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句话一度成为对宗教的本质和功能的经典表述。上个世纪80年代,宗教界曾经对“鸦片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澄清了一些问题。继续认真地、以科学的态度弄清楚这个问题,无论对宗教学理论研究,还是对真正做到“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术界遵循“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的原则开展宗教研究。如何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是学术界争论最为激烈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鸦片论”一直作为我国宗教工作和宗教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甚至把它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根本。其实,“鸦片”是马克思承袭前人的提法,是对宗教在阶级社会中一定条件下所起消极作用的形象化比喻,不能把它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制定宗教政策的理论依据,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实践中运用的结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堪称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分析了宗教鸦片论、宗教消灭论的错误思想认识的实质所在,论证了宗教适应论是中国宗教的唯一抉择.  相似文献   

4.
宗教学诞生以来关于宗教本质一直争论不休,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的"精神鸦片说"在影响我国很长时间后引起争论,吕大吉提出的"四要素论"虽得到较多赞同,但仍有可议之处。本文认为,宗教是在人类社会一定阶段存在着的对超自然、超人间力量崇拜和信仰的精神文化系统,它作为形形色色的终极关怀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个观点是个老生常谈且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个问题又因其与社会现实、宗教及其相关研究紧密关联而成为至今需要深度研究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所说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从宗教的功能方面对宗教的特点进行的具体而贴切的比喻.  相似文献   

6.
《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在“总序”中,作者指出:“人类的一切宗教都是人类的文化创造,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是这样。这是一条为全部人类历史、思想史证明了的普遍原理。”在中国,“宗教鸦片基石论”和“宗教落后论”曾长期流行,“文革”之后,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的反思,从宗教人类学和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宗教,深入把握宗教的民族性和文化性,重新给宗教做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7.
宗教本质的探寻——重释“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的本质问题是宗教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是研究“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曾提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现的基础.形成宗教“鸦片”本质论。然而,这是一种误读,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引发对宗教认识的诸多困惑。实际上,马克思对宗教本质没有明确、简洁的论述。而是蕴涵于其科学的无神论当中;他科学地扬弃了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通过揭示宗教的世俗基础来说明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和存在的合法性及其宗教功能的多重性,并革命性地指出了宗教消亡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16,(4):98-105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诸多观点之一,是马克思对于宗教社会作用的正确判断。在历史上,宗教所具有的精神麻醉的作用是不容否定的,宗教是剥削者、统治者维护其根本利益的手段,宗教不能真正解决劳苦大众的苦难,只能使其从精神上得到虚幻的安抚,放松了争取此岸现实幸福的斗争。即使是在当今社会,"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论断依然并不过时,不能为个别人的某些认识所左右。  相似文献   

9.
在对马克思有关宗教本质问题的认识上,长期以来存在着"自我意识说"、"虚幻反映说"、"鸦片说"等观点。马克思对宗教本质的论述,并不像某些学者所说的是可以用一两句话来概括的。实际上,在马克思的眼里,宗教就是一个多层次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其论著中所提出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论断。该论断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被用来指导中国的宗教工作和宗教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主要表现在关于“鸦片”说的起源,“鸦片”说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的地位,“鸦片”说的内容如何理解,“鸦片”说的当代价值等方面。学者对这些观点进行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论。在此对其进行归纳与梳理,希望有助于增进人们对该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在清王朝实行闭关政策时期,中外贸易仍有较高速发展,洋钱在中国日益广泛流通。由于鸦片走私泛滥,致使中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转,白银大量外流。鉴此,林则徐提出自铸银币以抑洋钱,严禁鸦片以根治“银荒”等顺应民情、有利于货币流通及商品经济发展的主张,为应对外来货币经济的挑战进行积极而可贵的探索,开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之先河。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是在“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实践中产生的,其理论背景是资产阶级对宗教的批判,特别是18世纪法国启蒙学说对宗教的彻底否定;其社会背景一方面是历史的发展表现为“全球化”特征,另一方面宗教的变化表现为与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扩张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产生,是无神论发展史上的革命变革,也确证了它是一种“以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为宗旨的、革命的和批判的科学的宗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降,代教育日益成为中国教育历史演进的主体形态.中国现代教育是指自鸦片战争之后逐步拓展的教育形态,经过洋务教育、维新教育、"新政"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教育等若干时段并变革至今的不断适应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教育形态.中国现代教育是一个描述现代中国社会的教育总体特征的范畴,是在中国古典教育与现代教育抑或中国传统教育与中国现代教育相互对待和互为比较中确立起来的.中国现代教育萌生于20世纪初年,1901年改书院为学堂的诏令、1902年的壬寅学制、1904年的癸卯学制以及1905年停废科举为制度标志.中国现代教育的萌生不是某个单一制度因素所能决定的,乃是由多个制度因素合力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力求以动态的观念,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以科学的态度,探索、改革教学方法,确立面向新时期中国现代化的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是思政专业获得新活力的正确选择。以发展的眼光,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实效为目的,引导、把握学生的发展方向。深入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及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策略和手段是提高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过渡经济学范式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末苏东国家发生的剧变和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成功,引发了一场关于改革方式的大讨论,出现了市场社会主义、比较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进化理性主义、新制度经济学、特殊改革方式论和整体的政治经济学范式8种过渡经济学范式.在实践中形成一种比较科学的价值和逻辑相一致的制度变迁理论,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中面临的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章着眼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全球化趋势以及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通过比较分析中外教育评价思想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讨论了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后,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创新之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创新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理论创新的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党对发展问题的理论创新。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将在实践中不断被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探讨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是丰富当前课程理论、推动课程改革实践向纵深发展的紧迫议题。过程哲学的两个核心命题,为我国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维与视角。“过程”视野中的课程改革应该突出课程的过程思维和关系思维,克服教学评价中“具体性误置的谬误”,建构综合的评价机制,学校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自行设定课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源泉。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的视阈更为宽广,特别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如生产力理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理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等的重新理解,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