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利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数据研究教育质量、分性别失业率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相应计量模型。研究发现,教育质量总体改善并不能够降低犯罪率,反而会相应增加犯罪率进而破坏社会秩序。男性失业率和女性失业率对严重犯罪率、轻微犯罪率的影响存在明显不同,男性失业率主要影响轻微犯罪率,男性失业率越高,轻微犯罪率越高,女性失业率主要影响严重犯罪率,女性失业率越高,严重犯罪率越高。为最大限度降低犯罪率,政府应全力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避免因教育造成“贫困代际传递”;应尽可能地剥离影响就业的非本人能力因素,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应给女性和男性平等的就业机会,在失业救济、再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等方面给女性以平等待遇。  相似文献   

2.
女性犯罪的社会性别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犯罪作为一种反社会行为 ,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 ,女性犯罪率的上升会严重影响婚姻家庭的稳定与社会的发展。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 ,对社会转型期女性犯罪特征的分析 ,深入剖析制约女性犯罪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因素 ,揭示女性犯罪问题背后的资源不平等及性别不平等问题 ,并提出从社会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治理 ,建立起科学的、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3.
女性犯罪率,特别是女青少年的犯罪率是衡量国家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各国的女性犯罪率都有上升的趋势,据统计,全球女性犯罪人数增长的速度,已超过同期女性人口增长的速度了。与此同时,女青少年的犯罪率也在上升。例如:美国少年男女违法活动的比例已上升到4:1,英国为8:1;苏联为19:1;我国则为9:1。女性犯罪已成为社会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女性社会地位的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因此导致女性的犯罪率也在逐年攀升。探讨其犯罪原因不难发现,导致女性犯罪的原因,除一些封建和旧的思想因素存在以及社会风气的不断改变以外,女性本身的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如个人主观原因,包括生理和心理等原因等等,无不影响着女性的生活,给她们的心灵以重创,在她们心理承受不住时,就会走向极端,甚至是走上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严重,犯罪率不断上升。究其原因,这与大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全社会的职责,如何更好地预防大学生的犯罪行为也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描述了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分析了其犯罪行为出现的原因,并基于社会工作的视角提出了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大学生犯罪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扩招引起大学生数量猛增,大学校园犯罪率也逐年增长。大学生犯罪呈现侵财案件高发、手段智能化、女性犯罪增长的特点。究其原因,社会转型时期控制系统弱化以及大学生的个体原因是促使其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时下高居不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率严重成胁到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随着社会条件变化与发展,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新的态势,除具有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成人化和暴力化趋势外,出现未成年女性犯罪、涉毒犯罪的新动向。文章基于对湖南省衡阳地区某县级市未成年人犯罪的调研,根据该市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态势,从法律制度与司法实务层面提出若干建设性的设想,以期探讨防控未成年人犯罪的良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运动的发展,我国的犯罪率也在逐渐升高;统计资料显示,流动人口在刑事案件作案人员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文章从分析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犯罪态势出发,借鉴西方犯罪社会学家的研究视角,具体探索了我国城镇化背景下的犯罪诱因,并最终得出了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深度社会整合、抑止犯罪率上升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诉讼案件剧增,中国已提前进入诉讼社会.这在刑法领域又集中体现为犯罪率的急剧攀升,监狱人满为患.尽管造成当下犯罪率攀升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犯罪观与刑罚观的错位以及罪刑模式的失当,则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有给予重新定位之必要.其中,重视积极的一般预防、重新定位犯罪本质和强化限制性刑法解释就是诉讼社会下刑法理论的基本样态,这又带来了严格控制犯罪圈大小、强化犯罪级别划分和重视二元化犯罪模式之刑法转型.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犯罪率的率化源于制度变迁,制度的性质决定了理想犯罪率的高低和犯罪率结构的变化;制度的运行状态决定了附加犯罪率的高低。理想犯罪率的上升是当代中国制度变迁所必须付出的社会代价。因此,当代中国犯罪问题的治理,其实质是努力降低附加犯罪率,即使制度运行处于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11.
邹劭坤 《考试周刊》2009,(20):234-235
青少年犯罪是近年来频频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一种犯罪形式,其有着犯罪群体年龄小、犯罪率高、犯罪手段多样化等特点。本文从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与社会环境出发,结合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分析观点,分析了青少年犯罪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的犯罪,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特别从70年代以来,各国青少年的犯罪率明显上升。据报道,美国每年有200万名以上不到18岁的青少年因犯罪而被捕,其犯罪率达4.5%;西欧一些国家青少年的犯罪率为4%左右;苏联和车欧各国青少年的犯罪,1979年比1941年增长10倍。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犯罪现象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其原因错综复杂,且具有系统性。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造成了急剧的社会变迁和转轨,进而导致了犯罪率的剧增。其具体表现在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大量涌入;社会经济状况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悬殊;社会心理失衡,仇官仇富心理加剧;腐败犯罪负面影响等方面,给社会治安带来了隐患。  相似文献   

14.
为了编写法制教育教材,供汕头各县市中学生学习,最近,我们走访了汕头市公安局、市中级人民法院、省检察院汕头分院。同时,我们还到潮州市调查,对青少年学生犯罪问题初步进行了分析研究。几年来,经过打击严重犯罪活动,社会犯罪率大幅度下降,社会治安有了明显好转,但是,青少年犯罪率却有所上升,其中青少年学生犯罪率同样上升。其特点是:一、犯罪向低龄化发展。根据汕头各县市不完全统计,(以下各点百分比同)十八岁以下青少年占犯罪总数百分之二十左右。二、学生犯罪增多。从原来占犯罪总数百分之三点五上升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中犯罪事件频繁发生,犯罪率逐年上升,日益成为干扰校园秩序、社会安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序运行的严重问题,越来越得到高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其犯罪特点朝着暴力化、群体化、多元化、智能化、专业化等发展的趋势;犯罪原因也由传统的单一型转化为复杂型。其中,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原因。因此,预防与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不仅是亟需解决的一项社会问题,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职责所在,它需要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管理,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物质欲望也在不断地侵蚀着人类的心灵,特别是刚刚进入象牙塔的大学生们,他们的心起初是单纯的,但是经过诱惑最终导致犯罪。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大学生的犯罪率不断地升高,这与高校在进行法律教育方面息息相关,法律意识不断地缺失,法律观念淡薄,才致使大学生不断地犯罪。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大学生法律意识习惯养成的建议,以期能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减低大学生的犯罪率和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犯罪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犯罪的类型结构上,财产犯罪与暴力犯罪同时大幅度增长;在犯罪的人口分布上,青少年犯罪突出,女性犯罪也有较大增长;而在犯罪的地理分布上则是农村犯罪较少,城市犯罪居于主导地位。犯罪的类型、分布等微观方面的变化是现代化带来的无法避免的后果,但可以通过实行有效的社会控制和其它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犯罪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中早已不再平静,表现为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等严重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学校教育的难点问题。长期以来,许多中小学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低,未成年人及学校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犯。一些中小学的学生犯罪率居高不下。从违法犯罪的性质上看,由单个人的小偷小摸向结伙抢劫、强奸等暴力性犯罪发展。  相似文献   

19.
"留守儿童"犯罪率的逐年增长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城市化发展和户籍、教育等制度原因是根本原因,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缺失是客观原因。因此,对"留守儿童"犯罪的社会干预,国家要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上提供依据和保障,政府要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预防制止机制,社会各阶层参与形成预防和制止犯罪的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制止"留守儿童"犯罪。  相似文献   

20.
犯罪是世界范围内的社会问题。中国是预防和控制犯罪卓有成效的国家,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犯罪率逐年上涨,犯罪种类也不断增多,规模升级,危害加剧。我国的犯罪率激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一种反社会行为,犯罪本质上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关系失调、社会结构不平衡的一种具体表现。应当说,犯罪与社会历史进程和社会环境条件是密切相关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之中,社会流动变得空前频繁。一方面,以劳动要素流动为主要特征的人口流动极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又对我国的犯罪数量和犯罪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此问题做深入细致的探讨,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流动人口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