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屠格涅夫的爱情故事中,女性人物设置呈现为"茨冈女人"与"纯洁天使"的对立,在爱情的"竞争"中,前者总是"打败"后者。这种人物对立原则,有时体现为两个人物共时的并置,有时又体现为主人公历时的心理转变,而在根本上,它隐喻着屠格涅夫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2.
在屠格涅夫的爱情故事中,女性人物设置呈现为“茨冈女人”与“纯洁天使”的对立,在爱情的“竞争”中,前者总是“打败”后者。这种人物对立原则,有时体现为两个人物共时的并置,有时又体现为主人公历时的心理转变,而在根本上,它隐喻着屠格涅夫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3.
屠格涅夫"多余人"形象对中国新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的产生具有启迪作用。文章从屠格涅夫对郁达夫的影响以及两人气质的相似性出发,来对主人公罗亭和郁达夫小说《沉沦》的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探讨他们的悲剧命运的相似性和不同特征。最后进一步思考对"多余人"和"零余者"研究分析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表面的社会诉求下,《父与子》潜藏着一个"爱情奴役"主题。在屠格涅夫看来,不管是"文雅"、软弱无用的"父辈",还是坚强、"否定一切"的"子辈",在君临一切而又神秘不可知的爱情面前,都逃不脱被奴役的宿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现行"专升本"管理改革可能带来的冲突与利弊得失的反思,本文认为,对政策制定采取谨慎客观的态度,实现政策的科学化、理性化、规范化与民主化应是当前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发展方向与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6.
正课堂教学需要好的"预设",更需要精彩的动态生成。精心预设,促进生成,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1在纠错中生成精彩教学过程中的很多变化情况和因素是无法事先"约定"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郁达夫深受屠格涅夫的影响。他的小说在反映社会现实、人物塑造等方面与屠格涅夫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由于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两人创作风格的不同,他们小说中的人物在反抗社会的方式上也有明显的差异;郁达夫重视以心理冲突表现人物的反抗意识;屠格涅夫则更注重情感与行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屠格涅夫作为戏剧家在俄罗斯戏剧史上的独特地位;分析了屠格涅夫的“社会风俗喜剧”在题材和形式上的特点;探讨了他的“抒情心理剧”的创新意义和艺术表现上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肯定了他对俄罗斯戏剧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学生的求知激情与课堂教学效果直接相关。创设"激情"洋溢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活力,而且能够调动同学们的参与意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方式、方法以及师生互动等方面对创设激情课程进行简单的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不知之知"思想和苏格拉底"自知无知"思想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差异,同时又有相通之处:两者都体现出真实诚恳的态度,阐释出自知之明的德性以及折射出生命本体的智慧。在物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过多地去追求经济上的财富,很少审视自己内心的德性。人们只有内心世界达到充实与净化状态,其精神境界才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屠格涅夫以善于描写爱情著称于世,他的小说生动感人地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却无一例外地让爱情走向悲剧性的结局。屠格涅夫本人的生活及爱情经历,使他认为爱情不可捉摸、个人在生活中不可能找到幸福。他对爱情悲剧的描写一方面来自于他的爱情观,另一方面也是揭示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阿霞>中的爱情描写是屠格涅夫关于社会理想的一个文化隐喻.小说主人公N先生的恓惶爱情,反映了具有西欧和本民族文化双重视野的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对民族前途何去何从的忧虑,同时也是其身份挣扎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屠格涅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多限于对其中某一位作家的本体研究,偶有比较,却不言其同。而在俄罗斯,这一对研究仍相对鲜见。其实,屠格涅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着长期深刻,且互为影响的文学关系。作家在创作中所选取的艺术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对历史与人的认知。屠氏的“隐蔽心理学”隐含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公开”,而陀氏的“公开心理学”更不乏屠格涅夫式的“隐蔽”。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人鬼狐仙的女性形象入手,将鲜活艳丽、风情万种的人狐仙鬼进行分类、剖析,并从女性审美、婚恋角度,探讨了蒲松龄独特的讲究才智美、提倡真性情,主张 恋爱自由、强调男女平等进步的女性观。这里,对作者的进步思想给予认可、赞扬,对作者的封建士大夫思想作出鞭挞、批判,挖掘了蒲氏女性观产生的根源及社会影响,给予客观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5.
《诗经》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其中的婚恋诗更是多角度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婚恋风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婚所反映的只是社会对婚姻本身的期待,所突出的也只是伦理和政治的意义;非礼仪的“婚会”是对正规聘婚的补充和完善,显示出周人对增加人口的强烈渴求;媵嫁婚是多婚或群婚制的残余形态,它的实行是周代现实政治的需要。此外,自由恋爱和抢婚习俗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反映出周礼对原始婚恋风俗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有时,两部年代不同、风格迥异的作品给人相似的艺术感受,把它们进行比较, 探究其中异同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家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握不同作家的艺 术特点。本文以屠格涅夫的《阿霞》和亨利·詹姆斯的《丛林猛兽》为例从构思布局的相似,发 现詹姆斯对屠格涅夫小说艺术的推崇,看到作家之间存在的影响;从人物类型,所处的时代、 社会,作家的体验认识、艺术风格特点等方面,说明这两部作品的不同缘自时代、社会和作 家的心。  相似文献   

17.
池田大作多部著作和众多的演讲、座谈文献中都涉及他对恋爱、婚姻的独特看法和主张,值得我们来探讨和学习。他坚持恋爱与婚姻不可分割,主张在恋爱中塑造自己、培育自己,并且告诫青年人对于结婚不应操之过急。对于幸福的婚姻,他提出了几点必备要素让我们去推敲、实践。对离婚这一敏感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牡丹亭》之"情"独特缘于一梦,并由"梦中情"发端,历经"人鬼情",最后却又回归到"人间情"。"至情"支持并鼓舞了他们将这番穿越生死的历程进行到底。它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类执着地追求自由、理想、幸福的讴歌,历来为人称道。作为人性中天然的美好的情愫,对"情"的追求乃是人的正当情感。而只有认识了自我主体和生存的环境,且能为了理想而不畏生死的考验,方能营造出"有情"世界。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神话般的人物。她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传奇般的故事,而且是离奇故事背后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张爱玲的小说除了苍凉,更多的是缺憾,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找不到完美。文章试从三个方面论述张爱玲小说中的“残缺性”:家庭的残缺、爱情的残缺和人性的残缺,并指出了残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