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积极响应中原经济文化建设的号召,更好、更快地推动我省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2017年始,开设"河南地域文化与河南文学"研究专栏。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河南作家作品研究。河南籍作家、作品研究,或者是"反映河南人民生产生活"的作家、作品研究,也在我们欢迎之列。2.河南文学思潮研究。3.河南刊物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李佩甫(河南著名作家):河南作家近些年来在全国影响比较大,被称为"中原作家群",包括在外的豫籍作家和本省作家,比如说周大新、阎连科、刘震云、刘庆邦、朱秀海等。他们大多以河南的本土生活为素材,这与中原文化是紧密结合的,正如这样的土壤就生长这样的植物。我也期望大家能研究一些更年轻的作家,或者是对河南文学总体上做研究。同时也对今天选择我的作品来讨论表示感谢。何弘(文学评论家):在整个河南的作家特别是  相似文献   

3.
中原文化和故乡经历是河南作家的宝贵写作资源。从故乡寻求写作资源,自然形成了河南文学浓重的地域性文本特征。具体表现在:第一,河南作家大都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挖掘写作材料,又往往"拘于实",这样就形成了大量自传体作品;第二,在河南文学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对地方风俗的描写,彰显了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代河南作家的小说表现出以权力崇拜、家族意识和恋土情结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根性。这是由河南的文化传统、乡土特征决定的。从建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这种乡村文化根性应予以否定,但河南作家对此表现出复杂暧昧的态度。新世纪的河南文学要想寻求更大的超越与突破,作家们必须认真反思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河南文学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河南籍作家如林,大家辈出,作品异彩纷呈。通过对河南籍作家群体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发现作家群体生成的一些特征,一是时间跨度上始终呈现强势分布,从初唐到晚唐五代作家数量多,但不均衡,以盛、中唐居多;二是地域性明显,作家主要集中在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和优越政治经济条件的洛阳和郑州;三是有着明显的家族承传性,有些家族产生多位甚至几十位作家。文士籍贯为我们考察地域文化生成和特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物。  相似文献   

6.
女性作家群体的崛起是河南文坛的新现象。以邵丽、乔叶为代表的女性作家最初大胆书写女性情感经验,接受后现代主义观念,质疑由男性作家主导的本质化宏大叙事,为河南文学提供了新的面相,冲击了当代文学中以表现乡土苦难、批判乡村权力见长的"中原经验"。女性作家的创作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单向度的女性意识表达,对社会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深入的体认,开始直面城镇化转型中的中原大地现实,创作出了社会关怀强烈、生活观照深入、情感指向博大的作品,较好地丰富了当代文学中的"中原经验"。  相似文献   

7.
《童年泪》是现代女作家林蓝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儿童电影文学剧本。作者继承了"五四"知识分子关注现实、悲悯下层人民的创作传统,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河南农民抗争苦难、反抗压迫的情绪和愿望。同时,作品圆熟地运用反复与对比的艺术手法,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农村贫雇农以及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成为我们认识那个时代、那个地域的一部历史文献。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是作者童年感知与晚年艺术素养的充分融合,它借助河南方言、河南地域文化所达到的高超的艺术水准,是令人称奇的,可谓河南地域文学的奇葩!  相似文献   

8.
考《文选》所录中古时期河南籍作家及作品,可以看出汉魏南北朝时期此地文学发展变化的情况。大体而言,自东汉迁都洛阳以来,学术中心东移,加之"永嘉之乱"后,文人士大夫纷纷避乱江南,从客观上也促成此地文学的进一步繁荣。河南所在之地,自战国以来,就是学术和文化兴盛之地。《文选》所录河南籍作家共二十四人,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河南文学在唐代达到了鼎盛,出现了众多的大家和杰出的作品。究其原因,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热情;文学底蕴的深厚奠定了厚积薄发的基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促进了文学的创作与交流;众多又各具风采的文学家族使创作队伍规模壮大;文坛领袖的提拔、引导提升了河南作家的地位与创作水准。  相似文献   

10.
"文学豫军"的崛起不仅是地域文学的兴起,更是地域文学人才的兴盛。本文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及统计学方法从人才地理的角度对1920-1999年河南作家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河南作家人才指数在时间变化上呈"抛物线"型,20世纪60年代是其明显的峰值区;地区人才指数差值变化与河南作家总的人才指数变化相一致,而最大人才频度变化则与其变化相反,存在明显的"凹值"稳定区;河南作家在空间分布上区际差异明显,地区内形成文学人才区域极,西南部、南部多于北部及东部地区,人才重值区逐年变化,文学人才地域分布多极化增强;文学人才重心向东移动,并伴随南北摆动,波动幅度较大,空间稳定度不强。  相似文献   

11.
“文学豫军”作家大多是农民子弟,浓厚的“乡土情结”使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刘庆邦、周大新、李佩甫、阎连科等作家作品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河南民间风情画。  相似文献   

12.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汉赋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品 ,或出于河南籍作家 (如贾谊、张衡 )之手 ,或由寓居河南的文人 (如枚乘、司马相如 )所作。将这些作品连贯起来 ,汉赋的发展线索清晰如绘。因此说 ,汉赋中有着鲜明的河南轨迹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旅游活动的文化性更加突出,独具特色的河南戏曲文化是河南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阐述戏曲、河南戏曲文化资源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河南戏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实现"两个转变"和一个"结合",开发专项产品,修建河南戏曲文化主题公园。  相似文献   

14.
河南是地方戏曲的渊薮,素有"戏曲大省"之称。建国以来,河南近代戏曲史研究一直为学界所关注,成果颇丰,主要体现在对剧种、地域流派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然而,关于河南近代戏曲史的研究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研究理论方法和资料建设等方面。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河南近代戏曲史的研究定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对推动河南戏曲文化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同划汉代最流行的。汉赋的发展,大天才经历了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品。或出于河南籍作家(如贾谊、张衡)之手,或由寓居河南的文人(如枚乘、司马相如)所作。将这此作品连贯起来,汉赋的发展线索清晰如绘。因此说,汉赋中有着鲜明的河南轨迹。  相似文献   

16.
河南方言中"中"有"成、行、好"的意思,本文疏理了"中"的几个义项,讨论了河南方言用"中"表示"成、行、好"的文化内涵.其中牵涉到中庸心理、对称的审美观、封闭心理等.这一研究折射出文化心理对语言的影响,反映出方言词可以揭示不同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7.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置身于中原文化的沃土之中,孕育和生发了璀璨夺目的艺术奇葩。淮阳的"泥泥狗"、灵宝的布缝、桐柏的皮影、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方城的石猴、浚县的"泥咕咕"、濮阳的虎头鞋以及安阳、洛阳、濮阳、灵宝的剪纸等都成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形象和文化载体。而这些视觉形象和文化载体在中原民俗文化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为我们研究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开了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18.
在从清末民初开始的现代性追求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基本精神的中原文化与现代思潮、新文化运动思想背道而驰,中原文化的主要根据地——河南,与现代性的冲突与较量显得尤为激烈,公共政治、文化空间呈现出明显的复古与悖离趋势。对于河南现代作家而言,在“外省/中心”的对峙背景下,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性追求纠缠在一起,最终形成游移于两者之间的独特的河南新文学面貌与精神倾向。  相似文献   

19.
<正>一,基本情况信阳师范学院"当代河南文学发展与中原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于2014年11月,由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牵头,依托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淮河文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文学思潮研究所、河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河南省社科院省级重点研究基地——中原文化研究中心的学科优势和学术积累,以当代河南文学和文化为主要研究领域,以当代河南文学发展和中原文化实力提升为创新方向,组建而  相似文献   

20.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南民歌积淀深、数量大,民歌当中蕴含的大量的文化信息,深入挖掘河南民歌的文化内涵,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与精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河南民歌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的系统全面的分析,对河南民歌今后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