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位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因为教学效果不佳,而落得"只有几篇文章!"的下场;一位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教师,因为没有上档次的教研成果,而落得职称评聘八年抗战也不能取胜的结果;能研的不能教,能教的不能研,已经成为学校中的一种怪现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在管理中怎样帮助教师打破"研"和"教"之间的壁垒,促使教师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位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因为教学效果不佳,而落得"只有几篇文章!"的下场;一位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教师,因为没有上档次的教研成果,而落得职称评聘八年抗战也不能取胜的结果;能研的不能教,能教的不能研,已经成为学校中的一种怪现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在管理中怎样帮助教师打破"研"和"教"之间的壁垒,促使教师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位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因为教学效果不佳,而落得"只有几篇文章!"的下场;一位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教师,因为没有上档次的教研成果,而落得职称评聘八年抗战也不能取胜的结果;能研的不能教,能教的不能研,已经成为学校中的一种怪现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在管理中怎样帮助教师打破"研"和"教"之间的壁垒,促使教师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位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因为教学效果不佳,而落得"只有几篇文章!"的下场;一位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教师,因为没有上档次的教研成果,而落得职称评聘八年抗战也不能取胜的结果;能研的不能教,能教的不能研,已经成为学校中的一种怪现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在管理中怎样帮助教师打破"研"和"教"之间的壁垒,促使教师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位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因为教学效果不佳,而落得"只有几篇文章!"的下场;一位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教师,因为没有上档次的教研成果,而落得职称评聘八年抗战也不能取胜的结果;能研的不能教,能教的不能研,已经成为学校中的一种怪现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在管理中怎样帮助教师打破"研"和"教"之间的壁垒,促使教师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学与教研是教师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没有教研的教学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纵然"硕果"累累却外强中干;没有教学的教研犹如纸上谈兵,纵然"成果"辉煌却徒有其名。二者对于教师来说缺一不可,那么学校如何才能使教师做到"鱼与熊掌"二者兼得呢?那就是以师为本,抓住内涵,扩展外延,内外兼顾,促进教师及学校"教"与"研"的双重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1年以来,我校坚持“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最好的教育和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抓好常规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做到“科研促教,以质立校”,学校教研教改工作成绩显著,并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管理模式,实现了“教学工作质量化”的管理目标。在抓好常规,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我校根据年轻教师多、部分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的实际,在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的同时,重视抓好校本教研工作。主要通过抓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来推动校本教研的开展。为促使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我们要求教师把自我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进行课前、…  相似文献   

8.
顾名思义,教研包括“教”和“研”,在教育教学中要将“教”和“研”有机结合起来。脱离于具体“教学”实践的“科研”,其犹如空中楼阁,缥缈迷离;游离于理论科“研”基础的“教”学,其犹如无源之水,断流枯竭。由此可见,学校要创造条件,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打破“教”和“研”之间的壁垒,使教师在“教”和“研”上得到均衡、和谐、有序发展,因此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要做到“以教立研,以研促教”。  相似文献   

9.
一位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因为教学效果不佳,而落得"只有几篇文章!"的下场;一位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教师,因为没有上档次的教研成果,而落得职称评聘八年抗战也不能取胜的结果;能研的不能教,能教的不能研,已经成为学校中的一种怪现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在管理中怎样帮助教师打破"研"和"教"之间的壁垒,促使教师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位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因为教学效果不佳,而落得"只有几篇文章!"的下场;一位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教师,因为没有上档次的教研成果,而落得职称评聘八年抗战也不能取胜的结果;能研的不能教,能教的不能研,已经成为学校中的一种怪现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在管理中怎样帮助教师打破"研"和"教"之间的壁垒,促使教师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之所以出现教研分家的这种怪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学校在管理中把教与研分家了,有的学校的教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分成了两个部门,各自为政,这样,必然导致两个极端,学校管理分家,教师自然也分家,或者为了发表文章,整天泡在各种论坛上,寻求信息,学习技巧,于是文章频频发表;或者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整天泡在作业堆里,练习题中,于是教学质量名列前茅.假如我们在管理中能够把教与研融为-体,让鱼和熊掌兼得,那么,教与研就能互相促进,共同提升,真正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2.
之所以出现教研分家的这种怪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学校在管理中把教与研分家了,有的学校的教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分成了两个部门,各自为政,这样,必然导致两个极端,学校管理分家,教师自然也分家,或者为了发表文章,整天泡在各种论坛上,寻求信息,学习技巧,于是文章频频发表;或者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整天泡在作业堆里,练习题中,于是教学质量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但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性地掌握着课堂的支配权,并没有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以至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基于对"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尝试、创造和发现的机会"的思考,我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现"先学后教,以学促教".  相似文献   

14.
江丽 《教书育人》2009,(4):15-15
教学与教研是教师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没有教研的教学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纵然"硕果"累累却外强中干;没有教学的教研犹如纸上谈兵,纵然"成果"辉煌却徒有其名.二者对于教师来说缺一不可,那么学校如何才能使教师做到"鱼与熊掌"二者兼得呢?那就是以师为本,抓住内涵,扩展外延,内外兼顾,促进教师及学校"教"与"研"的双重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后80年代初期,除了有特级教师评选制度和初步的教师考核制度之外,还没有针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和晋升制度,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压力及动力,学校教研氛围并不浓厚。那时候学校的工作重点是落实教学常规,包括备课、上课、辅导、批改、考查等几个环节,其中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这一时期我校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学常规管理和考核制度,要求教师在认真学习教学大纲,  相似文献   

16.
2001年以来,我校坚持“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最好的教育和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抓好常规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做到“科研促教,以质立校”,学校教研教改工作成绩显著,并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管理模式,实现了“教学工作质量化”的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7.
能“研”而不能“教”,能“教”而不肯“研”,这是目前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上述现象的成因,除了教师主观因素外,学校管理层面的疏导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学校对开展教研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复杂性认识不足,或者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教研在教学中可有可无,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2001年以来,我校坚持“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最好的教育和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抓好常规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做到“科研促教,以质立校“,学校教研教改工作成绩显著,并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管理模式,实现了“教学工作质量化“的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一、确定人选 确定人选,主要是指带教教师人员的确定.学校根据本校的青年教师的情况,在他所教学科的教研组内,遴选出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也就是带教教师,和新来到的青年教师(被带教教师)结成教学对子,建立起"师徒"关系.一般来说,"师徒"之间都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同时,为了便于教研学习,带教教师大多会确定在同一个备课组内.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由“因教定学”转变为“因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进度。它要求教师既要有“底气”,精通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要有“灵气”,必须学会根据当时、当地以及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按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内容目标、教学建议以及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二度”创作。也就是说,教师已不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一、激发自主学习,创造“探究”机会。实践证明,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