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长在听课时要做到"五避",即一避应付差事,二避滥用"推门听课",三避忙中找乱,四避不顾教师情绪,五避一听了之,在评课时要做到"五忌",即一忌不置可否;二忌先入为主;三忌吹毛求疵;四忌厚此薄彼;五忌不懂装懂。  相似文献   

2.
李寿鼎 《云南教育》2010,(23):48-48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有什么品位的校长,就有什么品位的学校;校长的“质量”即学校的“质量”。有人说,教育好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则幸福一方社会。《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先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那么作为一个校长,我觉得应该要有“立德”、“立人”、“立业”的学校管理观。  相似文献   

3.
杨肖桃 《中国教师》2012,(10):74-75
<正>王阳明被誉为"明朝一哥",他是我国历史上能够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种人生境界的不多人物之一。其中"立言"是指他所创的"心学"。王明阳心学虽属唯心主义范畴,但有其合理的内核,运用过程中起过很好的作用。王阳明用后半生来实践和宣传  相似文献   

4.
徐婕 《文教资料》2015,(1):65-66
本文以"五立模式"(立信立言立志立行立德)为依托,从适应转变期、目标制定期、专业奋斗期和人格完善期四个阶段出发,分阶段、有目的指导学生在高校阶段合理规划学习生活、培养个人职业能力,使得高校生活成为学生事业腾飞的起点和基石。  相似文献   

5.
潘红 《科教导刊》2019,(11):66-67
道安提出的"五失本"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有重大意义。在"二失本"即"文"和"质"的问题上,学者态度不一。一些学者认为"五失本"是警策,即认为道安反对"改质从文",属"质派";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五失本"是原则,即道安赞成"二失本",是"文派"。笔者从厘定佛经翻译概念入手,考察早期佛经翻译思想史和前人考论,认为不应简单地将道安归为"质派"或"文派"。  相似文献   

6.
陈自鹏 《天津教育》2013,(16):13-13
据《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对范宣子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我们理解,“立德”就是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就是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就是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孙叔豹与晋国大夫范宣子有过一段关于立德的对话。范宣子问:"古人有言:‘死而不朽’,何谓也?"孙叔豹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说的是世事流转,万物不居,有什么能成为不朽呢?其实,世间很难找到不朽之物,但人有三种行为,即立德、立功、立言所形成的精神却能够世代相传,久而不废,应属不朽。其中立德最为珍贵,当居太上首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不朽"学说。  相似文献   

8.
名师者,久负盛名之师也。然何以谓之"名"也?一曰立德,二曰修身,三曰治学。一、先谈立德举三例以佐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此其一也;"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唐《孔颖达疏》)此其二也;"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三国·魏·李康《运命论》)此其三也。  相似文献   

9.
杨肖桃 《教育》2012,(24):29
王阳明(1472-1529)被誉为"明朝一哥",他是我国历史上能够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种人生境界的不多人物之一。其中"立言"是指他所创的"心学"。王明阳心学虽属唯心主义范畴,但有其合理的内核,运用过程中起过很好的作用。王阳明用后半生来实践和宣传他的"心学",屡试不爽,影响深远,远超中国本土范围,王明阳"心学"曾传播到了日本,是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立"字很有表现力,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许多带"立"字的成语都是教人怎样做人的。立身处世安身立命独立自主成家立业顶天立地鹤立鸡群遗世独立不破不立当机立断立奏奇效立竿见影立地成佛  相似文献   

11.
立德即树立德业。树人即培养人才。早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有表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古人重视"立德、立功、立言",将"立德"摆在第一位,没有德,就没有魂,没有魂,就不成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静心思考"学校教育应该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立个人美德,树健全的自然人人与社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因此,社会发展必须从培养优秀的人才着手。而人才的培养首先应关注个人道德修养,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独立个体,  相似文献   

12.
与郭吉成老师相识已逾十年。郭老师有一张照片令我印象尤其深刻,高大儒雅的他站在一块照壁之前,照壁上以飘逸遒劲的行书写着一句话:“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显然,这句话化用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的名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众所周知,这“三立”乃是古代读书人孜孜以求的“不朽”境界,窃以为这“三立”在郭老师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学生以“学而优则仕”、“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目标。可见传统教育首先注重“修身”、“立德”,进而“立功”、“立言”为政治服务。传统教育在统治者“暴力”与“愚民”专制统治下,只能培养出一邦“极容易做奴隶,而且做了奴隶之后,还十分的喜欢”的愚弱的国民来。于是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慨叹“三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历史不外乎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传统社会由于强烈的事功意识,使得"立言"不朽往往成为士大夫"立德""立功"无望之后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现代社会由于专业分工的细化、知识和科学力量的凸显、知识分子身份的独立和自由、知识生产的职业化、"读书只为稻粱谋"需要的降低,"立言"不朽对人文知识分子显得更加重要和现实。古人认为"立言"不朽的三个必备条件是本于道、重文辞和有独创性。当今学界"立言"不朽意识非常淡漠,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当务之急是深化和践履古人"立言"不朽意识,充分发挥"立言"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层面总结苏轼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注重其在贬谪时期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在"立德"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苏轼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所建树,既对前人有所超越,又留给后世巨大的精神财富,所以获得了无可比拟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人讲究"三不朽",认为有三种方式能传承思想、延续生命,即"立德、立功、立言"。英国人则认为"立大功者得立像",立一座塑像就是最高褒奖。英国人喜欢立像。在伦敦街头走一走,各种塑像让人目不暇接——文人的、艺人的、哲人的;国王的、政客的、科学家的……我来英国前就有师长指点:"单是把伦敦每座塑像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提升全体大学生的素养,本研究认为高校可以尝试"五个一"工程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旨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亲和力与吸引力,完成高校回归教育本源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正>在当下学校里,我们经常听到正义凛然的大道理,见到拼搏奋斗、成功励志的大场面,比如一些学校的"国旗下讲话",大考前的"誓师大会"等,鲜能听到淡定、平静的演讲。然而,我们教育人是否懂得用心去修炼自己"教平凡"的能力?"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是我们骨子里的一种价值追求,可是追求成功、教授成功的方法却又常常落脚在"治国平天下"、"立功立言"上。  相似文献   

19.
"学讲计划"的精髓对于学生就是践行好"五步",对于教师就是走好"五步",教师与学生都要能够高效严格的执行好"学讲计划"对各自的要求。文章以小学英语为例,从师生的这"五学"和"五步"展开论述,力求构建互动高效的英语课堂。  相似文献   

20.
品评历史人物,褒贬善恶是非,向来是中国史学的重要内容。古人把能否"立德"、"立功"、"立言"看成是选择与裁量人物的重要尺度。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