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式教学是一门“动”“静”搭配的艺术。一堂“动”“静”搭配合理的复式课,可以说是基本上成功的;而一堂“动”“静”不和谐的复式课,无论怎么说也是收不到预期效果的。我上一、五年级复式语文课,觉得一年级小朋友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短,“静”的教学时间不宜过长;而五年级的教学内容多,需要多花直接教学的时间。因此,处理好这一高一低两个年级的“动”“静”搭配是颇费一些心计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地意识到,采用  相似文献   

2.
要落实复式教学中的化“动”为“静”,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复式教学是由“动”“静”两部份有机组成的一种特殊教学形式.“静”指的是学生独立进行的自动作业.是由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巩固所学知识.发展智能,学会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是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它贯穿于整个“静”的活动过程之中.然而,儿童的“注意”范围很小,稳定性差,容易分散.因此,研究“静”过程中的“注意“,加强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提高“静”的教学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复式教学是在“动”、“静”交替中进行的,所以,复式教学的方法除去各年级组合协调的整体性教学法与各年级各自纵向程序性的教学方法之外,还有“动”态教学法与“静”态教学法两大类。此中,“动”态教学法,表面上看与单式教学完全相同,但由于复式教学的  相似文献   

5.
崔同沛同志在《复式教学“动”“静”观》(载《江苏教育》小学版去年十月号上)一文里,就复式教学中的动静搭配问题提出了一个观点:“动”是为了“静”。这个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崔文谈了五个问题:一、“动”为了“静”,二、“动”中见“静”,三、“静”中求“动”,四、“动”“静”互补,五、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我在改革复式教学中,做了初步探索,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一、“动”“静”交替穿插,合理安排时间要在四十分钟顺利地完成复式班中每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必须精心设计课堂结构,科学地分配时间,使“动”“静”紧密衔接,合理穿插。复式教学中的“动”是指直接教学,“静”是指自动作业。每一节课中,纵的看,对一个年级而言,“静”是“动”的基础;“静”的效果不佳,“动”就会受到阻碍。横的看,就两个年级的关系而言,“静”要为“动”服务;没有良好的“静”的状态,“动”也不会顺利进行。“动”“静”的穿插要根据年级的不同来决定。如一、四年级的复式课,一年级是刚入学不久  相似文献   

7.
“动”、“静”搭配教学,是复式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形式,但“静”并不是因“动”而设,为静而静,处理好“静”的教学,使“动”与“静”协调,和谐发展,就能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复式课堂教学气氛,收到和单式教学一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最近几年来,我们在低年级语文复式教学中做了些研究,把功夫下在课内,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在认真处理“静”的教学中,既考虑“教”,又考虑“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主动”与“导动”乌盟清水河县窝坪小学胡秀明复式教学中常提到“直接教学”(习惯上称“动”)和“间接教学”(习惯上称“静”),实际上,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是处于主体地位的,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因此,把非直接教学年级的学生活动称为”静”是一种不严格的...  相似文献   

9.
在复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年级内部的纵向学习过程是由“动”和“静”两个不同环节的循环构成的。因为“动”是由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教学;“静”是学生自己进行独立学习。因此有人认为“动”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场所”;而“静”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天地”。居于这种认识,“动”成了教师讲的代名词,“静”和学生的做变成了同义语。这种认识对于掌握复式课堂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害的。  相似文献   

10.
动与静是复式教学的两种不同方式,都是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复式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动静交叉搭配的结构形式,在动与静结合中进行学法指导。 动静结合——动中“举一”学法,静时“反三”训练。孔子要求他的弟子对他的教诲能够“举一隅以三隅反”,复式教学要达到使学生好学,学会和会学的目的,从学法指导的角度来看,也要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在动中“举一”——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方法;学生在静中“反三”——通过分析、类比、推理、综合,由此及彼,主动探索。  相似文献   

11.
教学文摘     
复式教学的原则 一、动静同步和谐。“动”指复式教学中发声的教学过程。如启发、讲解、讲论等。“静”指复式教学中不发声的教学过程,如自学、思考、独立作业等。动静同步和谐指复式教学要做好各年级教学内容、方法、时间及环节等方面的协调控制。  相似文献   

12.
动静搭配问题,历来是复式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问题。搭配得当,教学计划就能顺利完成,效果较好;搭配不当,教学就会顾此失彼,效果就差。复式班是一种特殊的课堂组织形式,复式课堂就必须有一种相应的特殊教学组织形式。此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动静搭配,所以说动静搭配是复式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动”指的是直接教学,“静”指的是自动作业(又叫间接教学)。动静搭配是指在一节复式课中,把每个年級的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和原则进行科学的安排,使它配合协调,既统一于一个课堂,又分别体现在各年级的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3.
在复式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里谈些不成熟的看法,就正于复式班教师。 一、什么是复式教学的“动”和“静”?两者的关系怎样? 复式教学,要求教师在四十五分钟内,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当教师给某个年级的学生讲授新课,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教学时,其他年级的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进行预习、复习或其他形式的练习,从事独立性的自动作业。前者的直接教学通称为“动”,后者的  相似文献   

14.
复式教学课堂“动”“静”的相互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自动作业的设计往往也是牵制复式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动”(直接教学)为着眼点来安排“静”(自动作业),也就是说“静”不是单纯地为了“静”而静,“静”要为“动”服务,要为“动”搭桥铺路,通过“静”使“动”得以深化。 我们平时把“静”分为动前“静”和动后“静”两种,在课堂的直接教学内容确定之后,动前“静”和动后“静”的自动作业安排也不应相同。 一、动前“静”要立足为“动”做准备。如在教《我的弟弟》一课时,直接教学前自动作业安排为,默读课文,思考并准备回答下列问题:①弟弟为什么叫小“萝卜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②弟弟每天是怎样上学  相似文献   

15.
要重视复式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安徽望江县麦元乡中心小学陈友根复式班教学关键是“动”、“静”搭配。根据这一特点,在“静”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在“动”中进行听、说、读的训练。“静”中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复式班语文教学要体现现代...  相似文献   

16.
复式课堂教学的“静”是相对“动”而言的,指的是非直接教学年级的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指导下的自学活动(有的也叫自动作业)。在复式班,教师面对学生的直接教学活动在某一阶段只能是某一个年级,而同室其他年级必须处于相对无声状态,复式班学生一般在二分之一甚至更多时间处于“静”态,否则就会干扰直接教学活动,造成课堂秩序混乱。但是,这种“静”仅仅是相对无声而已。在非直接教学(或自动作业)中,学生按照老师的布置阅读课本、作业练习、思考理解:脑要  相似文献   

17.
复式教学中的“动”指的是直接教学;“静”指的是独立作业。直接教学和独立作业(又叫自动作业)是复式教学中两个特有的而又经常使用的概念。直接教学就是教师对某个年级的学生直接进行教学:独立作业就是教师在某个年级进行直接教学前,对其他年级的学生所布置的作业,让他们在课堂上独立完成。要把两者妥善安排,合理搭配。教学工作才能和谐地进行。复式教学中直接教学和独立作业的动静搭配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复式教师在“动”态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与单式教学相同,如何在“静”态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注意的问题。自动作业是在教师失控下让学生无休止地抄书写字,还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学生独立学练,获取知识技能,提高智力和能力,这是两种教育思想、两种教学方法在复式教学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在复式课堂教学中,“动”“静”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处理好“动”“静”关系,是提高复式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就谈谈我在处理“动”与“静”关系中的几点体会和建议:一、“静”时尝试,“动”时指导尝试教学立足“实践”,提倡让学生“亲口尝梨子”。在复式数学教学的动静搭配上,可以吸取尝试教学的特点,“静”时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尝试练习。通过课内自学,让他们独立地反馈知识、探求新知识。到“动”时,教师先讲评学生在自学中的共性疑难点:再把思维方法教给学生,使他们明确道理。如有一位老师教数学第七册(省编六年制试用课本)《应用题》例2(第74页)时,就是这样进行的。上课一开始,他就布置三项自动作业,让学生自学。  相似文献   

20.
从复式班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纵向教学过程看,都要在“动”“静”交替中各自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无论是“动”或“静”都必须围绕同一教学目标.因而各年级纵向“动”“静”定要衔接、连贯、有序。如果把两个年级分开看,每个年级应该体现出一个单式班教学的完整思路。从两个年级的横向看,甲年级“动”,乙年级必须“静”。因此,横向“动”“静”又相互制约,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