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文化自觉和语言自觉的“中国”教育学,其内涵在于:学科主体研究者的文化身份是由“中国文化”所建立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生活”;所用语言是汉语传统且规范标准的思想语汇;运用西方教育学的汉译名来为“教育学”命名,并且表达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运用汉语表达教育学理论的过程,也是运用中国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教育学的问题。对于中国教育学而言,基于文化自觉和语言自觉进行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学的构建一定是基于中国本土的经验、源于中国教育理论和思维方式,是扎根中国土壤、具有中国泥土芬芳的教育学。中国教育学建构与中国教育传统相结合是时代的必然、反思的必然和文化自信的必然。中国教育学与中国教育传统的结合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在概念上发展中国教育传统中的“为学”“为仁”“为德”等核心话语;在思维方式上赓续中国教育传统中的“有机整合”“实用理性”“互通转化”等核心思维方式,从而建构中国教育学的独有概念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者自觉地开始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理论原创工作。中国本土的比较教育学理论是以中国的传统哲学和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和根本的。建设中国自己的比较教育理论,能够解决我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的艰难困境.也能够为我们更好地进行实际的比较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本土化问题一直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育学本土化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多数探索是立足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构,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文化的因素。文化自信主要是坚信中华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可以融入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基于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成为教育学学科本土化的重要来源。教育学体系建设应取法古代思想家思维方式,教育学的哲学基础应取法古代思想家论述,教育的本质应秉持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将“文化自信”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将“文化自信”融入社会学专业主干课“中国社会思想史”,有助于培养社会学专业学生学科自信心、构建中国社会学学科话语,并促进社会学的本土化。从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两个层面总结和讨论将“文化自信”融入“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思政的经验。课堂教学基于“讲述历史+阐释文化+提炼社会学思想+东西方文化比较与中外社会学对话”的逻辑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同时,也提升学科认同与本土理论自觉;实践环节采取“文化遗迹现场考察观摩+文化主题论文写作+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将在课堂学习中培养的文化自信和学科理论自觉主动融入日常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感和体验感。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兴,则国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代中国人必须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信心理,理应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培育的核心素养之一。中华文化自觉自信意识培育可通过多种方式达成。其中,教师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文化经典的土壤里快意生长,是重要教育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四个讲清楚”是一个有机整体,分别论述了世界和中国、历史和文化、民族与信仰、国情与道路等四个方面内容。“四个讲清楚”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供了方向和道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需要对世界文化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知,加强中华文化教育以提高文化自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文化自觉,领会“三个独特”以进一步坚定“三个自信”。  相似文献   

8.
关于教育学本土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学本土研究是立足于本土教育实践、面向现实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行本土研究,是由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是教育学科学化、教育理论原创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实践的呼唤。深入实践、立足本土是本土研究的基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多种研究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研究者素质的提高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使教育本土研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生命自觉与教育学自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时代的生命理想就是拥有生命自觉的生命,它也是我们时代的教育理想。生命自觉是时代精神催生的产物,同时也承接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它表现为对自我生命的自觉、对他人生命的自觉、对外在生境的自觉以及将不同自觉对象实现沟通转化的自觉。基于生命自觉的教育自觉表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维度。基于生命自觉的教育学自觉,要求教育学研究者从教育学立场出发,自觉以教育学的方式理解和实践生命自觉。  相似文献   

10.
“本土概念”及其教育学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学研究应该有属于自身的"本土概念"。教育学的"本土概念"是教育学观看世界、研究问题的学科视角,失去了这个视角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学科的特性和独立性。教育学的"本土概念"是以教育学学科本身以及本土的教育问题为出发点而发展起来的。教育学"本土概念"的沦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西方教育学理论、概念体系的大肆"殖民",导致本土视角的丧失;二是其他学科的大举"围攻"导致教育学的学科独立地位出现危机。所以,当前的教育学研究应当重树学科自信,从本土的教育问题出发,建构出属于自身的本土概念和原创理论。  相似文献   

11.
教育理论本土研究是立足于本土教育实践,面向现实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行本土研究,是由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是教育学科学性、教育理论原创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实践的呼唤。深入实践、立足本土是本土研究的基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多种研究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研究者素质的提高以及制度上的保障使教育理论本土研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孙建华 《海外英语》2022,(13):193-194
英语课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自信的培养相辅相成。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是英语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文章通过讨论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文化失语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文化自信培养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探索英语教学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使得学生能够在英语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彰显话语自信,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构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分析目前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并探索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重塑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身份的自信,兼容并蓄,构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传统教育学受到批判与反思之际,现象学教育学作为一种试图改变传统教育根本的教育主张引进中国。然而,作为一种从异域引进的教育理念资源,现象学教育学要适应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就必须解决发展的前途问题:是完全颠覆还是向传统教育学回复,或是与传统教育学进行整合?与传统教育学整合是现象学教育学在中国发展的本土化要求。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中国化”命题之再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教育学中国化”的目标是重建本土教育理论;“教育学中国化”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我国教育传统与西方教育思想之间深层的接续与转化;“教育学中国化”的必要路径是对我国教育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5.
传统教育学受到批判与反思之际,现象学教育学作为一种试图改变传统教育根本的教育主张引进中国。然而,作为一种从异域引进的教育理念资源,现象学教育学要适应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就必须解决发展的前途问题:是完全颠覆还是向传统教育学回复,或是与传统教育学进行整合?与传统教育学整合是现象学教育学在中国发展的本土化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学经历了“学习与借鉴”阶段、“生长”阶段、“消沉”阶段以及未来“本土化”阶段.教育学本土化既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需要,既是解决教育实践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是教育国际化的需要,还是教师专业化的需要.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教育研究者的文化选择意识差、大学教育学理论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割裂等问题.因此,需要在加强中国教育学者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解决教育学研究方法的问题,推动教育学研究的去功利主义等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17.
构建中国教育学,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教育强国的理论需要。中国教育学的三大支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和国教育实践和数字技术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教育学文化品格以中国魂;共和国教育实践特别是新时代的教育实践赋予中国教育学知识生产以实践脉;数字技术发展赋能中国教育学同步发展以动力源。构建中国教育学,亟须明确其总体定位、核心概念、重大命题和基本范畴,重点是坚持以人的发展为微观逻辑主线,以教育的社会功能实现为宏观逻辑主线,形成微观教育学和宏观教育学的基本雏形。在方法论上,需要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思想继承与理论创新、本土化与国际化、学科立场与跨学科借鉴等关系。  相似文献   

18.
面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学的身份危机,德国教育学家莫伦豪尔从文化视角,运用图像解释学方法,重新寻求和捍卫教育与教育学的自身逻辑,这尤其体现在其1983年出版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普通教育学经典《遗忘的关联:论文化与教育》一书中。这部经典回答了“我们为什么想要孩子?”这一教育学最基本的问题,讨论了“展现生活方式”“再现生活方式”“信任可塑性”“敦促自我活动”这四个教育学基本原理。它们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新的教育学原理体系,从而也接续了德国的普通教育学传统。莫伦豪尔对教育学原理体系的建构真正回应了教育的解放问题,强调教育关系作为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并呼吁回到欧洲大陆教育学传统。这种通过新的解释学方法绕道于教育学基本问题的尝试,提醒我们回到教育和教育学的自身逻辑,寻求新的教育学基本共识,重新捍卫教育与文化即生活方式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教育学原创性研究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概念体系,进而支撑话语体系的建构。“生命·实践”教育学所构建的学派概念体系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三类:学派全新性概念,如“生命·实践”;学派更新性概念,如“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学派衍生性概念,如“自觉→生命自觉”。相较于其他教育学概念体系而言,“生命·实践”教育学具有自身概念体系的特质——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的“理实观”,主要表现在:在基本位层上以“基本理论”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中的“基本”;以复杂性思维和复杂性理论作为基础的理论“细胞”再生;在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之间的“中间地带”提出第三条道路“转化逻辑”。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学究竟做了些什么?教育学究竟应当做什么?教育学究竞应当怎么做?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中国教育学界以反思的方式屡屡探讨的问题。这种反思近年来似乎显得更为广泛,也更为深入。从广度上看,中国教育学界对于教育学自身困境的反思有历史考察,有现实分析,也有未来展望;有基于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审视,有基于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关系的探讨,也有基于国际视野与本土关怀的阐述,还有诸多涉及基本问题、开阔视野的总揽性研究。从深度上看,教育学界对于教育学自身困境的反思也达到了一个相当的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