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教学美是审美潜能与美的潜因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一种能引起师生心灵愉悦的和谐状态。这种和谐状态首先是审美客体中的多种因素之间的和谐,这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大的和谐,即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诸因素的大和谐。这样,体育教学美才显示出来。但是.体育教学美的最终出现只能是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主客体离开了任何一方,和谐—美就无法产生。  相似文献   

2.
“美不完全在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她是心物婚媾后的婴儿。”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这一精辟的观点正说明:美就是具有审美潜能的主体与具备美的潜因的客体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引起心灵愉悦的主客间的和谐状态。美的形成须有两大要素:美的潜能和美的潜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决定意识,因而美的根源也就来自客观的美的潜因;而人的意识对  相似文献   

3.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感染人以达到教育目的。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以美的事物的自身的魅力,激发人们的情感,来满足受教育者对美的渴求的心理需要。美育基于教育学的理论,完成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和谐统一,还基于心理学的理论,完成理智与意志的结合,达到以情感为中心的感知、理解、想象等的和谐统一。美是审美潜能与美的潜因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一种能引起心灵愉悦的和谐状态。它既有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等诸因素的和谐,也有物质之间的和谐,精神之间的和谐,还有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和谐,没有和谐也就没有了美。英语课堂教学美是具有审美潜能的师生与具有美的潜因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一种能引起师生心灵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美,是具有审美潜能的师生与具有美的潜因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一种能引起师生心灵的愉快的和谐状态。它是教师创造性教学并引导学生积极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作为培养人的教育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认知活动过程,而且也是教师和学生的审美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活动过程。具有审美潜能的师生与具有美的潜因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相互作用达到和谐圆满的境界,从而引起审美主体的心灵愉悦的状态,无论对于学生感情的陶冶还是智力的发展都有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所谓课堂教学美,是指具有审美潜能的师生与具有美的潜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一种能引起师生心灵愉快的和谐状态,就是在教学中运用美的方法和手段,借助语言、案例、情境等素材,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美的艺术、美的生活、美的创造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成为学生欣赏美、体验美、享受美的过程,在轻松愉快、积极向上、幸福踏实的良好心态中学习知识,获得能力,从而提高教学实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是对青少年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有一个和谐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对审美客体移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审美教育要使学生具备认识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美、追求美、再现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8.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使学生认识美的本质、价值,正确引导学生去感知美、鉴赏美、表达美呢?一、创设意境,感知美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一心理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知美是美育过程的起点。儿童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可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直接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朗读唐诗 ,巧析作者所描绘的“一花一草 ,一鸟一兽” ,深刻领悟诗中所寄寓的美学价值 ,既能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又能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美的熏陶 ,从而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下面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一、朗读唐诗 ,感受音乐美 ,想像色彩美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审美直觉的最有效办法是“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和听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唐诗 ,会自然进入审美的感知过程 ,产生美的愉悦 ,达到一种美的和谐。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文献   

10.
所谓审美教育 ,又称美感教育 ,即美育 ,是通过审美实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使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其作用在于使人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以美的方式感受、认识世界并改造社会 ,从而促进鲜活个性的张扬与发展 ,达到净化心灵、升化情感的目的。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 ?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一、借助文本客体感知艺术美审美教育属美学范围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审美。高中语文教材中 ,大量的文学作品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审美客体。这些审美客体既有美的特质 ,也有滑稽的事物及具有…  相似文献   

11.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是美术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素养形成的重要支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感知美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它是人的各种感官对事物美的因素直接、迅速的感应,并形成愉悦的心理体验。只有具备敏锐的感知美的能力,才能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产生一种感受和感动,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思维、审美想象以及美的创造活动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12.
审美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心理活动,审美教育也被称为美感教育,把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作为基本的内容。有效运用审美实践活动,能够有意识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进一步培养其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审美活动中,学生是审美主体,语文课文中美的因素是审美客体,其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欣赏、感知和相应评价。  相似文献   

13.
美对于青少年学生具有特殊的诱惑力和吸引力。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怎样渗透美育,笔者认为应有意识地把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优秀的语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同时,应开拓教学思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创造语文教学过程的美,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提高学生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惟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逐一分析文本的教学思想,大大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悟和体验,使他们不能从整体上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的局面,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数学美是一种科学美,它主要表现在简单美、和谐美、对称美、相似美和奇异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受、鉴别、欣赏数学美和创造数学美的意识和能力,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审美的对象,教学美不美,直接地影响着学生对教育客体美的接受,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主体美和客体美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充分地传达教育教学的审美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学美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过程美,教学内容美,教师教态美,教学节奏美。  相似文献   

17.
作为审美对象即客体,物理学是美的,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就需要作为环境因素之一的教师的引导,如果主体被作为客体的物理学的美所吸引而产生愉悦,这就是美,这会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使物理教学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8.
刘虎 《中学文科》2009,(8):77-78
作为审美对象即客体,物理学是美的,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就需要作为环境因素之一的教师的引导,如果主体被作为客体的物理学的美所吸引而产生愉悦,这就是美,这会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使物理教学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9.
<正>“审美语用”是一种教学取向,也是一种教学形态。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学习语用,在学习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体会语文之美。教材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充分挖掘潜藏在教材里的逻辑思维点,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从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厘清各项语文元素间的逻辑关系,遵循美的规律,按照美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语用。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文质兼美,皆是作者体验生活,抒发性灵之作,有着极强的可读可感性,这些文章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灵动活跃中透出很浓的人文意识,也极大地刺激着人内心隐秘的世界,激发人潜意识的审美愉悦。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官,使学生自主地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理解美的价值,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最终获得审美愉悦。一、老师形象和人格完美结合的魅力,会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德国著名数学家魏尔说:“我的工作总是把美和真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但是当我必须两者择一时,方才通常选择美。”对于一个语文教师而言,更应把这种美传递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既是审美者,同时又是一个审美对象,学生喜欢某种学科某种程度上潜意识来源于对老师的喜欢,老师的形象人格最容易给学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因而,美并不仅仅存在于文本中,老师的衣着朴素、落落大方、言谈举止、温文尔雅、语言丰富、幽默机智,本身就蕴含着无尽的美,对学生有着很强的感染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注意仪容仪表,光明磊落、品德纯厚,对学生充满关爱、满腔热情、遍洒教学,无形中使学生有一种如沐春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