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时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英语教师,要挖掘学科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并把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2.
魏燕妮 《甘肃教育》2014,(16):105-105
正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德育最丰富的学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把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把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谈谈自己的体会。一、挖掘教材,以德育情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解内容、学习知识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在于强化它的德育功能,达到以德育情,以教材内容助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反复推  相似文献   

3.
体育教学是实施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中充分挖掘德育因素,并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工作巧妙地贯穿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之中,有助于强化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德育渗透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挖掘教材思想内涵,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初中生物教材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或是人体部分都蕴藏着德育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去钻研教材,挖掘其思想内容,将德育教育寓于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同时又受到德育教育。下面就挖掘生物新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德育教育谈谈个人的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一代学生最缺乏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老一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融化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初中科学具有极为丰富的德育的内容,只要我们努力去钻研教材,挖掘其思想内容,就能有机地寓德育于科学的教学活动之中.以下是我根据平时的科学教学活动的几点探讨:  相似文献   

6.
高中数学教材侧重知识的传授,思想教育的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相似文献   

7.
朱晗 《天津教育》2011,(12):38-39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落实德育目标的有效平台。教师的教学过程既有知识的传授,更有育人的潜移默化。人人皆知的是:教师要备好每~节课,要上好每一节课,这是底线,那么,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黄金法则就是“要把德育目标的落实渗透到教学的每一环节”,“把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应是教师的自觉行为和职业道德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学生在情操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一、增强德育意识,充分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歌曲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牢固的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要“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按照这一精神,教师应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把德育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的途径与方法。教学中笔者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契合点,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教师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相似文献   

10.
一、《教育学》课教学应重视德育内容的必要性 1.教师在教学时应将德育提到应有的地位并给予重视,这是因为德育对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唐朝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视为教师三大任务之首。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个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得多”。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看到了德育的导向作用,无一例外地强调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