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红楼梦》及其它经典名著的兴趣,了解《红楼梦》的大致内容。2.探究阅读《红楼梦》的方法。3.了解《红楼梦》的思想,理解当下语境下阅读《红楼梦》的意义,感受《红楼梦》恒久的艺术魅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探究阅读《红楼梦》的方法。教学难点:如何从《红楼梦》所写的琐细小事中了解其丰富的意蕴,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品读《红楼梦》,感悟《红楼梦》。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在《红楼梦》研究中“政治历史小说”一词风靡一时。如“《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是描写阶级斗争的书”(李希凡:1974年重印的《红楼梦》一书序言);“按照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来分析,《红楼梦》所表现的是以阶级斗争为内容的政治主题,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孙文光:《坚持用阶级观点研究〈红楼梦〉》。原载《红旗》杂志1973年第11期);“《红楼梦》是一部政治性很强、艺术性很高的政治历史小说”(陈熙中、故经之、侯忠义:《〈红楼梦〉——形象的封建社会没落史》。原载1973年9月22日《北京日报》);等等,不胜枚举。最近,北大中文系编的《中国小说史》第十  相似文献   

4.
谈《红楼梦》中熟语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学巨,在使用语言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本试图从《红楼梦》熟语的使用方式、《红楼梦》熟语的修辞方式、《红楼梦》熟语的艺术效果三方面来谈谈《红楼梦》中熟语的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5.
古典文献与实际调查表明,南京江宁与曹雪芹家族及《红楼梦》创作有着密切关系。曹上村的《红楼梦》故事采风及花塘村农民的《红楼梦》研究,以及当地有关曹雪芹家族的民间传说,作为一种后《红楼梦》文化现象,很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纪念高鹗,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地认识他和程伟元整理的120本《红楼梦》;正确地向国内外和我们的子孙宣传、传承“国宝”程高本《红楼梦》.俞平伯晚年两次对自己研究《红楼梦》的反思,对学界正确认识程高本《红楼梦》极端重要.程伟元、高鹗整理《红楼梦》从目的到方法都是正确地,无可指责.程本前八十回和庚辰本的优劣与正确传承、保全《红楼梦》是两个完全不同层面的问题.用庚辰本替代和肢解程本《红楼梦》是不妥当的.应该重新组织专家力量注释、校对一部优秀的程本《红楼梦》以作普及、传世本《红楼梦》.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民族作家,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尤其对《红楼梦》更为喜爱和推崇。老舍的红学观主要体现在老舍对《红楼梦》的接受与认识中,老舍积极倡导阅读《红楼梦》,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古典文学名著。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一部公认的谜书,原著散失、作者身价、时空描写、人物命运等,至今都是令古今读者探索不尽的无底谜。这一年来,随着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揭秘《红楼梦》节目的播出,在文化界掀起一股锐不可当的“秦学”风潮。不论刘心武是在“忽悠”《红楼梦》还是在“解读”《红楼梦》,他的一个主要论点还是很值得注意的:研究《红楼梦》应该从秦可卿入手,《红楼梦》中最大的一个谜是秦可卿! 作为原著和译本比照阅读的读者,我们是否可以把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给予后代作家丰厚的滋养.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巨匠茅盾,深深接受了《红楼梦》的艺术熏陶,并在其传世名著《子夜》中,灵活借鉴、运用了《红楼梦》的若干写作艺术手法.可贵的是,茅盾并非对《红楼梦》进行机械的照搬与模仿,而是将其创作经验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因此,两者在某些地方处于“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一、《子夜》对《红楼梦》结构艺术的借鉴《子夜》对《红楼梦》最重要的借鉴,是在小说的宏观结构方面.我们知道,《红楼梦》以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作为全书的艺术纲领.通过宝玉遇见警幻仙姑,翻阅“薄命司”中所陈图册,以及聆听仙女们演唱的“红楼梦”曲调,点出小说的主人公并暗示了他们的命运,勾勒了小说情节的基本发展趋势.因此,第五回对于全书来说讲,起着一种提纲挚领的作用.换言之,《红楼梦》通过某个中心情节,用一组相  相似文献   

10.
考察秦可卿故事创作过程,从《风月宝鉴》起,经过《石头记》《红楼梦传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至《红楼梦》为止,对整个今本《红楼梦》创作过程加以考证,以期对后生研究《红楼梦》创作问题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正> 找不出另一部文学作品,象《红楼梦》一样,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如此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也找不出另一部文学作品,象《红楼梦》一样,引来了这么多人的研究和探讨。远的且不说,在中国现代红学史上,有一个颇为有趣而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不少在创作上很有成就的小说家,都对《红楼梦》稔熟于心,深入研究。他们不仅从《红楼梦》中获得小说创作的有益借鉴,而且凭借着对《红楼梦》的熟悉和热爱,对小说艺术规律的把握和精通,写下了关于《红楼梦》小说艺术的真知灼见,精语妙论。现代文学巨匠茅盾,便是这些作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对《红楼梦》是反复认真地研读过的。据茅盾的一位友人记载,茅盾熟读《红楼梦》到能够背诵的地步。当年,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长篇小说,写成于清朝中期,《红楼梦》书内提及的书名还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一书著作于清朝晚期,是作者曹雪芹出于对当时社会形态的现实主义描写的一本巨著,它的出现打破了一直以来小说写作的创作思想和写作文风,开创了写实主义的小说文风,而《红楼梦》的意义不仅仅停滞于此,现代文学研究者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并形成以红楼梦为研究中心的红学,《红楼梦》的核心思想颠覆了在男权的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本文从《红楼梦》中的女性观念的视角入手进行分析,体验深层次的《红楼梦》.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近几年来研究《红楼梦》做一个阶段性的小结。首先,《红楼梦》的作者是李鼐,笔名脂砚斋,晚年曾用名于景廉。其次,研究《红楼梦》不仅需要思想解放,更需要树立与贯彻改革开放的理念。比如版本的研究就不能只将眼光盯在国内,《红楼梦》的手抄本及刻本在世界各地都有流传及收藏,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红楼梦》开头一段文字,是作者的自序。  相似文献   

15.
1921至1922年间,胡适和俞平伯先生相继提出了:《红楼梦》为曹雪芹自传性小说,曹雪芹就是贾宝玉的见解(见胡适《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红楼梦辨》)。后来,这种观点遭到了好些红学专家的反对。他们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当时现实阶级斗争的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把这么一部破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是明中叶产生的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红楼梦》是清前期问世的一部现实主义人情小说.乍看起来,两部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细细研究、慢慢品味、认真比较之后,却发现两书有许多被人们忽视的共通处.无怪清人张新之说:“《红楼梦》脱胎在《西游记》,借径在《金瓶梅》”(《红楼梦卷》第154页).“脱胎者”,是说《红楼梦》是由《西游记》孕育变化而产生的;用今天的话说,即《红楼梦》的创作,在许多地方是借鉴和继承了《西游记》的优良传统,并发展了这些传统,从而使《红楼梦》成为登峰造极”的旷世杰作.现对两书作一比较,以求教于先学.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既可以用自己的观点、经验解释《红楼梦》,也可以用《红楼梦》的故事、见解来解读自己的经验、观点。我们如果只是谈自己的创作显得狭窄了一点。在这里说明一下,《红楼梦》与中国文化,其实《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谈《红楼梦》就是谈中国文化,《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毛泽东主席曾经有一句名言:中国有什么呢?中国有悠久的历史,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众多的人口,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红楼梦》是汉语言文学的一朵奇葩,《红楼梦》是曹雪芹用生命铸成的舍利。如何品味这一文学大餐?怎样打开这座艺术的宝库?高中语文课中,编者打破章回结构,根据故事的完整性要求,选了《林黛玉进贾府》一篇。这是有着极其深刻的思考的。学好《林黛玉进贾府》,就等于掌握了一把进入《红楼梦》这座艺术宝库大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地位不仅在中国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可,即便是国际上,《红楼梦》也是一部具有很强影响了的人情小说作品,也正是因为《红楼梦》所具有的自身魅力和艺术成就,它被演绎出了多个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例如:最为金典的1987版《红楼梦》、2010版的《新红楼梦》等,这些作品虽然在其表现形式上存在着这一定的差异,但这同时也反应出了《红楼梦》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国内广为通行的《红楼梦》,主要有两种版本,一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五十年代出版的、以程乙本为底本的《红楼梦》百二十回本(以下简称“原通行本”);一为人民文学出版社于一九八二年出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以庚辰本《石头记》为底本整理的《红楼梦》,即庚辰本接以程甲本后四十回的新校注本(以下简称“新校本”)。前者已成为广大读者爱不释手的藏书,后者为广大《红楼梦》研究工作者所珍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