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简易四季变化演示器的制作  四季的本质是由于地球公转 ,太阳直射点发生变化 ,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 ,从而使地面上太阳热能也随之变化 ,出现季节变化。简易四季变化演示器制作方法和过程如下 :1 1 制作本演示器包括底盘和上盘两大部分。1 1 1 底盘制作。如图 1所示 ,裁截长方形五合板一块 ,在左部绘出地球上的五带图 ;右部画一圆弧 (其规格为 :以五带图的中心为圆心 ,以赤道为对称轴划弧 ,弧的圆心角为 47°) ,并在上、下端及中点位置 ,分别标注北半球二分二至的名称 ;中间留一图 1空白部分。为使演示器美观结实 ,可在四…  相似文献   

2.
1.降低并突破“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意义”中许多内容复杂且抽象的知识重点和难点:①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规律;②“二分二至”及“四立”等节气的天文含义;③冬夏半年的划分及天文含义: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时间)和纬度(空间)变化规律;⑤四季成因及天文含义;⑥五带的划分及天文意义,五带范围大小与黄赤交角大小的关系;⑦不同季节太阳的出没方向:⑧太阳直射点纬度数和极点太阳高度.与晨昏线相切纬线的度数(亦为极昼夜的最大范围)及正午太阳高度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1 简易四季变化演示器的制作 四季的本质是由于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发生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从而使地面上太阳热能也随之变化,出现季节变化.简易四季变化演示器制作方法和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4.
“五带形成”演示说明器的自制沙市教育学院文志华(434000)地球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公转,由于地球自转方向与地轴方向之间有一个23.5°的偏角,所以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太阳高度不同,而这又导致地球上不同的地带接受太阳的热量有多有少,这就是地球五带形成...  相似文献   

5.
第一章 地球     
有关地球的基础知识,列为初级中学地理课的开首章节,承接了小学自然常识课和地理课中已经学过的知识,如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上昼夜的形成和更替,四季变化及其成因,地球上的五带,地球与太阳的关系等,并在学生已有地球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和扩充,  相似文献   

6.
我在教学“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前认真地分析了学生的学情状况,如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等;也研究了教材,认为一节课的容量只能学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规律,变化的结果即四季和五带可放到下一节课去学,并进行练习巩固。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规律。2.根据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纬度、不同日期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金剑 《地理教育》2014,(7):49-55
一、考点扫描 二、知能构建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与公转的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由于黄赤交角(23.5°)的存在,加之地球自转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地往返运动,从而引起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使得太阳辐射在地表有规律地季节变化(形成四季)和纬度变化(形成五带).具体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8.
演示活动一:回首看地球"地球运动"一节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非常高。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在地球上研究地球的光照情况,就好像在一间屋子内讨论屋子的外观,学生大多还不具备这样的空间思维能力,更不用说去理解一个动态的、比较复杂的运动过程中太阳光照的变化情况了。传统教具对这一问题的演示效果也不够理想,特别是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和光影长短的关系,虽然能够演  相似文献   

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属于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它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主要包括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本课时的内容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又是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高中地理(必修Ⅰ)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重点、难点和考点之一,又是学生今后学好地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付申珍 《地理教育》2012,(Z2):43-44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属于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它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主要包括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  相似文献   

11.
1.区别昼夜、昼夜更替、昼夜长短 (1)昼与夜是一个静止的概念,是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这一特性所决定.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射地球的一半即昼半球,另一半球则是夜半球,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  相似文献   

12.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范围,使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规律的变化。如果黄赤交角发生变化,则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也跟着相应的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上稳定 ,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 ,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使得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随纬度、时间而发生变化。一、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同一天 ,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有规律地变化。如图 1:图 1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示意图a.夏至日 ;b .太阳直射 15°N纬线时 ;c.二分日 ;d .冬至日从图 1可以看出 ,同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以北回归线为中…  相似文献   

14.
考纲变奏     
(一)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简化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二)将“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简化  相似文献   

15.
解读地理     
《招生考试通讯》2007,(3):44-47
(一)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简化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属于高中地理必修I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它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主要包括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本课时的内容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又是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高中地理(必修I)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重点、难点和考点之一,又是学生今后学好地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唐或 《地理教育》2009,(4):22-2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必修I)的重点内容,同时又是一大难点,不少同学不能正确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笔者用废纸盒自制了一件教具,用于课堂演示,以求突破该难点。  相似文献   

18.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二)"两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地方时和区时、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等知识.这部分内容抽象、空间感强,学生限于视野和见闻,缺乏直接经验,学习颇感困难.根据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本文着重探讨几何知识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一直以来都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章节内容抽象、复杂、不易理解,往往需要利用一些相关的教学仪器演示来加以说明。以往用来演示"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这一章节相关内容的仪器主要有"地球仪"和"地球运行仪"。地球仪自16世纪40年代荷兰地理学家墨卡托首创以来,迄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几百年来,地球仪在普及地理知识,促进人类文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世界各国中学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仪器。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地球仪功能单一的弊端已日渐显露出来。比如,对于地球运动,地球仪能直观地演示地球自转,但对地球公转的一系列问题却很难演示,即便是有手电或灯泡等一些辅助工具的配合,也只能演示"昼夜形成及更替",而对"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  相似文献   

20.
一、知识构建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必修Ⅰ模块的重要基础理论,对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看,学生已了解到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及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和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但从学习能力要求看仅限于会用简单方法演示两种运动形式,会用一些地理事实说明地球存在的两种运动形式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同时,个别省区义务教育阶段选用的是历史与社会和科学课程标准,这方面的学习就更为薄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