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株洲市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及热岛效应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温度(LST)是研究区域地表能量平衡和资源环境变化的重要参数之一,它是地球系统科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城市热环境和植被覆盖状况相关性研究,对城市绿地规划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研究选择1993年8月25日株洲地区的陆地卫星TM影像,利用单窗算法对LandsatTM热红外波段反演地表温度获得较高的精度。通过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用统计方法对株洲市反演的温度和NDVI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温度与植被水平呈明显负相关,地表温度(LST)高的区域对应NDVI一般都较小,反之亦然。在此基础上运用城市热场变异指数对株洲地区城市热岛效应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热场变异指数能够明显地反映出城市热岛现象。  相似文献   

2.
以郑州市为研究区,采用2001、2008和2015年Landsat遥感影像,分析郑州市地表温度时空变化及其与植被指数的关系.采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反演地表温度,利用ENVI 5.1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在Arc GIS10.2中制出郑州市地表温度图,根据地表温度与NDVI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地表温度与NDVI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在2001、2008和2015年,由于城市扩建,郑州市植被覆盖度降低,NDVI值低的地区面积不断增加;中温区面积逐渐减少,高温区面积逐年增加,大体上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扩散.  相似文献   

3.
植被对于生态环境变化的反应是较为敏感的,研究植被动态变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预警有很大的意义.基于SPOT/VEGETATION NDVI数据,该文获得了内蒙古的空间NDVI分布,分析了自1998年至2008年之间NDVI的变化趋势.并由最大值合成法(MVC),Mann-Kendall检验和Rescaled范围(R/S)分析计算出NDVI时间序列的赫斯特指数.此外,通过叠加分析对研究区域NDVI的未来变化趋势进行判断.主要的研究结果包括:第一,1998年到2008年间,内蒙古的植被变化总体上是稳定的,但数据显示10.16%的植被有显著减少的趋势,它们属于脆弱的草原植被;其次,在空间分布方面,NDVI时间序列存在一定规律,赫斯特指数在西部高,东部低;第三,在低植被覆盖区存在植被减少的现象.其中9.58%的土地开始衰退,这些土壤急切的需要植被的保护和综合的管理.没有人类的干预,这些土地将会出现荒漠化.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2—2010年洞庭湖流域GIMMS NDVI数据及30个气象站点月降水量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和Arcgis空间插值方法,研究洞庭湖流域NDVI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其与降水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生长季多年平均NDVI值空间分布特征呈中部低,西、东和南部高的格局,NDVI和降水空间分布总体具有较大一致性,在流域北部、东部、西北部及中部呈正相关,而流域东北和中南部NDVI值的分布受降水影响较小。(2)过去29年流域NDVI呈波动性增长趋势,夏季NDVI值最大,春季值明显小于夏秋季;NDVI与降水量的同期变化相关性不显著,相关系数为-0.15,与滞后3个月的NDVI相关性最好。(3)流域NDVI变化趋势区域差异较小,整体以增长趋势为主,仅洞庭湖区附近出现降低,与降水的变化趋势分布在流域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利用2001-2010年MODIS-NDVI影像数据及DEM数据,以最大值合成法、均值法、标准差法及回归分析等地图代数统计方法为基础,对陕北黄土高原不同坡度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动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0年间,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年度NDVI值总体呈增加趋势;各季节的NDVI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提升幅度:夏季>秋季>春季>冬季;(2)坡度0-3°地区的NDVI基本保持稳定,3-8°、8-15°、15-25°和>25°四个坡度区的植被覆盖增加,其中坡度15-25°地区的NDVI值增加明显;(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改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以2013年08月11日马鞍山市Landsat 8影像为数据源,利用ENVI软件反演了马鞍山市雨山区和花山区的地表亮度温度,再将地表亮度温度值归一化处理,划分为强绿岛区、绿岛区、正常区、热岛区和强热岛区5个等级.分析了马鞍山市热岛效应空间分布情况,并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裸地与建筑用地指数(NDBBI)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对马鞍山市热岛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马鞍山市热岛效应强的地区位于雨山区沿长江南北向延伸,城市建设用地的地表温度明显高于其他用地;(2)地表温度与NDVI呈负相关,与NDBBI呈正相关;(3)城市化、下垫面变化、工业生产等是造成马鞍山市城市热岛效应强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基于ENVI的阜新山区植被覆盖度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覆盖度是植物群落覆盖地表状况的一个综合量化指标,它及其变化是区域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指示,可为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拟基于阜新地区1995,2004年两景同时期TM影像,利用ENVI软件提取植被指数,根据象元二分原理提取植被覆盖度,再利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植被覆盖度进行分类,获得这两年阜新山区的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发现阜新山区的植被覆盖度有明显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结合GNMMS NDVI数据和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各个生态地理分区NDVI变化特点,对各地理分区内的植被覆被变化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影响进行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率整体呈改善趋势,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北部地区呈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4-2008年珠三角地区的相关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空间滞后模型更适合刻画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珠三角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平均每增加1%,产出弹性将增加19.6%,其中10%来源于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这说明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还能促进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针对长江上游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对地形因子响应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基于MOD17A3HGF和DEM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标准差法、相关系数法、空间统计法等方法,分析了涪江流域2000—202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及其在地形上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涪江流域植被NPP呈现波动性、阶段性.流域NPP均值456.40~664.74 gC·m-2·a-1,增幅为8.25 gC·m-2·a-1,整体NPP水平在增加;(2)植被NPP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上游区是植被NPP高生产力聚集区,下游区是植被NPP低生产力聚集区.(3)流域内植被NPP空间变化以增加区域为主,呈“中波动较多,高低波动较少”的特征,上游区波动程度小于中下游区.(4)年均植被NPP随海拔、地形起伏度、坡度、地表粗糙度的增加先增高后降低,植被NPP对地形因子响应程度为:地形起伏度>坡度>海拔>地表粗糙度>坡向.  相似文献   

11.
基于NDVI植被指数和改进后的像元二分模型,定量估算了福州地区1989年和2000年植被覆盖度,得出植被盖度分级,研究了福州地区1989—200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地区11年间总体植被状况稳定,1989—2000年植被覆盖的总面积增加了98.63km^2,增加的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0.83%;植被覆盖度为80%~100%的类型增加的面积最多,60%~80%的类型减少的面积最多;覆盖度为0~20%的类型变化率最大,为42.9%,覆盖度为60%~80%的类型变化率最小,为9.12%.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处理黄冈市2000~2013年共14年的同时相的MODIS影像,获得其植被覆盖度,并对植被覆盖度进行分级。同时对植被覆盖度进行地形统计和分区统计,较清晰地反映了黄冈市植被覆盖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三维分布状况。研究结果显示:(1)从2000年到2008年黄冈市植被覆盖度处于上升趋势,从2008年到2013年黄冈市植被覆盖度则处于下降趋势,但总体而言黄冈市的植被覆盖度良好;(2)从2000年到2013年黄冈市植被覆盖度变化不明显,上升为主;下降、急剧下降和快速上升的比例很低;(3)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县市主要为:英山县、罗田县、麻城市;植被覆盖较低的县市主要为:黄州区、武穴市、黄梅县。  相似文献   

13.
Environmental impact prediction using remote sensing imag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nvironmental impact prediction is an important step in many environmental studies. A wide variety of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this concern. During this study, remote sensing images were used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prediction in Robatkarim area, Iran, during the years of 2005-2007. It was assumed that environmental impact could be predicted using time series satellite imageries. Natural vegetation cover was chosen as a main environmental element and a case study.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n natural vegetation of the area were investigated considering the changes occurred on the extent of natural vegetation cover and the amount of biomass. Vegetation data,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lasses (as activity factors) within several years were prepared using satellite images. The amount ofbiomass was measured by 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 (SAVI) 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based on satellite images. The resulted biomass estimates were tested by the paired samples t-test metho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average biomass of estimated and control samples at the 5% significance level. Finally, regression models were used for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prediction. All obtained regression models for prediction of impacts on natural vegetation cover show values over 0.9 for bot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R-squar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ed methodology, the prediction models of projects and plans impacts can also be developed for other environmental elements which may be derived using time series remote sensing images.  相似文献   

14.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继发心脏破裂的预测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心脏破裂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情凶险,死亡率高。通过明确心肌梗死后出现心脏破裂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心脏破裂高危人群,有利于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采取干预措施以减少心脏破裂的发生。创新要点:既往缺乏对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继发心脏破裂的系统风险评估,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完善并健全中国多中心的急性心肌梗死数据库,样本总量达到9798例,为国内同类研究中样本量最多。既往的国外文献报道:女性、高龄、心梗后就诊时间延迟、前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等是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在中国人群验证以上危险因素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就诊时血色素下降及白细胞计数的升高与随后发生的心脏破裂密切相关。新的心脏破裂预测因素的发现有利于对心脏破裂更精细化的危险分层,早期识别心脏破裂高危人群。研究方法:建立中国多中心心肌梗死数据库,比较发生心脏破裂与未发生心脏破裂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筛选敏感特异的心脏破裂的独立预测因素。重要结论:中国人群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发生率是1.82%,独立预测因素主要包括:高龄、女性、就诊时静息心率增快、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就诊时间延迟、肾功能不全、贫血与白细胞计数升高。本文第一次提出就诊时贫血状态及白细胞计数的升高时与心脏破裂的发生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5.
人体呼出气溶胶在封闭环境中的分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1.0~10.0μm的呼吸道颗粒物在混合送风、置换送风和地板送风的办公室环境中的浓度空间分布和瞬态演变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小于10.0μm的飞沫在混合送风的房间内几乎是均匀分布的.然而,在置换送风和地板送风中,垂直温度梯度使得小于10.0μm的飞沫在人体呼吸区高度聚集,导致一个较高的浓度水平,因此室内人员被感染的概率比较高.由咳嗽或者打喷嚏产生的飞沫在置换和地板送风中的稀释(浓度衰减)比在混合送风中慢,这是因为置换和地板送风中人体呼吸区的风速比较小,飞沫在此聚集,不易被气流携带排出室内空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用不同浓度的乙醇一次性灌胃-1h后大鼠下丘脑、纹状体以及海马内内源性阿片肽即:β-内啡肽(β-endorphine,β-EP),甲硫脑啡肽(met—enkephalin,MENK)、亮脑啡肽(leu—enkephalin,LENK)和强啡肽A(dynorphin A,Dyn A)含量的变化,并记录大鼠血中乙醇浓度及其痛阂的改变,以探讨乙醇的中枢作用机制与内源性阿片肽的关系。方法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分别用25.6%(v/v)和51.3%(v/v)的乙醇溶液按10ml/kg一次性灌胃,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结果急性摄入乙醇后,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大鼠痛阂值均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组大鼠β-EP和MENK的含量在下丘脑内明显增高(P〈0.01或P〈0.05).高浓度组大鼠β-EP,MENK,LENK在下丘脑、纹状体和海马内含量均显著增高(P〈0.01),DynA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急性摄入乙醇可引起脑内源性阿片肽含量的增加,这可能是导致乙醇急性灌胃后大鼠痛阈值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基于岷江流域近52年(1961-2012)的径流与气象数据,采用线性回归、非参数检验(Mann-Kendall法)、Morlet小波变换、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岷江流域径流、气温、降水等主要水文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近52年来岷江流域年平均气温总体呈明显增长趋势,年均降水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均气温以0.15℃/10 a的速率增加,年均降水量以20.18 mm/10 a的速率减少,区域气候的暖干化趋势明显.(2)岷江流域多年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20.38×108m3/10 a,流域径流量在1968年左右出现减少突变,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径流量增加,1993年左右又发生一次减少突变,径流显著减少.(3)通过对年径流量序列进行Morlet小波转换分析发现,岷江流域径流量主要存在69 a的年际周期、17 a和28 a的年代际周期,径流量总体特征是向干枯化趋势发展.(4)通过年径流量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分析发现,区域降水量是影响岷江流域径流减少的主导因子,在该流域降水量减小的背景下,气温升高进一步加剧了流域径流量的减小;流域径流对暖干气候的响应表现为径流量减少.  相似文献   

18.
选取四川盆地19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0年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逐日观测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气候倾向率和年代际变化的方法,对近40年来四川盆地气温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从年平均气温来看,三种气温的年平均值,四川盆地都以增温的趋势为主,增幅分别是0.027℃/10a、0.007℃/10a和0.036℃/10a,最低气温增幅大于最高气温.(2)在20世纪60、70年代气温逐渐降低,80年代是气温的低值区,80年代后期气温逐渐升高,90年代升温明显;而降水60、70年代降水量较多,但已经出现了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80年代至90年代降水量减少.(3)从季平均气温来看,春夏季三种气温呈下降趋势,其中季平均气温的下降幅度最大为-0.08℃/10a;秋冬季三种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中季平均最高气温的增幅最大为0.15℃/10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