培育博物馆网络文化;提高博物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博物馆网络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整体目标的重要参与者,亟需标准化、制度化、可操作化的科学指导意见。广东省博物馆对国内博物馆节能减排现状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博物馆改扩建或后期技术改造的实际案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探索博物馆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以期我国博物馆更好响应国家政策,群众切实感受到博物馆在发展低碳经济、践行低碳生活中的主动作为,从而积极参与低碳环保生活。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博物馆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是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构建和谐博物馆的机制,提高构建和谐博物馆的能力,实现博物馆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新形势下档案事业如何科学发展指引了方向。档案部门应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狠抓五个"坚持,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发挥独特作用。坚持创新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将创新驱动贯穿档案事业发展全过程,始终坚持意识理念、体制机制、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创  相似文献   

17.
广义的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博物馆、科学工业博物馆和科学中心三种类型,狭义的科学博物馆指其中的科学工业博物馆。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科学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认为近年来中国的科学博物馆事业过于偏重于科学中心的发展,缺失了科学工业博物馆这一类型。本文提出:因科学工业博物馆在展示内容、展示方式上的独特优势,中国的科学博物馆应补上这一课,大力建设科学工业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
南通博物苑诞生于清末,建成之初主要作为新式学校的附属机构而存在,尤其注重科学教育之功能,这不仅与传统的博古收藏不同,也与当下中国主流博物馆宣扬历史文化相异。南通博物苑这种独特的现象发生在清季思想、文化剧烈变动的时代,是西方传教士科学教育实践与中国士大夫教育救国理念相结合的产物,与清末新式教育的改革、发展密切相关。此种类型的博物馆在中国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对于博物馆这一事物在中国的发生、发展能提供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的两大核心可以定位为"人"与"物"。博物馆应该从传统的重"物"向"人""物"并重转变,这一努力方向预示着博物馆工作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博物馆需要调整与完善社会职能,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制度、服务载体和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探究、创新和实践,积极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理查德·桑德尔提出"包容的博物馆"这一概念,博物馆应以包容和凝聚力为个人和社群赋能,为社会平等、创新发展而努力。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各地博物馆被迫闭馆,这给博物馆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带来挑战。即使疫情逐渐受到控制,博物馆得以重新开放,但它们采取在线预约等措施来控制参观人数,令许多公众因为无法进入博物馆而被排除在外。不过,物理空间的关闭并不意味着博物馆工作的停滞,一些始终秉承社会包容理念的博物馆开始尝试开放藏品或资料库、开发新展览模式、开展线上教育活动和公众参与式活动等新方法和新技术,重新与公众建立联系,分散和缓解了疫情给公众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构建新时期的包容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