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基础教育质量变革是一项复杂工程。我国中小学在学业质量问题上需要走出认识误区,探索新的理念、目标和路径。基础教育质量变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学业质量为基础,以育人模式为核心,以专业活动有效性为保证,以师生在校生活的幸福感为终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文化、评价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去探寻以质量变革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时下,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整个教育,不仅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它将引起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理论及教育模式都将引起更深层次的变革。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经费投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特殊时期,以苏联教育为基准,初步建立了中国新教育的课程教材模式。从课程变革的本质特征来看,这是一种主张固化信念的教材模式。在国家新课程推进的今天,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从课程变革的本质特征来考察这一时期基础教育教材的变革,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实施新课程必然带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只有尽快建立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新机制,才能有效地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信息时代教师教育评价思想、方法和制度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信息时代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基础教育,又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教育来“生产”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我们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要做什么样的改变以促进和保障我们的教师教育从适合工业化时代向适合信息化时代转化?本文以教师教育评价为立足点,遵循基础教育变革一教师教育变革一教师教育评价变革的逻辑,及其反向,教师教育评价变革一加深和普及教师教育变革一加深和普及基础教育变革的辩证法来展示教师教育评价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类进入新世纪,国际基础教育新理念的不断出现,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回归生活教育、关心生存教育、理解民主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等,这些新理念为基础教育的研究打开了广阔的天地。这些新教育理念同传统教育观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重视个体、关注弱者,强调创造精神和人文关怀,体现出以人为本、和平共处的价值观。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基础教育的新理念对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引起了我国基础教育政策与管理体制改革、课程与教材改革、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等一系列教育大变革,使我国基础教育出现…  相似文献   

7.
我国政府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基础教育系统为合格的人力资源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依赖于高等师范教育提供合格的师资,主要表现在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当成为自律的专业人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潜能发展。高等师范教育要适应基础教育的变革,应当从精英教育理念转向大众教育理念,沟通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集中力量研究学生品质教育的难题,构建以人为本的师范教育类课程。  相似文献   

8.
前言全球的基础教育正在发生巨大变革,从延续了数千年的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逐步向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演变。知识成为学习的载体而不是目标。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体验过程。在教育部即将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共有八个学习领域,技术学习领域是其中之一。技术教育被赋予教育思想改革与创新的使命,将更积极主动地推行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重大变革及对教育装备的挑战我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即将发生下面的重大变革(见左表):从左表可见,社会需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的学习模式、高考方式与评价模式均将进行大的变革。教育装备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一直以来,教育装备主要供教师使用,是教学的辅助装置。许多情况下,教育装备的好坏不影响教育质量,如很多教育装备差的学校,高考分数很高。另外,大部分学校校长把教学装备作为门面。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教育装备将成为教育过程不可缺乏的关键元素。传授式教育模式如下:在这种模式中,教育装备是为教师传授知识目标服务的。教师若能通过讲述达到传授知识目标的目的,教育装备可以不用。学生若使用,也是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按指令去操作一下。在这种模式下,教学装...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美国,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基础教育发生了几次重大的改革,正是由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教师教育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其中有两次重大的教育改革,即能力主义的基础教育改革和标准评价运动的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也由“能力本位”转变到“标准本位’模式。本主要通过比较这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揭示美国教师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高师院校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为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变革也势必会影响高师的培养模式。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必然会引起起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变革,特别是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也必然会引起小教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时代,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已经发生深刻变革,单一的课堂教育模式转变为课堂内外全方位教育模式,单纯的接受式教育演变为创新自主式教育。教育改革使得广大师生对新的知识的获取及技能的学习需求越来越迫切。图书馆作为中小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变革是国际教育援助的本质属性,30年来国际教育援助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10年,国际教育援助在变革的内容、路径、重点、机制和方法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以2000年来我国西部国际教育援助项目为佐证,对这一时期的援助实践进行了梳理和反思,认为"关注质量、变革重心下沉学校层面、以学校制度变革为中心、系统干预"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和变革的趋势,援助项目的经验对我国当下的基础教育变革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2009,(11):20-2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旨,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任务,由关注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建设的深层次教育变革。在这一涉及教育理念、课程构建、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管理的全方位的教育变革中,广大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进入新的世纪后.在信息化浪潮冲击下.教育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变革,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教育模式、教师成长模式、学生学习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  相似文献   

15.
人类发展的历史深刻表明,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必然要求教育的及时变革,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有自觉认识时代的要求,并积极行动,才能与时代共同前进。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则是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重要保证。为了拓展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培养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加快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一九九六年国务院…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化变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正确选择.与之相适应,必须对专业区分严格、学科界限分明的高师教育进行改革,构建与基础教育课程综合化趋势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对校长来说,是一个探索、创造和挑战的教育实践过程。校长对课改改革的领导力直接影响着学校推行新课程的质量与水准。校长必须在新课程实施中提升课改领导力。  相似文献   

18.
增强现代管理意识 构建教育预警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作辉 《教育导刊》2001,(15):75-76
进入廿一世纪,正面临一个以多媒体、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新时代的降临,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随之,教育也将发生一场深刻的、历史性的变革,将使教育的模式以印刷时代走向信息时代,基础教育正要重新思索和传播新世纪的文化价值观念,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未来社会所具有的品格气质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我国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如何适应高速变化的时代,如何成为推进者,这就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增强现代管理意识,同时还需要构建新一套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模式与保障目标实现的学校教育内部的教育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的素质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基础教育需要以变革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走向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必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然而,从一个从事教育信息化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我国基础教育取得辉煌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来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意义地实现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