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宋代刊行最早的李善注《文选》,是北宋国子监本,然而不久即在编纂六臣注《文选》时与五臣注《文选》合并了。在所谓六臣本中.有将李善本正文与五臣本正文进行对校的校语。这个与五臣本对校并被认为是北监本的李善本,到底是怎  相似文献   

2.
今人所知的宋代《五臣注文选》中,孟氏本与陈八郎本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两个刻本。这两个本子虽有着显著差别,但是在正文的舛误、注文的舛误及与古抄本的差异等方面皆存在一致性,这说明它们应来源于相同的祖本,而这个祖本极有可能是史料所载最早而今日已经佚失的《五臣注文选》刻本——毋昭裔本。正是这个处于从抄本到刻本转折之际的本子,影响了孟氏本和陈八郎本等后世《五臣注文选》刻本的总体面貌,包括共同舛讹之处。  相似文献   

3.
自《文选》学史上的两种主要注本即李善注与五臣注问世后,对其优劣的评价一直没有间断.散见于宋代笔记等著作中的札记在评价两种注本时几乎众口一词地褒扬李善、抨击五臣,其对五臣注的评价多采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方式.通过对《文选》注释的详细比对发现,宋人的评价并非客观.宋代一般知识阶层中盛行的是五臣注,苏轼等人对李善注的褒扬,最终导致了《文选》合并本、单李善注本的刊刻问世.  相似文献   

4.
奎章阁六臣注本《文选》的底本是现存唯一的最早合并李善注和五臣注的《文选》六臣注本,后世的"六家"、"六臣"注本都是这个文本的传承系统。作为六臣注祖本,它保留了原初注文合并的真实面貌,可以考察后世传本的变化及其编排删省的得失,体现合注互补的优势特点;其中的文字异同,可以校正后世传本的脱误错讹,拓展视野,探讨"秀州本"最初合并二家注时的编撰方法以及别本资料来源。当然奎章阁本《文选》也有不少失误,有的可能是"秀州本"编撰时造成的错误,也有的可能则是秀州本在朝鲜时代的传播刊刻中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选》陆善经注作为留存至今的唐人《文选》注释学成果之一,为正定《文选》异文、异式,发显《文选》作品真义,补充和是正前注如李善注、《文选钞》及五臣注的缺漏失误等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和考证资料。并且,可藉古钞本《文选集注》编者案语中间接隐透的陆善经本《文选》,厘清诸家注本羼乱混淆情况,其价值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6.
胡刻本《文选》引征《广雅》700余条,从中归纳出李善注引字书的12种体例。利用这些体例对李善注《文选》的相关部分举例进行校读,发现李善注《文选》在传承过程中有诸多文字的阑入与改动,这些改动的部分与《文选》李善注的早期写本为厘清李善注的大致原貌提供了可能,以此对李善与五臣注《文选》的分合情形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明州本《文选》是五臣注在前、李善注居后的六家本系统,编纂上有明显的重五臣倾向。在二家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多为对李善注的删略。李善注的删略有些部分以校语"善同五臣某注"的形式"明删",有些部分则是不做任何说明、径直删去的"暗删"。被删略的李善注,与保存的五臣注都有所差别,个别地方的注文甚至差异较大。明州本进一步增强了秀州本的删注体例,有些地方已经超出了这种体例本身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李善注对《文选》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也有不足。五臣注是在唐人不满李善注“释事而忘义”的情况下出现的,其全面否定李善注是错误的,但其注释主张则反映了文学作品注释的新思维新发展,注释实践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两家注各有独特的贡献,合之两利,离之两伤。  相似文献   

9.
《文选》赣州本是以明州本为底本,参校当时的其他诸本,很可能包括李善单注本残帙与五臣单注本而成。宋建本的确出自赣州本,但宋建本对赣州本在改编六家注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变化,作了更改。  相似文献   

10.
~~俄藏Ф.242敦煌写本《文选注》晚于李善注及五臣注之铁证@叶爱国~~  相似文献   

11.
洪兴祖《楚辞补注》对《文选》五臣注、李善注都作了积极自觉的接受。洪氏大量征引五臣注并作了相应的处理,《补注》中对五臣注的征引要远远超过李善注的数量,但并不意味着洪氏更加看重五臣注,而是李善对王逸的注释未能赞一词使得狭义的李善注在骚类中没有出现。李善的注释体例在方法论层面上对洪氏影响或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2.
传世《文选》李善注本和五臣注本多相混淆羼杂,二本原貌久已失传。所幸敦煌藏经洞出土唐高宗永隆(680—681)年间所抄P.2528《西京赋》写卷尚是李善注原本,可据以厘清后世《文选》版本的传承演变过程。基于敦煌本考察日本猿投神社所藏弘安本、正安本《文选》(皆存卷1),可知后者与李善注本高度吻合,前者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五臣注本特征,同时拼合了一些典型的李注本异文。而弘安本、正安本中溢出李善、五臣二本范围的少量异文,则可能是日本学者讲习《文选》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文选》尤刻本是以全帙形式留存至今的最早的李注《文选》版本,在《文选》版本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依据近年问世的《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一书,在详细比勘其中李注和尤本中的李注异同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尤刻本李注不仅正文、注文以及注音部分吸纳了五臣注,而且也汲取了唐代其他众多注家的内容。尤刻本李善注《文选》,实际上是唐代以来在李善注原本的基础上,又采纳诸家注本之长的集大成之书,其间搀杂了唐、宋两代漫长的岁月里学者们校勘《文选》李注的成果。这一性质的成因在于李注本在李善生前已经有多种不同的钞本和宋代官学多次组织学者加以校勘,采纳当时存世的各家注本,加上自己的意见,多有改动和充实。  相似文献   

14.
以尤刻本、胡刻本李善注,陈八郎本五臣注,奎章阁本、明州本六臣注,敦煌吐鲁番本《文选》等,对校比勘古钞《文选集注》所收鲍照乐府诗注,可以发现:古钞《文选集注》对于确认、复原《文选》鲍照乐府诗、注原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除所收不见于他本的《音决》对鲍照乐府诗音训研究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外,所收不见于他本的27条陆善经注,亦甚有助于认识陆善经注的特色价值,及全面比较、认知唐代《文选》众家注,值得予以珍视;古钞《文选集注》也多讹误缺漏,欲参考使用者,应持高度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15.
贾谊《吊屈原赋》是汉赋名篇,历代注释甚多。早在汉魏六朝时期,就有胡广、服虔、应劭、郑氏、李奇、邓展、苏林、张晏、如淳、孟康、韦昭、晋灼、臣瓒、徐广等14名注释家为其作注,这些注释文字主要保存在《史记》三家注、《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的征引中。早期注释或注音。或释词,或解旬。或校勘,促进了《吊屈原赋》的解读和传播。  相似文献   

16.
《文选.魏都赋》注者是张载还是刘逵,学术界曾有过不少讨论,但总因文献不足而存疑,以致传世文本中仍有不少题为刘渊林注。韩国奎章阁本《文选》1983年影印本《绪论》又提出卷册分合的问题,今有唐钞《文选集注》的材料,可以澄清学界多年的疑惑,并进而探究,将《魏都赋》注者张载改为刘逵,是后世整理《文选》,合并编纂李善注与五臣注时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文选》六臣注的文体论与《文心雕龙》异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唐时有李善及五臣给《文选》作注,其注在文体下及文体的类别下、在文章题目下、在作者名下有文体论述说。而《文心雕龙》是当时文体论的集大成者,《文选》注的文体论述说,或与《文心雕龙》有相同、相似之处而又繁衍出新的内容,或与《文心雕龙》有不同之处,或有《文心雕龙》未述者,从比较中可见《文选》六臣注的功能与崇尚。  相似文献   

18.
以《文选》李善注本的一些特殊异文与李善注本所存旧注为线索,通过与不同版本及相关文献的比勘,考察李善注本与旧注本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李善注《文选》底本的问题。认为李善注《文选》采用旧注本的可能性较大,并推测李善作注所用《文选》底本可能原有部分旧注。这为《文选》异文的产生原因提供了一个源头性的解释,为《文选》李善注的校勘整理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杨慎以考据之法治《选》,对开启清代实证性的《文选》学起到导夫先路的作用,厥功甚伟。其著述中涉及对《文选》典故的考辨、地理的考订、正文的校勘、语词的训诂等诸多方面,并对李善注、五臣注进行了补充、纠谬等工作,对五臣注的态度还相当通达科学。另外,他还议及了《文选》学史上的一些重要课题,有的识见对今天的《文选》研究者仍有启发意义。杨慎治《选》取得了重大成就,应引起当今《文选》学者注意。  相似文献   

20.
敦煌写本《文选》中的诗学文献指俄藏本Ф-242a(L.1452)和法藏本P.4884、P.2707、P.2543四截残卷。俄藏本从今六十卷本《文选》卷十九"诗甲·补亡"类束广微《补亡诗六首》起,到卷二十"诗甲·献诗"曹子建《上责躬应诏诗一首》止,这里讨论的是其中的诗序和曹植的《上责躬应诏诗表》。俄藏本有注。法藏本为今六十卷本《文选》卷四十六"序下"颜延之和王融两篇同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法藏本无注。这两种敦煌写本《文选》虽为残卷,但俄藏本的注释和法藏本的原文都与今存其余各本《文选》有异,可以补注今本《文选》的原文和补充李善注与五臣注,订正今本《文选》的某些讹误,以作校勘之用。俄藏本的书写时间定在唐太宗时期比较可信。法藏本的书法与梁陈间的佛教经书书法风格似有相似之处,其书写时间可能在梁陈之际。传入敦煌的时间大致在"侯景之乱"和"江陵败亡"之后、隋代之前,因此具有比较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