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理性主义是两千年西方文明的世界观和价值现的基础,现代文明就建基于理性主义之上。伴随着理性主义的发展和扩张,它在给现代人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危机。在此前提下,“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对现代文明的终结实际上也就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终结。本文试就理性主义在自身发展中对人类生存的根基以及人类生活的神圣向度的遮蔽进行分析,以开启出它与当代人的生存危机的关系和此问题得以解决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甚至出现了一定的冲突和矛盾之处。然而,这种冲突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明发展的精髓,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发扬民族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弘扬民族精神。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全盘否定民族文化的思潮,这一时期,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处于低潮期。与此同时,该阶段现代文化的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为我国文明发展贡献了新的活力。本文以发展民族文化传统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融入现代文明的基础上,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为我国文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下进入近代社会的。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看,这是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工业文明扩张的体现,这一扩张除了传播西方工业文明外,还要压制其他民族,不让它们独立、健康地发展。面对这种“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冲破障碍,开始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中华文明再次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洋务运动——铺垫了融会西方现代文明的道路鸦片战争后,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提倡了解和学习西方。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再一次战  相似文献   

4.
错答汇析     
1.选词填空题应从多方位考虑 选择题:我们要把这座历史悠久的山城,建设成为经济发达、__,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国际化大都市。 A.繁荣文化、美化环境 B.繁荣市场、提倡文明 C.绿树成阴、环境优美  相似文献   

5.
生命教育兴起于20世纪中叶,是新世纪的一种教育思潮。在我国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形态巨变、现代文明与资本结构的极大对冲下,人类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显著改变,这对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带来严重冲击与震荡。本文从新世纪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现状出发,分析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命题,指明了中华文明的前进方向和价值诉求。理解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溯源、理论进路、现实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好担负起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从历史溯源来看,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揭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族主体性和历史传承性。从理论进路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接续探索。从现实意义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谱写社会主义文明新篇章的科学路径,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7.
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思潮(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波涌 《职教论坛》2004,(28):60-62
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思潮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该思潮提倡"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教育制度改革与劳动制度改革的联系与融合,强调教育的平民化、普及化,给新中国的教育界,特别是职业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刘少奇.  相似文献   

8.
<正> 中国的传统文明蕴涵着传统美德。在现代文明中,这种传统美德仍然是中国人值得骄傲的优秀文化遗产。要使它不断发扬下去,传统美德教育成为关键。 一、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自强不息 《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 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鄙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明进程的结构特征-“贵族性”始终使人陷于“自我封闭”的情感之中,同时这一文明的“贵族性”又使文明的成果始终集中在特定社会及特定阶层中。将文明一词从人的行为所表现出的价值来看,现代文明的“贵族性”与沈从文所揭示的都市文明特性非常接近,沈从文从人性的观点出发,揭露了在现代文明的“贵族性”之下形成的特征社会阶层的“虚伪人性”特性,沈从文的都市观也许不能完全代表京派作家对都市的体察,但他对现代文明的体察却是最有深度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叶广芩小说《青木四川》主人公魏富堂形象的深层蕴含。这是个半匪半绅、善恶兼俱的人物,作者立体地写出了人物丰富的心灵世界、人物性格的矛盾和多样化的特点,他是渐变中的人物,从杀人越货的土匪转化为从物质领域到精神世界倾慕现代文明并身体力行的乡绅;从一方霸主转化成为地方带来文明与繁荣、具有感召力的民间权威。魏富堂的人生轨迹就是欲望与理性、原始野性与现代文明角逐的过程,包含了人性善与恶、美与丑等多重矛盾,显示出人性的多面性。这一形象是对当代文学地主形象的一次突破。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类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已经步入了现代化社会.率先进入现代化的社会,并使人类物质文明发展至顶峰的当然要数西方世界.如今,人类在享受现代科学带来的丰富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正遭受着现代文明成果所换来的一些灾难,于是,在20世纪50、60年代,西方世界开始对曾经为之欢呼和惊喜的现代主义提出质疑和反思,在西方一时兴起反响深刻的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已经步入了现代化社会。率先进入现代化的社会,并使人类物质文明发展至顶峰的当然要数西方世界。如今,人类在享受现代科学带来的丰富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正遭受着现代文明成果所换来的一些灾难,于是,在20世纪50、60年代,西方世界开始对曾经为之欢呼和惊喜的现代主义提出质疑和反思,在西方一时兴起反响深刻的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者开始重新审视作为生命个体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思潮必然会对西方的传统教育思想产生巨大影响。有趣的  相似文献   

13.
作者试图在历史文化层面上对张承志的中篇小说《黑骏马》进行重新解读。《黑骏马》中白音宝力格走过了寻求现代文明、背弃民族文化传统——现代文明社会中精神失落——反归并重新认识民族文化传统的历程,这一历程也象征人类在寻求文明尤其是现代文明过程的艰难行程。《黑骏马》通过白音宝力格个人的反思而完成对人类寻求文明过程的反思,从而使白音宝力格的形象具有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许薇 《文教资料》2012,(29):104-105
教育个性化思潮呼唤个性的发展,在这一思潮影响下,我国教改文件大力提倡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建设,这对改变“千校一面”的局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有"文明的对话"这一主题,编者对该主题的教学给出了这样的表述: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与创新,同时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与借鉴。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消除隔阂,人类文化一定会展现出共同繁荣、异彩纷呈的灿烂前景。诚然,现代文明离不开对话,现代文明也离不开对曾经文明的回顾与审视。  相似文献   

16.
文化浪潮的卷起,是人类意识对人类发展的总体反思,也是人类对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自身总体把握,以构筑更高层次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预示着新的文化体系的形成。旅游文化天然地处于这一浪潮的顶端。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而且带来了国内地区间、民族间的文化传播,促进了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撞击与升华。  相似文献   

17.
增强德育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德育内容上要坚持基本性和发展性的统一,立足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吸纳现代文明成果。这就要处理好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基本品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的关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升华,是民族魂、民族根。以民族传统美德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就使德育既能在现代保持民族特色,也使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相结合具有坚实的基础。对民族传统美德要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换,把它们从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地传统道德体系中分离出来,同与之交织的封建性糟粕区别开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在乡土传统的广阔基础上突兀的城市灯塔使人向往的同时又遭人斥责,这种矛盾的心态一直贯穿着整个20世纪中国文人的内心。在中国知识分子笔下,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奋斗方向,但同时也带来了人性的迷失,其深层心理还是源于乡村身份与城市文明的酵解后的人性期盼。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明的现代唤醒和现代转型是历史的必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也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摆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性任务。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从多个维度理解和把握其建设向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文明属性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从文明脉络看是五千年绵延不断而又焕发新生命的文明;从文明形态看是“五大文明”相互协调、共生发展的文明;从文明价值看是倡导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20.
高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工业文明,但也带来了一些人性的异化和缺失。社会呼吁教育思考人性,培养理性,培养在人文与科学的浸润下的现代文明人。基于这种思考,学校有必要进行校本阅读课程的开发,在课程的价值追求、课程的建构、课程的实施这三方面进行探索,以实现学生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