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几个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知识经济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变革对人才的需求。一是“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知识经济”将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这对于教育改革是一个挑战。“能说会做”的“全才”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为了培养通才,许多大学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强调综合科学的重要性,加强“学际领域”的研究。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则强调文理科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的理工学科规定学生必须学习24个学分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认为只有…  相似文献   

2.
强化精品课程建设 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大学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展课程建设以来,以平台课程为重点,突出精品课程建设,大力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构建三级平台课程体系,强调平台内课程的横向联系和平台间课程的纵向渗透,以建设国家精品课程为目标,以点带面加强课程建设,无论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还是省级精品课程都建立在广泛进行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构建“平台 模块”的金字塔型课程体系,为课程建设提供广阔空间在传统人才培养中,实行的是“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的链式结构模式,反映的只是基于学科层次的知识发展的规律,而不是人才培养的规律。人才培养应…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三年制师专专业教育过窄,学生基础训练不够,个性发展不足,全面素质发展受限等问题,宜宾师专对三年制师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加强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核心,试行“1+1+1”教改方案,实践它可以彻底打破三年制师专以学科 教学为中心组织教学的传统模式,重视基础理论,增大基础课比重、加强学科间相互渗透,设置综合课程,既保证了以师范专业为主,又保证了学生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美国教育评价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初期至50年代的屏蔽价值关注“目标达成”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价值渗透关注过程的“方案评价”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关注价值评定“综合”阶段。研究视域围绕着对教育目标的批评和实施过程的批评得到拓展,其中缠绕着各类教育参与者的价值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极具冲击力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了课程的过程价值,突出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上的作用,突出了体验的意义。这是历次课程改革所不具有的举措。一、作为过程的课程20世纪70年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是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研究,它倾向于把课程看作是“学校材料”,认为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程序。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史密斯、斯坦利与肖尔斯的《课程开发的基础》,经20世纪60年代塔巴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到20世纪70年代坦纳夫妇的《课程开发:理论到实践》,泰勒研究取向获得进一步完善,并逐渐在课程研究中占统治和控制地位。这种研究倾向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来探究课程的规律与程序,属于“工艺学模式”,在它看来,课程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是“价值中立”的。自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不再局限于对课程开发技术的争论,而是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来寻找课程的意义。这是一种“理解”取向的课程研究,该倾向的课程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表现为“概念重建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课程领域广泛运用现象学、解释学等哲学社会学理论对课程进行探究。这些理论倾...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环境经济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环境和经济联系密切,具有环境学和经济学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特点。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环境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被介绍到中国来的。  相似文献   

7.
一、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纵观课程内容选择的历史,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末,经历了从学科知识课程向生活经验课程的转化。而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随着教育要现代化的呼声,又使生活经验课程回归到重视学科概念与结构的知识课程,以求智力的发达。经历了这样一个“钟摆”之后,从70年代中期以来,课程改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三年制师专专业教育过窄,学生基础训练不够,个性发展不足,全面素质发展受限等问题,宜宾师专对三年制师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核心,试行"1+1+1"教改方案,实践它可以彻底打破三年制师专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组织教学的传统模式,重视基础理论,增大基础课比重,加强学科间相互渗透,设置综合课程,既保证了以师范专业为主,又保证了学生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中,专业知识类课程设置过多,通识、综合素质课过少。高等教育是“通才”与“专才”教育的融合,而本科教育是宽口径、厚基础的基础教育,适用“通才”教育更能适应行政职业能力的复合性要求,构筑结构科学、合理、动态的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就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本科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重学科专业课,轻教育基础课。师范院校重学科专业课、轻教育基础课的现象有其历史根源。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且争论一直持续至今。总的来说,虽然目前大家都非常强调“师范性”,但从当前的课程结构来看,还是学术性课程占了上风。主要表现在教育类课程门类少、课时少,只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三门课程。全部教育学科包括教育实习的课时仅占总课时的10%左右,个别学校仅占7%。当前发达国家,为了加强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纷纷增加教育类课程,  相似文献   

11.
陆明德  南冲 《江苏高教》2002,(4):126-127
为了培养有能力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人才,适应现代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情势,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改革高等教育,特别重视课程和课程改革,其中,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增大基础课比重)和强化学科间相互渗透、设置综合化课程是改革的两大趋势.因而,文理渗透、学科交叉是培养21世纪文科人才的一个新举措.东南大学为了适应教育与国际接轨,适应社会对文科人才自然科学素质的高要求,于1998年起率先开设了"文科大学物理与实验"课程,所编教材经3年试用与不断修改,得到了高教界及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2001年6月,该校吴宗汉教授主编的<物理学概论--文科大学物理教程与实验>一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以下简称教材).该教材被列为东南大学庆祝建校100周年而出版的100本优秀教材之一.著名美籍物理学家袁家骝教授欣然命笔,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相似文献   

12.
从俄罗斯高教立法看人才培养模式的走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以来,随着俄罗斯教育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逐步走向深化,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体现为向规格多元化转变;从专业设置上看,向培养宽口径人才转变;从课程设置上看,向培养通才型人才转变;从质量评估上看,人才质量评估体系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3.
电类基础课平台——电路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工科电类各课程间的相互联系出发,提出对电路教学的几个方面的改革实践手段,使各基础课知识相互融合渗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深入推进,对当前我国高师院校课程设置体系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为了适应基础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通过对课程设置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优化公共基础课的内部结构、提高教育实践类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的比重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改革高师院校课程设置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屠天源 《江西教育》2006,(12):16-16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一直处于摇摆多变之中。其重大改革就有3次。20世纪50年代末的“新数学运动”。基本上着眼于课程的改革.旨在加强数学课程的现代化?培养高技术人才。70年代。出现了“恢复基础运动”教育热潮,强调数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一、模块教学设置原则模块教学(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教学的课程设置强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必需、够用、可教”为指导思想,其设置符合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17.
首先提出高职教育新形势下如何设置文化基础课的问题,然后在分析文化基础课设置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课程论构造了文化基础课课程设置的决策“流程”。根据这一“流程”以及模糊数学理论。建立起相应的综合评判模型,并且利用一组实测数据,给出了“模型”的一个应用实例。最后,对所建模型进行了简单评价。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需要训练有素的企业家。大中专院校的正规教育与训练是培养企业家的主要方式,既要设置相应的企业管理专业,更为重要与现实的是在相关专业开设企业管理课程,为“通才型”的、潜在的企业家打下企业管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简要分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培养中的社会责任和国际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当代意义下的通才教育理念,并着重介绍了基于通才教育理念下科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5+3”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近五十年来走过了一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肯定,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60年代至70年代否定,立下“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戒律;80年代至90年代又肯定,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第8次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