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李亚男 《新闻世界》2010,(7):148-149
本文基于媒介框架理论,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以新华网为代表的主流网络媒体在2008年9月11日到2008年9月30日之间的"三鹿奶粉事件"报道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主流网络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框架有其自身的特点:网络新闻数量庞大;消息来源有所偏好;新闻报道呈多主题化趋势;新闻发布与更改具有随意性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简要分析了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中不同媒体在获取信息、报道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并就此次事件的报道中各媒体间的互动性特点及意义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关于奶粉“三聚氰胺”的记忆尚未散去,近段时间“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又出现在公众视野,而媒体对此类问题的报道也再次成为各方讨论的热点。随着食品安全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以及大众传媒在当前人们获取信息中作用的日益重要,探讨媒体应如何报道食品安全问题就具有了更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欣 《新闻世界》2010,(3):69-70
本文根据贝斯沃斯和凯莉(Beard sworth,A.& Keil,T.)提出的"典型的食品危机"报道的特征以及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新闻螺旋"的观点,以香港大公报对"三鹿事件"的报道为例,分析和验证媒体关于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特征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欧漫 《新闻前哨》2012,(8):91-91
回访报道就是对曾经报道过的新闻现象或新闻人物,通过选取新的报道角度,重新进行采访的一种报道方式。如《新闻晨报》2010年1月7日刊登的《周正龙称:又在山上看见老虎》、羊城晚报2012年1月25日刊发的《陈贤妹平凡的良心平凡的春节》等。对重大事件的回访报道是媒体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的重要形式之一。纵观近年发生的重大公共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公共事件发生的"突发时效"之内,各方媒体利用卫星传输全程追踪、记者现场直播等先进技术和手段,展现出绝不缺席的本能。无论是"温州动车追尾特大事故",还是广东"小悦悦事件";无论是"拆迁征地补偿"等敏感问题,还是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从红心鸭蛋到多宝鱼、从苏丹红到纸馅包子,一起起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社会不同程度的恐慌。最近发生的毒奶粉事件,更因为涉及到婴幼儿而引起民众前所未有的挞伐。在这次三鹿奶粉事件报道中,媒体都借鉴了以往食品安全事件传播中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三次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量化分析,探寻当前主流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未来如何做好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及时公开信息、反映社会舆论、设置媒体议程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奶粉门"事件入手,以新浪网、人民网、天涯论坛、网易博客四大网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报道数量、信息侧重等特点的分析来探讨我国网络监督的特点与不足。本文认为,政府应不断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而网民则需不断加强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才能使网络监督这把"双刃剑"用到好处,用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张泷予 《新闻世界》2014,(11):112-114
三鹿奶粉事件后中国奶粉市场一直是媒体的关注重点。本文选取《明镜周刊》与《人民日报》对"中国奶粉近况"的报道为样本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报道侧重点、报道视角及报道风格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从三鹿奶粉事件到现在的染色馒头,塑化剂事件,还有广为人知的地沟油。面对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不断加强食品安全工作,食品安全工作成效明显。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方面,完善了标准管理制度,公布实施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管理办法,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6,(22)
本文从媒体这一行动主体出发,以北京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介呈现"作为切入口,对2008-2015年间的北京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体首发报道开展研究;侧重从报道的地方特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议程互动及社交媒体平台会话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传统纸媒和电视媒体仍然是北京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爆料的主要平台,消息来源以公众和媒体曝光为主;新媒体在传统纸媒、电视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持续发酵之后,承担了延续公共讨论的作用,部分社交媒体中的公众讨论呈现了扭转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倾向。公众的话语在社交媒体平台中成为主导议程的主体,通过质疑、反对等方式,扭转了主流媒体对部分报道的议程;对主流媒体的话语权进行争夺。  相似文献   

12.
陈佳芝 《新闻世界》2009,(9):100-101
本文以《南方都市报》《人民日报》和《文汇报》三家报纸2008年9月12目至12月25日间有关“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为分析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探讨国内媒体如何建构“三鹿奶粉”事件。分析资料表明:三家报纸关于“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主要呈现的版面是国内新闻版;报道类型以消息为主;新闻来源以本报和新华社为大宗;最主要的报道主题为事件追踪、解决办法与应对措施和相关社会议题探讨;消息来源的选取仰赖政府单位、相关业者和媒体记者。  相似文献   

13.
李燕飞 《新闻窗》2012,(4):50-50
一、媒体工作者对食品安全报道的“负面”效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立顿”茶叶事件、螺旋藻铅超标事件、“皮鞋酸奶果冻”事件等一系列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在全国引起了高度的关注,民众更是“谈食色变”。  相似文献   

14.
李健 《新闻世界》2011,(11):225-226
从早期的“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到近期的“双汇火腿”事件,我国食品行业频频出现的问题引起广大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极大担忧。尽管事后行业和厂家表示会重视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严肃声明将加强监管,无奈的是,按住葫芦浮起瓢,食品安全事件总是不期而至,层出不穷。在认真分析后,我们能发现每次事件总是延续同一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中国相继经历了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等一系列重大危机事件。在这些非常时刻,媒体以前瞻、快速、准确和人性化的报道,为社会和受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情支持。然而,对这些重大危机事件的报道,媒体也有踯躅不前、处置失当之处。经过2008年的洗礼,媒体更应深刻认识在危机事件中自身所应承担的重要预警责任。  相似文献   

16.
简思达 《大观周刊》2012,(46):80-80
食品安全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要求.但近年来.“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而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往往与监管人员渎职行为密切相关.要遏制食品安全事故高发的态势.首先要遏制监管中的渎职犯罪.而发达国家在长期的食品监管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十分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以三鹿奶粉事件的新闻报道为案例,探讨了议程设置在公共危机事件报道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5,(19)
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公众的注意依赖于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议程设置。那么谁又设置了媒体议程呢?本文采用议程设置理论,以2004年至2013年十间发生的23个食品安全风险事件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市8家报纸的463篇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显示,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中,来自于政府的信息是媒体报道食品安全风险事件的主要信息来源,政府议程可以设置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和态度;在相关食品安全报道中,存在可以设置其他媒体议程的精英媒体。  相似文献   

19.
由“奶粉事件”论无良网络公关的危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远清 《新闻记者》2008,(11):18-22
无良网络公关暗流:随"奶粉事件"浮出水面 9月11日,三鹿等同内多家奶制品企业牛产的奶粉导致多例婴幼儿食用后出现结石病变的"奶粉事件"被主流媒体曝光后,民情激愤,全国上下要求严惩肇事企业的舆论高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在做好患儿救治的同时,抓捕了多名包括企业高管在内的涉案当事人.同时,多名高官引咎辞职.与近年来频发的其他食品安全事件不同的是,这次,同该事件一同浮出水面的,还有无良网络公关的暗流.  相似文献   

20.
2008年9月,"三鹿奶粉事件"以一场食品安全风暴的形式席卷了整个中国,事件最终以无良企业付出高额代价和对高官问责的行政整肃而平复,同时也再次凝聚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切关注。在整个事件中,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