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第五代新锐导演张艺谋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含蓄内敛的人生态度及其对社会生活的积极观照,为我们呈现了《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一系列展现女性生存境地的影片。前三部影片中,张艺谋着力突出了女性真切而又震撼的心灵世界,凸现了女性悲剧命运的必然,让观影者在欷歔不已中感受到张氏电影那特有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2.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具有史诗气概的伟大悲剧。本通过对主人公葛利高里的人生悲剧和爱情悲剧的分析,挖掘出其悲剧意识的深刻根源。  相似文献   

3.
谈《史记》的悲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是位杰出的史学家,其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写了众多的悲剧人物,在其身上作者将自己的人生悲剧与儒道两家的生命意识,相互融合,孕育了超越生命价值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4.
《影》是张艺谋对自己电影风格的一次颠覆和超越。电影用水墨色彩呈现出传统中国国画恬淡冷峻、写意抒怀的风格,"中国故事"完成了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表达"。全片用古典悲剧的风格对古代王权进行新的探讨,实现了导演个人历史思考的完整表达。虽然《影》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无论是对张艺谋本人还是对中国电影,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现代悲剧美学理论观照北宋词可知,北宋词抒写了悲剧意识,折射出悲剧精神,是词人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的载体。其悲剧意识主要有三种范型,即词人的生命悲剧意识、词体的生存悲剧意识、词学主体的情感悲剧意识;其悲剧精神主要有两重内涵,即鲜明的抗争精神、与现实社会相矛盾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哈姆莱特》中的悲剧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作所用来表现作品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段,具有象征性与暗示性。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满了意象,《哈姆莱特》是其一部最名的悲剧作品,其中意象丰富。本对《哈姆莱特》中的几个重要的描写环境的和描写人物的悲剧意象进行了分析,这些意象深刻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渲染了悲剧氛围,从而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人性的悲哀,让读深深体会到一种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7.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具有史诗气概的伟大悲剧。本文通过对主人公葛利高里的人生悲剧和爱情悲剧的分析,挖掘出其悲剧意识的深刻根源。  相似文献   

8.
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描写了女主人公在其女性意识觉醒后的大胆叛逆和悲剧结局,是一部典型的女权主义文学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反抗父权制中心文化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鲍辉 《林区教学》2013,(2):69-70
一些学者往往以西方的悲剧或是悲剧理论来评论东方的悲剧,更有甚者,得出东方缺少悲剧或是无悲剧的结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以及日本巨著《源氏物语》中体现的悲剧精神是西方悲剧中所无法比拟的。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同属于东方悲剧的两部著作在主题思想上﹑人物形象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在此由于篇幅限制对这部分不做赘述。可是另外,由于文化土壤以及民族性格的差异,使其在悲剧意识上的体现也出现很多不同之处。文中主要从两部著作中对悲剧意识的描写中来探讨比较中日民族在悲剧美学意识上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
《滁州学院学报》2015,(6):31-34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和《另一种妇女生活》分别是美国南方代表作家福克纳和先锋派代表作家苏童对女性的解读。笔者从中西小说的悲剧意识这一角度对这两部作品做了比较研究,分析了中西小说悲剧意识的异同后发现:其相同点为中西悲剧意识本质内涵相同、悲剧人物性格缺陷相同和悲剧性结局相同;不同点为冲突根源不同和冲突处理不同。对读者理解中西小说女性悲剧以及中西小说悲剧意识的异同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白鲸》是美国文艺复兴时期一部史诗般的文学巨著和璀璨明珠,展示的是亚哈船长为复仇而捕杀白鲸,最后人鲸共亡的悲剧。悲剧是世界文学最重要的母题之一。通过纵览世界悲剧文学的特点。阐述美国悲剧文学作品的特色,可以反映出关国个人中心主义意识向帝国扩张主义意识的过渡与转变中的民族悲剧。  相似文献   

12.
《天边外》和《边城》是20世纪初有影响的两部悲剧作品,虽然其文体及文化传统和悲剧处理不同,但主题,结构、悲剧走向和现代悲剧意识却惊人契合。在这两种悲剧,可以看到现代悲剧关注时代,关注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的走向,它不再简单的是善与恶的冲突结果,而是多种力量的悲剧结合,尤其是善与善力量间必然的较量和冲突,随着生命不确定感的增强,这种现代悲剧的必然性开始以更丰富的文学手段自我表现着。  相似文献   

13.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举世公认的史诗性悲剧。其强烈的悲剧意识源于作家对社会、历史、人民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伟大小说家,菲茨杰拉德为美国文学创造了丰富的财富。其悲剧意识源于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个人生活经历。本文从分析菲茨杰拉德和他的三部重要小说《人间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及《夜色温柔》入手,揭示其悲剧意识的形成和体现,以期对他的悲剧意识进行全面的思考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论北宋词的审美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词具有浓郁的审美悲剧意识,其生存样态包括词人的生命悲剧意识,词体的生存悲剧意识,词学主体的情感悲剧意识,产生这种审美悲剧意识,主要是时代悲剧心理,词体对悲情的宣泄功能,悲音为美的美学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美戏剧史上的代表作家,奥尼尔与曹禺在其戏剧创作中都体现了女性悲剧意识。以两位剧作家的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为切入点,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孕育女性悲剧意识的土壤,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女性悲剧意识在两位剧作家创作中的不同诠释等几方面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讨他们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而拓宽奥尼尔与曹禺作品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是一位自觉追求悲剧美的作家,她的小说中充满了强烈的悲剧意识。其作品不仅展示了人的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而且还揭示了这种人生悲剧性的根源。她的悲剧意识是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的,与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她的悲剧意识是个人与时代的偶然与必然的结合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占相当比重的人物传记可当悲剧文学作品视之,在中国悲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继承了中国古老神话的悲剧精神,吸收了先秦散文的悲剧素材,发展了屈原悲诗的抒情特点。《史记》之后我国大量的悲剧文学作品,无论从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还是从悲剧审美艺术上都受到《史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穆时英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描述了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透过热闹的外表、穿过华丽的语言,我们不难发现穆时英小说弥漫的悲剧意识和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意识,既具有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普遍性,也渗透着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这种悲剧的色彩,不仅是他小说的艺术风格,也是他人生的写照,使他个性性格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清代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作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其悲剧表现手法在中国悲剧史上独树一帜;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则是历来为学界所公认的大悲剧。引人注意的是这两部悲剧都是典型的社会悲剧,都塑造了富于反抗意识的主人公形象,可对悲剧结局的表现却完全不同。文章以这两部悲剧为例,试图对其悲剧结局表现方式进行分析,并从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探索形成两者之间这样一种表现差异的原因;从而说明不同民族对悲剧的理解及表现方式存在差异性,对不同民族的悲剧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概而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