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欧阳修十首《采桑子》词作,为其居于颍州期间所作。这十首词创作时间不一,在他晚年才重新进行归纳整理。词作疏隽淡然,不仅仅是山水景物创作的典范之作,还熔铸了作者生命感悟的哲理之作,从词作中的生命意识这一角度,从两个方面探讨欧阳修的人生观感:一是认为在飞扬与沉静的景物观照中,体现了作者沉稳淡然的人生姿态;二是认为作者在山水之乐中寄意了自己醉意人生的洒脱,体现了其成熟的人生观感。  相似文献   

2.
在短篇小说《逝川》中,迟子建写了一条河,一个人,一种鱼。这条河,无疑是一条生命之河,一条时间之河,在这条河边,主人公吉喜经历了充满生机却又不乏辛酸的人生。吉喜与泪鱼的对照,显示出吉喜强韧的生命力。这条河流淌着的,是一曲悲喜交集的生命之歌。  相似文献   

3.
从作者的角度看,文学作品的哲理意蕴是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真谛的感悟与体认,是作家对现实生活和人生命运所作的宏观思考和审美把握;从作品角度看,文学作品的哲理意蕴是潜藏于作品深层的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具有永恒性的人生精义和心理蕴含;从读者角度看,丈学作品的哲理意蕴是启迪人性灵的“理外之理”、“味外之味”、“言外之旨”、“韵外之致”。文学作品的哲理意蕴具有抽象性、普适性和超越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同志1959年6月25日,回到离别32年的故乡韶山,看到故乡的面貌完全变了,欣今慨昔,感而赋之诗。诗的初稿首联第一句原为"别梦依稀哭逝川"。1959年7月庐山会议之初,毛  相似文献   

5.
<正> 钱学森提出:在艺术里最高的层次是哲理性的艺术作品。《红楼梦》可说是一部渗透着哲理意蕴的最高层次的艺术珍品。曹雪芹以“更有情痴抱恨长”的审美情感,不仅从总体艺木框架拥抱世态人生,升腾出富有哲理性的人生品味;而且从人物群体与个体形象的生命历程上,把握人生悲剧趋向,寄寓着哲理化的人生追求;还从总体框架与形象体系的多元多合上,拢括艺术肌体,建造妙趣横生的艺术意境,烘托出浑厚多义的哲理意蕴,从而形成多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充满了对社会生活的哲理思考,对人生的一种哲理性的感悟和感叹,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和对命运的体验和悲叹。其哲理意蕴寄寓在家族兴衰的故事中;寄寓在典型的人物性格、命运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中。作者设计双重叙事结构,构建作品的哲理世界;采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的哲理意蕴;采用谐音双关修辞手段,强化作品的哲理意蕴;借助佛老语言的外壳,宣传作品的哲理意蕴;使作品的哲理意蕴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7.
诗意地栖居     
本文是作者通过对人生的不可重复、人的异化、生命朝气、存在中的美等等的感悟,在哲理中还夹杂着典型例子,用以阐释执意追求诗意地栖居生活方为人生的畅事。  相似文献   

8.
庄子把人的生死看成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强调对于生死应自然地对待;立足于生来领悟死的意义,并且借由死来体悟生的价值,从而超越生死来审视人生,体会生命本身的力量。文章从庄子直面生死的坦然、善待生死的豁达进而达到无谓生死的游与逍遥之境这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一思想,最后强调应善待生命,旷达地面对死亡,并在生的过程中感悟生命。  相似文献   

9.
《逝川》是迟子建一贯坚持的“用温情表达辛酸”的佳作,对平凡人生的诗意发现,对人性的单纯美好的咏叹,对沉重生命的无奈和超脱,以及诗化的叙述结构和语言使它具有一种诗歌般唯美忧伤的气质。而四处弥漫的神秘气息和悲悯情怀又使它具有深刻意蕴和神话色彩。文章从这两个侧面来赏析《逝川》。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诗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着独特的体认和感悟。对时间的关注,使诗人们看到了生命的流 逝、生存的困境、命运的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死亡的恐惧。他们不停地追问生命的意义,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一追寻的过程显现出诗人精神命运的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11.
胰皂泡     
“胰皂泡”美丽、轻灵,但易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进行联想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胰皂泡的形、神、姿、态、韵,从而赋予它生活的真实和心灵的感悟,表现了人生和生命的主题,充满了哲理。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篇呼唤尊重生命价值的哲理散文,作者毕淑敏从生命的诞生以及生命与他人的密切联系两个角度,满怀激情地剖析了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能不能设计一堂课,远离说教,让学生自己在感悟文字过程中思考生命的价值呢?我将这定为课堂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从亲近自然,感受生命之意蕴,享受生命;走近生活,感知生命之脆弱,珍惜生命;贴近实践,感悟生命之价值,激扬生命三个方面,研究激活儿童的生命意识,树立坚定的生命信念,为未来美好人生奠基。  相似文献   

14.
人的个体生命通过"人生"而被"演绎出来",这种"演绎"又显现和凝聚为种种"人生境界"。这里,生命的诞生与毁灭,获得与放弃都从不同视域的维度和向度中诠释着生命本身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的诞生与毁灭,获得与放弃又通过具体的途径而呈现出来,升华为人的某种"情怀"。这正是每个人所必然持有和显现的"生命的样式"。它构成"生命的容颜"。我们每个人都走在人生的边缘,既有人生的渴望,也有人生的困惑,更有在人生与命运的纠缠中难以回避与言说的有关"人之为何"的反思与追问。  相似文献   

15.
【赏析】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便是如此。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序文一下笔就对天地、人生作出了哲理思辩:天地、逆旅,光阴如梭。而人这个生命的个体“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于是学古人“秉烛夜游”,文人雅士“会桃李之芳园”,畅叙“天伦之乐事”,摆设“琼筵”,借“飞羽  相似文献   

16.
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窒息的现状,出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我有意识地利用汉字去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把汉字的特点与生活的感悟联系起来,从而激活一种新的思想,新的人生感悟。一个汉字产生一段人生感悟,一个汉字悟出一点生活哲理,这其实是创造思  相似文献   

17.
个体生命特性是生命内在价值的主要体现,对生命内在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为儿童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生成性思维体现对个体生命之生成性的关注,具有关注生命过程、重视生命创造、尊重生命差异、强调生命关系的特点。面对"未成熟状态"的儿童,关注个体生命之生成性有助于遵循其生命成长的内在时间秩序,引导儿童追求幸福生活,符合儿童生命的成长诉求。生成性思维视阈下的儿童教育应关注儿童生命完整过程,帮助儿童实现生命觉醒;重视儿童生命创造,尊重儿童生命差异,对儿童饱含教育期待;基于主体间生命关系,引导儿童走向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18.
"自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魏晋时期,玄学美学本体论由自然宇宙观转向了人文本体观,玄学的"自然"主义思想是对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继承方面:"自然"即"道性"本体。超越方面:"自然"即"精神生命"的自由性;"自然"即返归本真存在的生命自觉。魏晋玄学作为人生本体之学,其命意在于精神生命的自由与解放,其目的在于借本体的追问,给生命的自由找一个终极的依据,借对"自然"本体的确认,为无限的、自由的、自然本真的生命作注释,从而使生命返归本真的存在状态,成就个体生命的诗意自然、自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困惑看信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信仰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人生实践的最高指南。面对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的意义感丧失与生命的空虚、成功欲望的增强与生命的焦虑、人际关系的疏离与生命的孤独等人生困惑,现代德育不仅要关注现实生存之“形而下”命题,更要关注理想信念之“形而上”命题,加强对大学生人生信仰的引导,促进大学生生命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聚焦李贺诗歌,阐释其诗作中的美。从李贺生平与社会背景切入,探讨诗作形成的个体与社会因素,进而从色彩、鬼神、生命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其诗作的"冷艳之美""诡谲之美"与"悲慨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